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下结论。”
嬴政拿回成蟜手里的简牍,走到桌子后面坐下,从右手边的一堆简牍里面,抽出来一张压在下面的纸条:“这是邯郸传回来的最新情报,齐国方向的推进,与韩国方向的对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王偃再次对李牧统兵表示不满。”
“有可靠信息称,要不了多久,李牧就会被调回雁门防守匈奴,韩国这边的赵军,将会由郭开和庞煖统领,目的就是报复韩国,在夺回失地的基础上,要占据韩国大片城池,以报失地之耻。”
成蟜本来还没有什么兴趣,一听到秦国第一战神即将接替李牧统帅赵军,就陡然生出无上兴致。
第一战神出手,那必定是天地惊泣,鬼神悚动,这样的好戏,成蟜可不想错过。
“为了骗取成蟜信任,臣与之虚与委蛇,套出秦军即将到达齐国的消息,故而避免一场惨祸。”
“然而,臣担忧朝堂上有人知晓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攻讦臣,特书信一封,奏禀我王……”
上面的内容,让成蟜大开眼界。
简直是把郭开写给赵王偃的信,全部抄下来送了回来。
他知道赵国烂透了,实在是没想到,比他想象的还要烂。
丞相给君主的信,出现在敌国君主的桌子上,简直抬走节目效果了。
成蟜可以保证,郭开肯定没有泄密,第一时间得到信的是王兄不是他,那就说明张良没有得到这封信。
不然,就算没有抄写件,他也会有消息的。
而赵王偃那里,身边人都泄密了,他这个赵王,基本上也不用当了。
最重要的是,关于李牧的安排,这种机密也提前传了出来,让成蟜都有些怀疑,远在齐国边境的郭开,可能都还没有王兄知道消息的时间早。
“王兄把上面的内容,告诉李牧了?”
成蟜心里觉得不应该,却还是问了这么一嘴。
不然,实在是解释不通,李牧居然会收李信当弟子,这个莽夫难不成是莽过头,踩了狗屎?
“没有。”
“不过,我告诉他了另外一个消息。”
嬴政的桌子,就像是百宝箱,他又从不同的简牍下面抽出来一张纸条递给成蟜:“这是刚到的消息,寡人还没有来得及记录下来。”
成蟜疑惑中接过纸条,只听嬴政说道:“司马尚回来了,麾下只剩下不足百人,带回来一张匈奴的地图。”
“寡人派人给李牧送了一份,并告诉他,七国一统是天下大势,赵国若是获胜一统,寡人希望他可以率领获胜的赵军,将华夏的威名传遍草原的每个角落。”
“若是秦国获胜,那么寡人一定会选择敢打敢拼的将领,携带这一张地图,统帅秦军深入草原,将匈奴人对中原的威胁,彻底抹杀掉。”
成蟜心服口服,他把接到的几份情报全部归还,当初为了接近李牧,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王兄一份情报,一个约定,直接搞定,要不说他是哥,成蟜是弟,不服不行。
“不对!不对!”
成蟜猛然改口。
说句不好听的话,李牧就算不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也不是一个随便改变立场的人。
就算是知道秦国会以匈奴作为最大的对手,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背弃赵国的立场。
这里面一定还有什么成蟜不知道的内幕。
他眼神狐疑,盯着嬴政的双眼,希望看到其心虚回避的一幕。
结果事与愿违,在长时间的对视过后,嬴政那一双平静且深邃的眼睛,反而让成蟜有些心虚了。
莫非是他判断错了?
李牧确实改变主意了,王兄并没有对他隐瞒任何事情。
动摇的想法一旦出现,便如同菟丝子一般,缠绕在脑海里,即便是有意识的回避和摆脱,都完全没有办法把它从脑海里甩出去。
“寡人邀请赵王偃,与他约定,等到下一个春夏,共同出塞扫平匈奴,为接下来的两国之争,扫清外界威胁。”
下一个春夏,那就是明年。
成蟜隐隐想起一些事情,秋季是匈奴进攻的好时机。
嬴政担心成蟜听得不够明白,详细解释道:“匈奴至秋,马肥弓劲,中原各国想要出兵攻打匈奴等北方部族,一定要赶在秋日之前。”
“而今,麦黄时节,百姓应少战事,保收获,防备有余,进攻不足。”
“故而,寡人与赵王约定,明岁春夏,合兵北上,逐杀草原,确保边境往后数年的安稳和平,为两国之间即将拉开的生死之战扫除后顾之忧。”
原来如此!
成蟜恍然大悟,他依稀记得,历史上的汉武帝北伐匈奴,也多是选择在春夏时期。
大概这就是千古一帝之间的默契吧!
而对于双方不同的处置方式和结局,成蟜认为是时代的局限性。
秦朝一统天下,连连征战不休,没有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百姓都到了崩溃的边缘,即便是秦朝有对匈奴的大战略,也无法落实长时期的大规模战役。
让蒙恬率兵横扫北方,再修筑长城,为中原腹地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等到力量充足,再出兵北伐。
可惜的是,秦朝没有等到休养生息,二世胡亥残暴至极,秦朝的基本盘也彻底毁了。
汉武帝的成功,不仅仅是名将,还有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
成蟜不用想,也能知道,以王兄的性格,他肯定等不到七十年后再对匈奴下手。
休养十年,他一定会出兵灭掉北边这个强大且不怀好意的邻居。
“既然是北伐匈奴,那么其他五国也应该做出一些反应。”
“拿燕国来说,与北方各部族接壤的不仅是我们秦国和赵国,还有燕国,出击匈奴,也是在为燕国清除外患,燕军必须参与。”
“韩赵魏三晋一体,赵国出击匈奴,魏韩应当跟上,若是赵国失守,他们两国也难逃匈奴战火,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也别想置身事外。”
“至于齐国,不参与中原各国纷争,而匈奴则是中原各国共同的敌人,追溯当年,齐桓公帮助燕国讨伐山戎,田齐代姜,代的还有这一份与中原各国共进退的责任。”
“最后就是楚国,楚国不服周,一向往南开拓疆土,与北方胡族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出兵的可能性最小。”
“然而,楚国别想置身事外,秦与其他五国组成北伐联盟的话,楚国不出兵同往,北伐也可以改为南下伐楚,任何让楚国安心发展,和平壮大的机会都不能给他。”
成蟜心中有所担心,所以说的话也就多了一些。
一般情况下,这种事情,只要王兄拿了主意,不会损害秦国国力,他都只有一个态度,那就是无条件支持。
想到统一以后,王兄一定会下决心彻底灭掉匈奴,为了不让那个时候的王兄被人说成穷兵黩武。
那么,这个时候把其他六国全部拉上,一起北上攻打匈奴,加大己方优势,可以给予匈奴更大的破坏力和伤害力,变相制造出一个七国统一后更加虚弱的匈奴。
在此之外,还有一点私心,那就是削弱其他六国的实力,降低秦国统一天下的阻碍。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伤亡无法改变,那么内战死得冤枉,不如拼杀在对外讨伐匈奴的战场上,反而价值更大。
也别说成蟜心黑。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打匈奴是大家一起去的,有损失也是都有,而且面对匈奴,秦国绝不会做出背刺友军,让其他六国的军队当炮灰的事情。
等到争天下,还是这么一批人,谁都可以去争夺最后的胜利。
成蟜又不是输不起,就怕其余六国不思进取,只有做白日梦的实力。
“你说的,寡人也想过。”
“只是对付一个匈奴,秦赵两国兵合一处足以大获全胜,作为大国自然有大国的担当。”
嬴政并没有拒绝成蟜的建言,说着就拿起旁边的纸张,最后写下邀请其余五国的书信,道:“不过,你说的有些道理,秦赵合兵攻打匈奴,其他五国并不见得就会领情,以大局为重的,或许会支援两国一些粮草辎重;以私利为重的,怕是会暗中调兵,等到秦赵两国兵出塞外,以期偷袭。”
成蟜走到桌子旁边,倒着看了一会儿,又走到桌子后面,站在嬴政旁边,边看边说:“秦赵本为世仇,因攻打匈奴联合起来,在与其他各国写信邀请的时候,若是点明秦赵联盟已成,会不会增加邀请其参与战争哦的成功率?”
“整个天下,唯一能与秦军交手不落下风的,只有赵军;而能与赵军交锋不落下风的,又只有秦军。”
“秦赵联军,若是不攻打匈奴,调转剑锋,对其他五国来说,将会一场无法抵挡的灾难。”
嬴政没有任何迟疑的作答,把秦军和赵军放在了其他五国之上,而且是远超他们。
这并不是夸大秦军,吹嘘赵军,而是事实如此。
当年五国攻齐,正是齐军吞并宋国,士气正盛,军力最强之时,联军不敢与之交锋,还是秦军与齐军主力一对一决一死战,为联军伐齐,扫清障碍。
三晋第一霸主,魏国是被秦国打残的,只剩下大梁周围的一片土地,还在掌控之中。
天下第一大国,楚国是被秦打废的,丢了一半的领土,国都数次迁徙。
韩国、燕国更不用说,七国垫底的存在。
饶是如此强劲的秦军,却在赵军手上,吃了不少败仗。
“这样写的好。”
成蟜盯着嬴政的笔锋,笔尖提起,他便拿起石墨在砚台上轻轻研磨,确保墨水一直够用,说道:“和赵国斗了这么久,也扯一次秦国的虎皮,用来好好地吓唬一下楚国。”
“其实,楚国出兵的可能性不大。”
嬴政把写好的书信递给成蟜,后者捧在掌心,轻轻给吹干上面的墨迹,接道:“我也觉得,楚国不擅长出国作战,而且组建联军,还容易把三家内斗的恶习传到军中,影响大军实力。”
“我对楚国最大的期待就是,送来一些粮草辎重,随便派一家一姓的私兵会盟就行,对盟军有帮助,又减少内斗的风险与危害。”
“不着急。”
嬴政又递过来一封信,成蟜连忙接下。
这是给燕国的信,内容相对简短许多:“东胡、匈奴年年袭边,秦国欲明岁春夏攻击匈奴,念及秦燕同源于周,邀燕国同行,以报岁岁袭扰之仇。”
“嗬!燕国?”
成蟜看到燕国,就想起来那个外号叫鸡蛋的人,忍不住发出轻叹。
只有叫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姬丹的一生,就做了一件有名的事情,结果就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还加快了燕国的灭亡速度。
他佩服姬丹的勇气,但成蟜的立场,决定了他不会同情姬丹,并且会想方设法,弄死他。
“燕国怎么了?”
嬴政问道。
成蟜:“燕国素弱,每一任燕王都想收复失地,而每一任燕王都没能成功做到,即便是当年灭齐,也只是昙花一现。”
“寡人与燕国的太子,在邯郸时同为质子,他是寡人儿时为数不多的玩伴,寡人会把燕国放到最后。”
嬴政提起笔尖,回忆起小时候在邯郸的苦日子,没有同龄人的无忧无虑,有的只是提心吊胆,怀疑一切。
有着同样命运的燕国太子,就成为了他唯一可以说得上话的朋友。
然而,天下大势在前,谁也别想阻挡,让最弱的燕国存活到最后,这是嬴政留给这个幼时玩伴的最后情分。
“燕国是一只蝎子,他比韩国魏国比起来,好就好在地处偏远苦寒之地,接赵邻齐。”
“最开始的时候,与齐国交恶,那就会与赵国交好;反之,则与齐国交好,朝齐暮赵,才是他的底色。”
“等到燕齐成为世仇,仇恨无法消弭,远在天边的秦国,就替代了齐国的角色。”
“好处就是,秦国与赵国接壤,不与燕国接壤。”
“燕国与秦国交好,可以夹击赵国;与赵国交好,秦国却不能飞过去打他。”
成蟜在有意淡化燕国对秦国的作用,还刻意夸大燕国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