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七。
崔秀兰想着,一家人就剩这么几个还在家乡,还是整整齐齐的好。
她想自己重孙啦!
“我不走远,就去看看荣哥儿。见了人就回来,绝对不走远!”
“再说了,还有神仙保佑我呢,出不了事!你就放心吧!”
昨天村长让大家将附近田里剩下的粮食再收罗收罗,说是朝廷给边关将士们征粮。
恰好他们村秋收产粮的面积颇多,村里人少,收不完、用不完,剩了许多。
李继文前两日给他传信,说争取到了机会,朝廷会派人来收粮。
李保国一合计,就打算多缴些粮。
既为国尽忠,又为民尽力,也能算是一笔政绩。
明日收粮的人便到,时间紧迫。
凤仙和小铃铛这两日忙着收罗粮食,誊不开时间陪老太太出远门。
老太太犯起轴来,非要明日出门。
“今儿个儿初七,明儿一早出发,我走快点儿,下午便能到。”
“可你一人出远门,忒叫人不放心!”
“哎呀,老神仙在呢,没事,初九一早我就往回赶,不在那儿多留。更何况咱们今年粮食足够,我要是能将荣哥儿娘俩带回来,也算是一家人整整齐齐过了个重阳节啊!”
“可是娘,你一人出去,那么长的路,若是突然哪里不舒坦,周围连个传信的人都找不到,我如何放得下心?”
“哎呀,我也不是没走过那条路,知道往哪儿走能遇见人。且不说我还认得路,就说他们娘俩离开一年多,我是真想他们呀!凤仙你难道不想荣哥儿?”
凤仙顿时语塞。
荣哥儿是她亲孙,怎么能不想?
崔秀兰再三保证,又拿出林小暖的小像往她面前一托:“放心,神仙的雕像我一直带着呢,神仙会保佑我的!”
想到家里这段时间发生的奇事,凤仙这才勉强点头。
实在是老太太牛脾气上来,倔的不行。
她也是真的想见孩子。
出发前一天傍晚,崔秀兰乐滋滋地收拾包裹。
林小暖的小像,自己做的虎头鞋,虎头帽,火折子,一把镰刀。
装好这些东西,将包裹放在床脚,老太太安然入睡。
第二天一早,凤仙烙了饼,煮了米汤。
崔秀兰又往包裹里放了两个巴掌大的饼。
凤仙递给她一个模样周正的葫芦。
接过葫芦晃了晃,发觉水声低沉,崔秀兰喜笑颜开:“辛苦你啦!”
看着她将葫芦挎在腰后,又抓起一把前些天晾好的地瓜片往包裹里放,林小暖不由出声询问。
【带这么多吃的做什么,你孙媳妇娘家很远?】
崔秀兰系好包裹,心中答道:不远也不近,就在隔壁村的隔壁村。
大概五十里地。
要是赶不及,可能得在外头过一夜。
【哦,所以镰刀是用来防身的。】
【怪不得凤仙不让你去。】
【不过放心,真要碰到危急情况,我能救你一命。】
凤仙将崔秀兰送出村口,再次叮嘱:“娘,路上千万小心啊!不舒服了就停下歇歇,别硬撑。”
老太太拍拍儿媳健壮的肩膀,安抚道:“好啦!神仙会保佑我的!我这就走啦,你带着小铃铛快回去吧!”
小铃铛头上顶着老太太的手,表情别扭,声音低落:“太奶奶,我娘和弟弟回不回来都没关系……我也不是很想他们。”
小孩子纠结的心理,她怎么会不理解呢?
既想念娘和弟弟,又认为他们丢下自己不管不问的行为可恨。
委屈生气,又忍不住满心期待。
老太太心思通透,嘴上不多说一句,只笑着转身:“哎,好!我知道了!你们回吧!我走了!”
许久未曾出过远门,她内心激荡。
且有林小暖陪在身边,对于这趟远门,七十九岁的老太太毫无忧虑。
林小暖提醒她。
【最好能顺路攒一些功德,以备不时之需。】
【我救你,也需要花费你的功德点。】
【少则十几,多则几十几百成千上万。】
崔秀兰脚步轻快,渐渐离开村落。
哦哟~
那你还是不要救我了。
老婆子我年纪大了,该死的时候就死了。
大可不必强行从阎王爷手里抢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