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山东来信(6)
不过,现在发展水军不行,但发展火药这种东西还是可以的!
火药是一种燃烧发生爆炸的混合物,早在中国的唐代就已经发现了火药的制作方法。
据史书记载,唐代人使用硝石、炭和硫磺等材料制成火药,用于制作烟花、礼炮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药的制作和应用逐渐发展,到了宋代时期,火药的制作方法得到了改进和完善,火药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利器,用于制作火枪、火箭等。
而在杨康的面前,也摆放着一支姜胜去盗来的火枪,看上去有些残破,上面的漆色早已脱落,露出了斑驳的红褐色痕迹。
枪管尤为细长,枪托呈圆筒形,顶头有一个凹槽。
杨康拿过一旁的铁钎子轻轻戳动了一下枪口,顿时冒出阵阵火光。
杨康自然也对后世的枪械了解并不是极深,想要一步登天改进到近现代时期的那种程度是很难的。
尽管如此,他也清楚中国发明火药、火枪要比西方早好多年,之后却被西方人后来居上,限制住火枪技术发展的,乃是枪管的锻造,尤其是制作枪管的铁与钢。
如果一支火枪的枪管质量不达标,那便非常容易引起炸膛,这是一件极为危险之事。
同时它还限制了射击的距离和射击的频率,故而即便它的威力要强于弓弩,但射程、射频皆不如弓弩的情况下,一直也无法将弓弩淘汰掉。
而想要提高枪管的质量,那么便需要提高冶铁锻钢的技术,在这方面,杨康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在这方面他选择了高炉冶炼技术。
这项技术乃是18世纪的西方使用高炉冶炼技术生产铁矿石,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是使用焦炭作为还原剂。这种技术使得生产出的铁含有较低的杂质,提高了后续制造锻造钢材的质量。
高炉是一个巨大的砖石结构,呈圆筒形。它通常由炉缸、炉体、炉帽和炉底组成。炉缸位于炉体的底部,用于收集和排放炉渣。
炉体是主要的冶炼区域,其中包含矿石、焦炭和石灰石的堆放区域。炉帽位于炉体的顶部,用于排放废气和收集烟尘。炉底是炉体下方的区域,用于收集和排放铁液。
这些,其实只是他以前上高中时期一次做题时遇到才了解的,他也只能真是庆幸自己居然还能勉强记住这些,并且派上用场。
之后只需要准备好原材料就可以开始冶炼。
当然,火枪的制作并不是杨康认为最重要的,毕竟杨康不可能给予它一个跨时代的提升,而且自从获得了《武穆遗书》之后,野战在他看来也并不是什么极为困难的事,难的地方在于攻城。
虽然自己手下有着一大批武林高手,但想要攻打下一座地势险峻有着高大城墙的城池,如果没有内应选择强攻的话,无疑十分困难,强攻的损失暂且不提,光是在时间上的耽搁极为容易延误战机。
即便自己等人可以采取夜袭,但这种级别的武林高手,培养一个是极为困难的,随便损失一个都足以让人心疼。
特别是自己也不敢保证敌人之中是否也藏有高手,随时准备守株待兔。
而自己虽然武功高强,但总不能每次攻城都自己身先士卒,先登夺城吧?
那样虽然容易使人热血沸腾,却也容易得到针对。
杨康真正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火炮来攻城!
很多人都知道蒙古人西征时可谓一路砍瓜切菜,然而那些西方人真的那么菜吗?即便野战不敌蒙古,但若是坚守着那一座座城堡,蒙古人也得因此耽误极长的时间。
这也是蒙古灭金、灭宋都花费了数十年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蒙古西征时那么猛,除了蒙古人的战术得当,真正强在他们从汉人手中学习、使用了火炮,使得他们在野战无敌的情况下,攻城拔寨,无往不利!
除了在攻城时,火炮还可以装载在船只上,这是他尚未开始发展的水军重要工程,有了这些,未来海上交战的时候,自己永远胜于对方。
而杨康的锻钢技术除了可以用在枪管上,自然也可以用在炮管上,这将极大的提高明教未来火炮的射程,即便此时各国的火炮技术已经开始发展,射程也绝对不会胜过明教火炮,只能够被动挨打。
毕竟,真理之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毕竟,即便是杨康这种级别的武林高手,面对火枪还有能力抵挡,但面对火炮,如果跑不掉那也不用跑了,根本挡不住!
当然,这些仅仅只是提升了射程和威力,准度却不能够保证,同时就在嘉兴这么一隅之地,杨康也不能在野外试演。
毕竟火炮的动静可不小,周边收了他不少贿赂的官员也绝对不敢再知情不报,这只能在考虑占领了夷洲岛后再进行了。
至于射击准度,杨康则也并不担心。
他早就开始大规模制造玻璃了,而玻璃除了可以作为装饰品意外,同样还能作为镜片。
此前杨康的玻璃工坊之中,已经开始制造了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对于那些文人和老年人来说,实在是久旱逢甘霖,不惜花费大价钱购买。
而除了这些作用外,杨康自然也能制作望远镜,毕竟原理也不复杂。
望远镜在航海之时具有巨大的帮助。在航海的过程中,不断观察风向、风速、风向变化及海洋波动,从而判断航线,避免迷失方向,这些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
而在作战中,也能够起到侦察战况、了解敌情的作用,这样他们便料敌机先,打起仗来也从容不迫得多。
甚至,还能在每支枪的枪管之上也安装一个小型望远镜用来校准,不过考虑到目前枪支的射程,这也实在太奢侈——简直是大材小用、杀鸡用牛刀了。
不过,用在辅助炮兵瞄准这方面显然是足够了。
而正在杨康手忙脚乱的忙着火药发展的时候,山东地区的杨妙真也终于又来信了。
杨康从姜胜这个轻功极好的信使工具人手中接过信,查看一番之后,杨康也不得不将这些工作推迟一下。
这次的内容也十分的重要,杨康得紧急召开明教的高层会议,他也得又一次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