陈芝廷带着龙元喜和伍崇曜坐在朱敬伦的书房里,这里是过去的广州巡抚衙门,朱敬伦的皇宫定在两广总督府,但是那座府邸英法联军攻打广州的时候就炸毁了,现在已经找人清理废墟,但要住进去还得好一阵子,所以朱敬伦这个皇帝显得有些寒酸。
陈芝廷有些拘谨,尽管他跟朱敬伦已经很熟悉了,在朱敬伦经营新安的时候,他就跟随朱敬伦了,可是过去的陈芝廷更是以一个乡绅,一个举人,一个手下的身份跟着朱敬伦的,但现在他是以一个宰相的身份面对一个皇帝,这种新的身份,哪怕过去了半年天气,他依然还无法做到从容。
不从容,是因为他始终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他始终觉得自己不合格。
他爬升的速度太快了,这跟朱敬伦手下实在是没有人才储备,才不得不不断的破格提拔官员有关,感情上陈芝廷是感激朱敬伦的,这是知遇之恩,对于一个文人,恩莫大于此,可正因为这样,他就更是不安,朱敬伦恢复宰相制度,还让他当宰相,这是将国家托付给他,可是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做的不好。
陈芝廷缺乏经验,他自己都明白,他最大的执政经验,就是跟随朱敬伦经营新安的时候,可那时候他职位是县丞,虽然朱敬伦放开手让他管县政,他的经验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县令,
即便是这个县令,他当初主要扮演的,还是一个拖后腿的。
朱敬伦想尽办法在洋人、广東文官集团和当地乡绅几大势力之间玩平衡,才在新安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基业,比如修建了兵工厂,组建了数量庞大的乡勇。但当时陈芝廷对这些基业并没有太重视,因为当时他也没想到朱敬伦后来会当皇帝,当朱敬伦招募洋人建军械所的时候,他就很不满意,多次劝阻,当朱敬伦在新安修建交易所的时候,修建港口的时候,他都以一个乡绅的观念表示反对过。
现在看来,那些东西是朱敬伦最大的资本,军械所是兵工厂的掩护名字,因为军械所,朱敬伦的军队中拥有了精良的洋枪洋炮,交易所则是朱敬伦的钱袋子,有了交易所,朱敬伦才吸引到大批商人来交易,收到了大批的税收,建港口同样是这个道理,但当时的陈芝廷,全都表示了反对。
此时的陈芝廷,跟过去的位置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了,而且周游列国,让他思想潜移默化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不是当时就形成的,而是在回国后不断的思考西方国家的各种事务慢慢转变的。
尤其是现在当了宰相,他的心胸跟过去的书生、举人完全不同了,过去他就是看不惯洋人,他就是不想看到蛮夷,恨屋及乌,所有跟洋人沾边的东西,他都不喜欢,哪怕当时在洋人的国家出使,他也不睁眼瞧那些洋人洋洋自得的大学和博物馆。
可现在慢慢回想起来,洋人的很多东西还是让很很震撼的,高耸入云的教堂,轰鸣奔跑的火车都让他觉得惊奇,而最让他感到恐慌的是,普鲁士那样的国家,竟然能做到人人都有书读,不管读的是什么书,人人识字这是很可怕的,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以一个读书人的心态来看,这种让人人有书读的景象,实在是太刺激他了。
所以时间越久,陈芝廷就越是不盲目的反对洋人,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洋人也是有可取之处的这个现实。所以他现在不但不反对跟洋人做生意,甚至巴不得更多洋人来做买卖,然后纳税呢。
现在他最头疼的就是钱,财政紧缺正是他自认为自己这个宰相当的不够格的最大原因,朱敬伦以登基为由,免除了福健、广東和广西三省今年的赋税,这是一笔千万级别的收入,不向农民收这笔钱,那就要从商人手里弥补。
因此陈芝廷很支持商人去做生意,但商人扩大生意是有限的,去年广東收入商税超过了千万,今年加上了福健和广西,肯定会增长不少,但是绝对不会超过两千万。而需要的开销实在太大。
真是不当家不知道盐米贵,他当了这个宰相后,还没有感觉到身居高位的尊崇,反倒是被来自各地的一份份财政预算弄得灰头土脸,各地都是要钱的,今时不同往日,过去清廷的地方管理,是地方先截留,现在则是统一的税务部门收上来放入户部,地方开销必须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申请。
因为历年的战争,各地都有大把的政务荒废,现在新朝新立,大多都是新官上任,或者老官留人,但所有人都想在这个新朝有所作为,因此都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取自己的政治资本,给新朝带来了一股新气象。
这新气象固然可喜,可都是要花钱的,南海县、顺德县说他们的桑田圩堤需要维护,申请拨银十万两,英德说他们的城墙打破了得修,番禺县说广州城许多房子被烧,需要重建,琼州府还说他们哪里今年遭灾了,有灾民需要救济。
林林总总各地报上来的预算高达三千万两,勒令户部严格合适之后,依然得支出两千万两左右,而国库不但空空如洗,反而还欠着五千万两的亏空,这笔钱是用发债券的新办法筹集的,尽管是新办法,但也是要还的。
非还不可。
因为陈芝廷清楚,这笔国债最大的持有人是广府银行,而广府银行最大的股东,正是朱敬伦本人。所以说,这笔钱是欠皇帝的,欠皇帝的钱不能不还,不仅仅是因为皇帝的权威,更是因为朱敬伦的态度。
因为广府银行是朱敬伦开的,尽管里面还有四大行商的股份,但陈芝廷依然将这个银行堪称是大明朝的内库,是皇帝的私人金库。按照清朝的旧规矩,尽管内库和官库是分开的,但天下都是皇帝的,所以分的并没有那么细,乾隆时期内库有钱的时候,乾隆也是大把的将内库的钱用来填补官库。
所以陈芝廷不是没打过这个主意,他不止一次暗示过朱敬伦,希望能抹平这笔债务,他觉得只要皇帝都不要这笔债了,相信伍家、潘家这样的商人,还不敢要官府还钱,那么那庞大的债务就等于抹平了。
陈芝廷不懂也不在乎债务信用,国家信用问题,但朱敬伦可是很在乎的,他很明确的表示,公私分明,这笔钱国库必须按期偿还。
按期偿还,这就要了陈芝廷的命了,尽管这笔债务的利息不高,远没有钱庄动辄一分以上的利息,只有三厘的低息,可基数太庞大了,每年光是利息就要一百多万,加上到期的本金,明年光是本金加利息,陈芝廷就要偿付五百万两,这让他从哪里找去。
幸好大明打了一场胜仗,清廷这个冤大头赔了几千万两银子,尽管不是一次到账,可是分期用来偿还债务本息到时够了,可是各地的收支依然不平衡,陈芝廷继续借款的话,债务只会越滚越大,这笔债何时是个头啊。
除了钱的问题,还有大把的事情让陈芝廷烦心呢。
朱敬伦让他当宰相,对他很放心,目前为止,几乎是将朝政完全托付给他了,没有明清两朝的三日一朝,皇帝从不直接指使大臣,所有的公文都要由他汇总,他觉得重要的,才会请示皇帝,硬性的限制很少,比如拨款一百万两以上的,才需要皇帝直接批准,另外就是兵部目前由皇帝直接指挥,兵部尚书只是礼节性的对陈芝廷负责,而兵部的重要文件,都是直接送交中书省的。
朱敬伦如此重用他,更让陈芝廷压力大,生怕办错了事有负君恩,他几乎是事必躬亲,每天光是阅览各地送来的日常公文,就花去了他大半的时间,如果仅仅是累也还罢了,还有很多事情让他无所适从,比如今天遇到的英国总督的照会问题。
罗便臣强烈要求大明军队立刻撤出澳门,否则一切后果由大明政府负责,英国人已经打过两次广州了,如果在自己任上,将英国第三次引到广州来,陈芝廷的官做不做不重要,关键是他觉得太对不起皇帝的知遇之恩了。
这件事他不知道如何决断,所以他带人来找朱敬伦,但同时他觉得还是自己领导无方,他内心愧疚,所以他一言不发,十分拘谨的坐着听朱敬伦的指示。
朱敬伦看到陈芝廷的状态,这已经不是短时间了,自从上任之后,陈芝廷的状态都不太对,也是,让一个习惯了下跪磕头的政治制度下的官员,突然放在独当一面的宰相位置上,换任何一个人也会无所适从的。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名臣曹振镛一路做到了太子太师、太傅,画像进入了紫光阁,可当别人问他为官之道的时候,他说出了晚清官场一句明言:多磕头少说话。
晚清政治文化已经到了唯唯诺诺,小心谨慎的程度,文官们早就习惯了不负责任,有事上报就事不关己,可突然要他们负责,陈芝廷难免不习惯。
摸清情况的朱敬伦并没有给陈芝廷施压,反而是柔声细语的仔细解释自己的意图,但是有些话,即便声音再小,也显得振聋发聩。
因为朱敬伦说:“我打算趁此机会收回澳门,然后找机会收回香港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