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阅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太史慈是三国东吴的名将,当年曾与孙策一场龙争虎斗,让人永远记得起那个生龙活虎,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这样的人物,竟然与仁慈的刘皇叔擦肩而过,曾经有过一个阶段的唏嘘。

当时黄巾徒众正闹得厉害,孔融出兵进讨,可是他酒量不错,打仗不行,反被黄巾头目管亥围在了都昌。正在一筹莫展,太史慈从天而降——他刚从辽东回来,一进家门母亲就告诉他:“你走以后,孔北海派人来过好几次,对我们的关照超过了老朋友,现在他有难了,你要去帮他。”太史慈在母亲身边尽了几天孝道,就独自一人步行到都昌。太史慈到平原见刘备,请求出兵。刘备当时还只是一个无名小辈,接到孔融的请求简直有点受宠若惊:“孔北海也知道世间有刘备吗!”马上派遣精兵三千人跟着太史慈前去解围。孔融逃脱一劫,对太史慈更加高看,但是太史慈似乎并不十分看重他,事毕即回家通报母亲事情搞定,并没有留在孔融手下效力。

扬州刺史刘繇,其实太史慈投奔刘繇还是有很多理由的:他们是同乡,而且关系不错,刘繇本人条件也好,出身“汉氏宗亲”,也是有名的官宦之家,伯父刘宠是有名的清官,后来做到了太尉,父亲刘舆作过山阳太守,哥哥刘岱也历任侍中、太守等职。刘繇本人“有隽才”,十九岁时因救回被强盗劫持的叔叔而一举成名,后举孝廉,又被举为茂才,可谓政坛上的希望之星,放在太平盛世,刘繇也真可能是一个好官,可是偏偏赶上了乱世,而他又实在不是“枭雄”的材料。太史慈刚到刘繇处,孙策就打了过来,有人劝刘繇用太史慈为大将对付孙策,可刘繇是个有“政治洁癖”的人,“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可能他想避“任人唯亲”之嫌,尽管大材小用,可太史慈还是差点改变历史,在一次侦察行动中,他正与孙策撞个正着——当时他只有一个骑兵跟随,而孙策那边有从骑十三,而且都是韩当、宋谦、黄盖等响当当的战将。太史慈可是一点不怵,上去就打算“擒贼擒王”,偏偏孙策也是年轻气盛的“小霸王”,挺身迎战,上演了精彩的对决好戏,这一仗对双方来说都相当凶险:“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从这个记载看,应该是缠斗在一起,到了徒手肉搏的地步,关于结果,《三国志》说没等分出胜负,两边的增援都到了,“于是解散”。

孙策击破割据吴地的严白虎之后,见太史慈渐成气候,不去追刘繇,亲自带兵进攻太史慈的据点泾县。这一次太史慈终因实力不敌被擒。正是不打不相识,孙策一直记得神亭大战中这个强悍的对手,亲自为他解去绑缚,拉着手问他:如果在神亭我被你抓了,你会怎么处置我?太史慈还那么硬气,说:“那就不好说了。”孙策呵呵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孙策确是英雄,不但毫无胜利者的骄横,还推心置腹,由不得吃软不吃硬的太史慈感动,表示听命。于是孙策提出:希望太史慈跑一趟豫章,探视一下刘繇的儿子,看看他还有没有一些支持者;再观察一下豫章太守华歆的虚实,当然,孙策更重视的,是刘繇留下的那一万多残余部队,他要太史慈“宣孤意于其部曲”:来去自由,既往不咎。“乐来者便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还爽快地表示:带多少部队去,由你说了算。太史慈离开时,孙策亲自送别,拉着手问他:“何时能还?”太史慈答:“不过六十日。”孙策的部下对太史慈很不放心,纷纷劝告孙策不要放虎归山。孙策自信满满:“子义舍我,当复与谁?”果然,他在约定的期限内归来。太史慈带回来多少刘繇旧部,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史书中的赞许口气,可知数量一定可观。这些人为什么会听从太史慈的召唤呢?太史慈到刘繇处时间并不长,既没受什么重用,也没有任何显赫的职位,却能让这上万残兵信服他,这等人格魅力,恐怕让孙策也暗吃一惊吧。

由于史料缺乏,不能对孙策和太史慈的关系做什么结论——《太史慈传》只记载了两件事:其一是孙策让他当了“建昌都尉”,治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抵御刘表侄子刘磐的袭扰,结果“磐绝迹不复为寇”。这个刘磐不是什么大人物,太史慈去对付他,虽有些大材小用,倒也胜任愉快。顺便说一句:后来大名鼎鼎的黄忠,此时就是以中郎将身份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或许与太史慈交过锋。其二是记载了太史慈在一次战斗中的精彩演出:他曾跟随孙策征讨麻、保地方的割据武装,在攻打一处屯垒时,屯里有个头目手攀城楼房梁,向下面破口大骂。太史慈听烦了,嗖地射出一箭,竟把这个家伙的手结结实实地钉在了房梁上,显然,这样的个人表演,无疑会使他成为军营里的热门话题。或许他的领袖气质、偶像效应,就是通过这样的传奇表现为大家认可的吧。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此后,太史慈就几乎从历史记载里消失了。

孙策之死,太史慈作何反应并无记载,当时的人也未必知晓,但不管他怎么想,人们是有理由对他不放心的:他对孙策的忠诚,与其说是“君臣之道”,不如说是“朋友之信”,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寂寂无闻中度过的。建安十一年,四十一岁的太史慈病逝。吴书曰:“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被改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毕竟“以升天子之阶”云云太容易叫人浮想联翩了——莫非这个义薄云天的太史子义想当皇帝?这倒不大可能,太史慈从未表现过这种野心。但是这句话却可能是他命运的最好说明:什么人能够“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呢?除了皇帝,只有勋臣。

而这对于他来说,未免过于遥远了,他有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却只能听命于一个军阀,一句话:他不甘心。而且,并不在乎将这种不甘心表现出来,太史慈死后,史书记载孙权的反应是“甚悼惜之”,却没有像记载很多将领的后事那样,对给与他怎样的哀荣、其部曲是否保留做个交代。

太史慈这一生,既可以说豪侠仗义、不负平生,也可以说才未尽用、壮志难酬。原因可能就在于:他的信念,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过于奢侈了——每个大大小小的主子都承认:忠义是个好东西——但必须是对我忠、对我义。太史慈的问题,就是他的忠义“太大”了,大到了任何主子都无法驾驭、无法放心的地步。

UU阅书推荐阅读:北朝帝业贞观悍婿三国第一狠人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名门春事楚天子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双龙夺嫡,废物憨子竟想渔翁得利男儿行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牧唐本王只想躺平,为何逼我夺嫡食王传逍遥小书生无尽宇宙的征程大唐:吃货将军大秦:开局祖龙先祖我要当球长成为土豪之后,身边美女如云隋唐:被李家退婚,我截胡观音婢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大秦二世公子华大明寒士矛盾难以调和明末:造反上岸后抢走大玉儿为了天下苍生,我被迫权倾天下带着机器狗去唐朝大唐从签到玄武门开始郭嘉官居一品女帝:别闹,朕怀孕了!寒窗十二年,龙吟登天位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时空搅屎棍超级妖孽特种兵大官人东鸦杂货店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盛嫁之庶女风华干宋三国:从夷陵之战,打到罗马帝国长乐歌大纨绔三国之风起扬州明帝蒙古人西征大秦之极品皇帝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人在大明当喷子,气坏朝臣不想当大名的武士不是好阴阳师
UU阅书搜藏榜:抗战游击队我的大唐我的农场我在大宋当外戚在群里拉家常的皇帝们神话之我在商朝当暴君(又名:洪荒第一暴君)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谁接头楚牧有个妹妹叫貂蝉民国谍海风云(谍海王者)挥鞭断流百越王华之夏第一卷中原往事晚唐:归义天下大明极品皇孙,打造日不落帝国重生南朝开局逆天任务我三国武力话事人北朝奸佞造反!造反!造反!造反!造反!我主明疆抗战之血怒军团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大汉奸臣英雌医鸣惊仙三国之佣兵天下大唐极品傻王救命,系统要害我始皇别伪装了,我一眼就认出你了开局被抓壮丁,从领媳妇儿开始崛起重生女尊世界但开局就进了送亲队烽火淞沪成亲后,我玩刀的娘子开始娇羞了大唐重生兵王北宋不南渡长安之上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穿越后被分家,搬空你家当大清疆臣。大秦反贼中华灯神回到明末做枭雄魅影谍踪他是言灵少女九灵帝君锦衣黑明大明:我想摸鱼,老朱让我当帝师谍战从特工开始老朱你说啥,我跟马皇后混的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开局召唤,我的武将有点多黑铁时代
UU阅书最新小说:开局捡媳妇:从布衣杀到九五之尊投诚大清失败,转身工业化纨绔世子觉醒大秦,我在天宗修仙的日子大唐储君请摄政王赴死娇妻逼我纳妾:女帝上门求负责假太监:从攻略太后开始让你修长城,你反手灭了匈奴?大梁逍遥王爷洪武笑谈:智渊闹大明仙秦:祖龙觉醒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开局送老婆:从打猎开始发家致富明风再起从大唐山峰飞跃而下送我母亲妹妹去和亲?我直接怒刚群臣!短视频:考进长安?不如杀进长安刚到大明,天幕直播就来了我家诊所通东宫,朱标:嬴麻了功高震主被猜忌?我反手统一六国人在古代,开局用半斤肉换美娇妻父皇赐婚,悔婚后我横扫天下兵起大渡河,石达开再建天国饥荒年:开局小米换老婆嘻哈史诗看古今军统财神爷大明1810无上仙秦:从绑定大秦国运开始成至高李淳风开局成死囚,不领媳妇就砍头!豪门骄子:五胡争霸录东方神话集大宋河山大汉第一狂使,西域诸国求我别死反攻从野人山开始!三国之杨家天下赶你去封地,你竟带着北凉王造反红楼大国师大明:开局朱标被李承乾魂穿了亮剑:缴获太多,震惊李云龙谍战:我拒绝别人就爆奖励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穿书后我让反派姐姐们后悔中国古代名人传凉州布衣宋歌声声慢我的空间有座军工厂大唐钓鱼人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