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禹随后转身看了看我,又回身低头沉思了片刻:“好吧,我以为,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事实都有着共性,却忘记了个例的存在。”薛浩抬头看了看崔禹,伸出手拍了一下他,没有说话。
曹歌眼睛盯着沙发对面,我不知道此时的她在想什么。或许,是因为崔禹方才提起的我和我母亲生活的窘境而感到同情,也有可能,是在感叹谈话中提起的我父亲所感染的身边的一行人的悲惨世界。
其实,不仅仅是曹歌对于现在的一切感到无奈,对于当时坐在餐桌旁的十岁的我来说,同样也是深感疲惫的。只不过,那时候的我还小,尽管面对着众多的不幸和难以置信,但依旧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希望我的未来可以如我想象的一般,当然,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是这个社会教会我们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后来有人曾问我,这人生的剧本究竟有几部曲?我也不知道。而实际上,不管这剧本是什么题材,有着怎样精彩纷呈的桥段,亦或者有着怎样悲催无邪的主体架构,你拼了命地想改,改来改去,最后的脚本,都是你既定的一生。
这,便是生而为人的无力感。
直到现在,我在回忆起当时崔禹回头看向我的眼神时,依旧觉得,他即便是知道我们母女存在这不伦情感所造就的社会现象中是一特殊且另类的生活现状,但他依旧不会完全明白,对于没有钱的人来说,金钱,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在社会底层并且身负着命运所赐予的并不华丽和友好的称呼及身份时,我与母亲,想要生活,是何等的悲催。
不过,这种以点概面的不当论证,在得知母亲病重之后的某段日子里,崔禹也算是对这个无情的世界和无情的人性有了新的认知度。
毕竟,现实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师。
沉默了片刻之后,曹骐回来了。崔禹急忙起身:“大哥!”
“崔禹?什么时候回来的?没听你爸爸提起啊,我昨天还和你爸爸在一起了呢。”
“嗨,您们在一起谈的都是正事儿,我这回不回的,也不算个话题。大哥,您最近怎么样?我听我爸爸说,您要调回南京?”
曹歌听到之后,急忙转过头:“你要调回南京?真的吗?哥?”
曹骐向沙发这边走来,没有急着回答曹歌的话,而是招呼了崔禹和薛浩,坐下之后,才平淡无奇地回了几个字:“嗯,有这个打算。”
“上海不是挺好?你当初费了多大力气才调到上海,这怎么又要回来了?”曹歌不解地问。
“家里最近事儿太多,小来小去的也就罢了,这丧事不比别的,我要是回上海,家里不就剩妈、你、你二哥和灿灿了吗?那还指不定闹出什么事儿呢。”
“那辰辰不得回去上学吗?”
“学在哪儿上不都一样,况且一个男孩,皮实。妈年龄也大了,不管怎么说,爸没了,老一辈的最亲的,就剩她一个了。”曹骐说着,点了一根烟,身子往后一靠,吸了一口。曹歌没有再说话。
这曹家的气氛近来,也就是在曹骐没回来之前的那一阵儿稍微见了一点儿亮,让人觉得轻松一点。毕竟这曹骐是曹家长兄,并且在外也是个人物,崔禹不能像发小在一起肆无忌惮地闲扯那般轻松,我从背影都能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肩膀都有点儿端着的意思。
我还尚未听到下文的时候,吴妈叫我,说洗澡水帮我放好了。我便将身子挪上了二楼,但“耳朵”却留了下来。
一段时间的身心疲惫,泡在浴缸里的感觉整个人都是飘的。我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短暂时光时,忽然听到楼下传来的谈话声。
奶奶下了楼。
“伯母。那个,伯母,我妈妈上午言语有不当的地方,伯母您别往心里去。她其实没有恶意,就是嘴上不饶人,在家都那样。”崔禹怯懦地说着。
“不碍事,不碍事。哎,我和你妈都认识多少年了,谁什么样子还能不知道?她啊,可不是光嘴上不饶人,你妈妈是怨我当年没把曹歌嫁给你,瞧瞧,离婚回娘家了吧!她就是这个意思。”
“真不是,真不是。伯母,我妈不是那个意思,曹歌婚姻不幸,她在家还念叨呢,说怪心疼她的呢。”崔禹跟着奶奶解释着。我虽然在楼上看不见,但听那声线,就是在空气中飘忽不定,肯定是跟在奶奶身后极力为自己母亲辩解着。
“崔禹,崔禹,你过来坐。老一辈儿的事儿,就别管了,你管不了。”说话的是薛浩。
“是啊,崔禹,你这这么多年刚回来,回来之后第一次来我家,别弄的跟外人一样,以前什么样还什么样。这怎么去杭州几年,来我家还变得陌生了?以前你曹伯母和你妈妈斗嘴,你可从来没这么外道地还专程来解释的。”曹骐笑着逗着崔禹。
“不是大哥,我这不是寻思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我和我妈妈真是来看看伯母的,谁知,还弄成这样。我这,不太好意思。”
“不用不好意思。没事儿崔禹,就像他们说的一样,从前什么样还什么样,别那么拘束。这从小长到大的你们一帮儿,能凑一起的也就你们三了,剩下的不是留洋不回来,就是调到北京深圳的。我们啊,也老了,没了的没了,病的病的,见面机会更是越来越少。你们啊,就趁着年轻,好好在一起乐呵乐呵吧。”奶奶说这话的中间,叹了两口长气。
是的。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和母亲来曹家时,我以为奶奶只有五十多岁,那时候的她看起来很年轻。住进曹家之后我才知道,奶奶不仅身体不行,这曹家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忧心忡忡。我不清楚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的缘故,还是现实就是如此,现在的奶奶,真真儿的就是一位老人,实足的老者。
不过,我对于奶奶年轻时候的人生不甚了解,也没有听她提起过。我不知道她在和我母亲、父亲、琴婶儿乃至曹骐和曹歌的这个年龄段时,究竟有没有为生活而忧郁过,如果有,她在那些无眠的日夜,是怎样熬过来的?
我曾经用一星期时间去思考这件事,觉得很是矛盾。
奶奶的青春如果平沙坦途地渡过来,那她应该对这些受尽炎良的孩子感到心痛和焦灼,结果她没有。
如果她也如此将青春付水东流的话,那她应该对这些孩子的生活状态感同身受,结果,她也没有。
作为走过半生的一个女人,并且是一个见过世面且分得清大是大非的女人,她应该知道自己的纵容和放任对这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血缘关系的亲人有着何种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灾难,但她不闻不问。
她几乎每天都诵经念佛,难道,她是在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语来面对世事无常?就是佛系?
或许是吧。但她的生活环境毕竟和现在有着几十年的代沟,她不懂,所谓的佛系人生观,是要建立在主观意识的努力、客观因素的允许以及正确的三观基础之上的。
然而,奶奶的佛系,前提条件,一个都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