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你来了。”
魏广德走进内阁园子,很快就到了自己值房外。
此时值房门大开,芦布躬立一旁迎候。
“嗯,今日可有加急事务。”
魏广德迈步走进屋子,随口一问。
“兵部昨晚送来一份奏疏,是俺答汗差人送到宣府,宣府不敢怠慢,连夜送入京城。”
芦布跟在魏广德身后走进值房,小声对他说道。
“哦。”
魏广德一下子站定,随即呵呵笑起来。
算算时间,辽东之战过去已经一个月了,想来他也应该收到消息,黄台吉统帅的土默特部在明军打击下损失惨重。
“就是这不是这是来请罪的折子还是兴师问罪的。”
魏广德心里嘀咕,不紧不慢走回书案后,拿起案牍最上面的一份奏疏看了眼,果然就是芦布所述的那份奏疏,需要加急处理。
回到自己位置上,一屁股坐下,这才打开奏疏看起来。
俺答汗报上来的事儿,兵部和通政使司已经打开看过,甚至做了副本,想来这时候外面已经有书吏开始传递这个消息了。
魏广德翻开奏疏一目十行,很快就把俺答汗奏疏看完,不过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通篇奏疏,都没有提到明军和土默特人在辽东的战事,自然也就不存在魏广德猜测的请罪或者问罪,而是俺答汗居然请求明廷在草原建立一座寺庙,还说西藏僧人生活辛苦,请求朝廷增加布贡。
布贡,其实就是大明朝廷和西藏之间的朝贡贸易,准确说是大明朝廷和西藏宗教领袖之间的交易。
明初,太祖朱元璋对西藏完全不了解,所以按照惯例直接派遣使者要求西藏归顺,结果自然是西藏“未即归命”。
当然,此时西藏在大明还叫做吐蕃。
考虑到朱元璋的威严,大明同西藏的关系自然不能就这么继续没个定论。
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派遣僧人克新前往西藏招抚,毕竟中原毕竟有着“怀柔羁縻”之对外传统,所以虽然他已经派出大将徐达打通中原至西藏的道路。
之后,更熟悉西部民情的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出使甘青雪区多地,成功招降数个藏族部族,并打通大明同西藏核心地区乌思藏的沟通渠道。
到此时,朱元璋才知道西藏世俗权力很弱,主要是依靠宗教进行管理。
于是从朱元璋开始,为拉拢扎巴坚赞而尊其为“灌顶国师”,朱棣则给予本由元朝皇帝赐给萨迦派八思巴的称号“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即大宝法王。
同时,属于萨迦派的昆泽思巴和新崛起的格鲁派的释迦也失分别获封“大乘法王”和“大慈法王”。
西藏教派领袖的政治地位得到明王朝的认可与支持,大明朝廷与西藏的交流也在这些上层人物的沟通下顺利推进。
所以,大明对西藏的朝贡不是和西藏世俗统治者之间进行,而是和宗教留下之间进行,自然也不能再叫朝贡贸易,而是叫布贡。
布,是大明王朝布施的意思。
贡,则是西藏宗教领袖向大明皇帝进献宝物。
大明对西藏的布贡一向很大方,从朱元璋时期就开始,这也是朱元璋或许意识到要想征伐其他地方一样征伐西藏有相当的难度,不愿轻易大动干戈。
当然,西藏实际上也意识到大明的担忧,所以在对和大明的交往中往往显得盛气凌人,让奉命前往的明朝官员是非常不满。
魏广德考虑到朝廷其实已经承担了极重的布贡负担,如果真按照俺答汗的请求答应增加布贡,不仅是削弱朝廷自身实力,说不得还在壮大黄教,甚至是蒙古人的实力。
所以,一开始,魏广德就把增加布贡的选项直接去除,绝对不会选择同意。
至于在草原上建造一座寺庙的请求,魏广德想到大明后续的计划,似乎还真不好拒绝。
反正大明也已经准备在草原上建造寺庙,只是之前俺答汗一直没有回到草原,所以后续计划并没有展开。
似乎,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开始吸引蒙古人大建寺庙。
即便现今朝廷财政困难,魏广德也决心要大操大办一场,建一座宏伟庄严的寺庙出来。
不过想到又是一大笔开支,魏广德觉得有必要先和张居正说一声。
草原上,建造寺庙所需要的石料、木材,大部分都不能就近取材,而是要从大明境内运过去,耗费可不会小。
“老爷,茶来了。”
芦布这时候端着茶进来,放在书案一侧。
魏广德端起茶盏喝了一口就问道:‘首辅大人来了吗?’
“首辅大人刚进值房。”
芦布马上说道。
他平时都在门口侍立伺候,可不就相当于魏广德的眼睛和耳朵,帮他打探内阁里的消息。
“刚来,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魏广德也没有马上就过去,而是把奏疏放在一边,又拿起一份奏疏随意翻看起来。
处理了两份奏疏,时间约摸过去了一炷香的时间,他这才起身,拿着那份奏疏走出了值房。
想来,张居正也应该听说这份奏疏了,魏广德心里想着,脚步轻快走向首辅值房。
很快,魏广德就到了门前,对着书吏说道:“首辅有空吗?进去问问。”
“是,魏阁老。”
书吏答应一声。
其实刚才看到魏广德过来,他就已经做好进去通报的准备。
很快,魏广德得了信儿走进值房里,张居正已经起身迎了出来。
“善贷,可有大事要商议?”
不知是明知故问还是什么,张居正迎魏广德进去坐下,就开口问道。
“这是宣府送来俺答汗的奏疏,叔大兄还是先看看吧。”
魏广德进来的时候就环视了值房,看到张居正书案前翻开的奏疏,也就不拐弯抹角,把手里奏疏递了过去。
在接过来快速浏览一番,就见他眉头紧锁。
思考片刻,张居正才开口问道:“善贷,你是何看法。”
“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辽东之事来的奏疏,没想到却是这件事儿,俺答汗在试探我们的态度。”
魏广德也直言道。
张居正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既然他不想提起那事儿,我看朝廷也权当没这回儿事儿。”
毕竟刚刚两边才进行了交战,动用的总兵力高达近二十万,已经是一场浩大战争了。
按说,这种事儿无论如何也不该如此轻描淡写就揭过去。
但看俺答汗的奏疏,似乎还真想就这么打马虎眼,大家都不说了。
大明这次战事没吃亏,只是耗费了些钱粮,还有就是一笔抚恤。
相对来说,土默特这次不仅损失大批精壮,还有不少牛羊粮草,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也绝对不轻。
草原上,人口一直都是限制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
“那他提出的两个请求,朝廷又该如何作答?”
张居正微微点头,他和魏广德都是这个意思,如今俺答汗也如此,正好和了心意。
关系不闹崩是好事儿,边民也不用担惊受怕的。
“建庙可以,不过增加布贡就算了。”
魏广德直接把自己的考虑说了出来,“原本我们也打算大肆在草原上建庙,俺答汗此请正和了我们的本意,只是这时间,似乎提前了一、两年,不知道户部那边能否支应上。”
“户部就算没银子,借也要满足这笔银子的支出。”
张居正也直接表态道,“对西藏布贡确实不能增加,好处都让黄教占去,他们又和草原上实力关系密切。
而且当下环境,也不宜开这个口子,否则俺答汗还以为我们朝廷怕了他。”
“叔大兄既然也是这个意思,那我就回去直接票拟,奏上去了。”
魏广德开口说道。
说着,魏广德起身就打算告辞离开。
“善贷稍候片刻,我这里还有事儿要和你议一议。”
见魏广德要走,张居正马上说道。
随即,他快步走到书案前,拿起那份摊开的奏疏回来,递到魏广德面前,说道:“这是福建上的奏疏,那边已经清丈完成,共丈量出田地1700余万亩,比原额增加300余万亩。”
魏广德正翻看福建上报田亩,耳中就听到张居正报出的数字。
虽然一下子增加近两成,但他并没有太过诧异。
有心理准备,自然不惊讶。
魏广德看完奏报,并没有说话,而是把奏疏放在中间茶几上,等待张居正下文。
果然,看到魏广德放下奏报,张居正终于有开口说道:‘仅福建膏腴之地就有如此之多隐瞒田地,全国范围内该有多少?
我欲尽快让户部以福建清丈经验编制《清丈条例》,自北直隶开始,山东、山西,自北向南开始清丈之事,善贷以为如何?’
魏广德考虑片刻,终于还是点点头,“叔大兄,若考虑好,可按此施行,不过.....”
踌躇片额,魏广德才继续说道:‘《清丈条例》最好还是先发各省议论,再行实施为好。
同意条例的省份,可先进行清丈,有异议的省份,可让他们上奏需要调整的条款,待朝廷确认后再行清丈之事。’
魏广德开口提议道。
以福建的清丈经验,未必适合全国,毕竟大明太大了,东西南北差异巨大,一刀切不可取。
张居正闻言,没有说话,只是低头思考。
“容我再想想,此事近两日还是要定下来为好,不易拖延时间。”
最后,张居正才抬头说道。
魏广德从张居正那边回来,就在门口就对芦布吩咐道:“马上去把福建历年上报田亩数额查出来,从洪武朝开始查。”
“是,老爷。”
魏广德多少听到一些小道消息,劳堪也提到福建那边清丈的事儿,毕竟他在福建做过左布政,关系人脉也有。
否则,这次他去浙江,还有福建商人前来拜访,其实都是诉苦来的。
按照现在的消息,福建清丈过程中其实出现许多纰漏,特别是有故意做大数字的嫌疑。
不过当时不知道福建到底清丈出什么数字来,魏广德不好表态。
今天,福建的结果报到京城来,魏广德也想看看大明的福建到底有多少田地。
之后的时间,魏广德就在值房里处理公务。
不把这些奏疏票拟好,他今天也别想下班。
中午在值房吃过午饭,也就是小憩一会儿。
等他起来以后,芦布这才端上新泡茶水的同时,还带来一份手抄的纸笺。
魏广德拿起纸笺看了眼,上面就是芦布让人去查的福建历代报上来的田地数量。
然后,就被数字惊讶住了。
纸笺上清楚的记录了洪武二十六年福建官方统计耕地是1462万亩,之后到弘治十五年的时候,耕地降至1351万亩,再到去年的数据是1342万亩。
官方记录的田地,减少了一成,看似很小,可却没有考虑到二百年时间里可能存在的,新增的田地。
福建多山是不假,可稍微平缓些的小山,就不断被辛勤的农民开垦成了梯田,西晋时期就开始了。
好吧,魏广德此时又注意到人口变化。
洪武时期登记人口福建有372万,弘治时期增加到516万,而去年止为642万,人口大增而田地收缩,凸显出人多地少的矛盾。
不过,真正让魏广德感觉头晕的还是全国总耕地数量。
芦布差人查的资料,或许是抄录之人尽职,居然在抄录福建数据之外,还把全国各年份上报的田地数量也超出来了。
魏广德觉得,抄录的人怕是也觉察到其中的猫腻了。
简单说就是,洪武十四年全国有田地3.66亿亩,到二十四年是3.87亿亩,但是到了二十六年,只两年时间就暴增到8.5亿亩。
之后洪武三十三年,也就是建文二年,田地数量将为4.25亿亩,之后一直到成化二十一年,大体就只有4亿多亩。
不过到了成化二十三年,田地数量再次暴增至8.25亿亩,几乎整个弘治朝,都维持在这个水平附近。
而到了弘治十八年开始,田地数量再次突降到4.69亿亩的数字,而嘉靖朝和隆庆朝,数字大体维持在4.5亿亩上下。
好吧,魏广德彻底晕菜了。
他还想理清楚大明的田地数量变化之谜,没想到自己先被整晕了。
这个数字差额之巨大,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芦布,这数字抄录准确吗?”
魏广德忽然问道。
“老爷,抄录之人怕抄错了,还找两人复核过,准确无误。”
芦布明白魏广德晕菜的原因,他也晕,好在中书倒是有自己的猜测,于是小声道:“可能和240步为一亩有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