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光五年三月,卫可孤率军攻下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土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六镇尽为义军所占领。
正光五年五月,破六韩拔陵在五原大败领军平叛的临淮王元彧。
北魏朝廷以李崇代元彧为北讨大都督,崔暹,元渊为副将。
正光五年七月,破六韩拔陵大败崔暹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李崇退守云中,八月,东西两部高车叛魏归附拔陵,义军声势大盛。
六镇起义爆发的时候,尔朱荣已经卸去武卫将军的职位,回到北秀容(今山西省朔州市),继承了他老子契胡的族长职位,手下上万骑兵,有了起家的本钱。
秀容附近其他部族也有零星叛乱,正好给了尔朱荣扩张势力的机会,可以用平叛的名义吞并周边部族,拓展自己的人口和地盘,在乱世之中这就是本钱。
宣光政变后软禁冯太后,掌控后宫的太监刘腾也在这时候病逝,冯太后和皇帝元诩有了联络上下的活动空间,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元乂沉迷于酒色、政事懈怠,在需要频繁调动军队平叛的时期,无疑给了别人可乘之机。
正光六年四月,宣光政变后与元乂共同裁决朝政的高阳王元雍看到机会,获得了冯太后和皇帝元诩的承诺,再次发动政变,重新拥戴冯太后临朝,改元孝昌,元乂的军政权力被解除,随后又被贬为庶民,次年三月,在家中被赐自尽。
冯太后重新掌权后,派出使节带礼物出使柔然,请求柔然首领阿那瑰出动部队帮助北魏平叛。
六镇义军在柔然、铁勒,以及周边魏军联合夹击下迅速溃败,卫可孤被杀,首领破六韩拔陵不知所踪。
地处西北高平镇(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义军则在胡琛等人领导下,继续攻城掠地,先后占领泾州、凉州,继而引发整个关陇地区的持续动荡。
北魏军所俘六镇军民二十万计划内迁到冀(今河北省冀县)、定(今河北省定县)、瀛(今河北省河间市)三州就食,正逢河北遭遇水旱大灾,迁移途中粮草不济,军民出现逃亡现象。
孝昌元年八月,迁移军民在高车人杜洛周鼓动下于上古(今北京延庆县)再次叛乱,鲜于修礼、元宏业、葛荣等人率领北镇流民在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省唐县)叛乱。
随即,元洪业斩杀鲜于修礼,请求投降北魏,葛荣杀死元洪业而自任首领,获得叛军领导权。
孝昌二年,杜洛周、葛荣联合,攻破扼守军都关、居庸关的魏军,南下幽州,动乱绵延入河北境内。
葛荣到达白牛逻(今河北省蠡县)后,率领轻骑突袭,杀死章武王元融,擒杀广阳王元深,随即自立为天子,定国号为齐,年号为广安。
孝昌三年,葛荣攻陷殷州,擒获并杀死殷州刺史崔楷,率兵围攻信都,次年攻陷信都,转头率军攻杀杜洛周,并收编他的部众,号称拥兵百万,接着攻陷沧州,继续向南进发围攻邺城,风光不可一世。
这时候,尔朱荣正准备率军进入河北,讨伐葛荣,开启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他的麾下有自葛荣叛军投奔而来的高欢,有同样来自六镇的侯景,有参与六镇平叛兵败的贺拔岳、贺拔胜兄弟,贺拔岳的麾下有宇文泰、独孤信、李虎、李弼、赵胜几个年轻将领,这些人都是带着各自的班底人马投奔而来。
这些人以及他们的继任者们,在原本的历史上,直接或者间接的主导了南北两朝后续的政治变迁,高欢消灭了尔朱家族,灭亡了北魏;叛乱专家侯景为南梁敲响丧钟,自己也身死族灭;贺拔岳麾下几个人都成为西魏柱国,互相联姻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关陇集团,宇文泰建立北周,独孤信的女婿杨坚建立大隋,完成南北统一,李虎的孙子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豪华的阵容是曾凡以后来者的视角进行评价,当事人并不知情,尔朱荣对葛荣的裹挟的一众难民并不看在眼里,兵力再多不能齐心协力,都是乌合之众,不可能挡住他的骑兵冲击。
六镇叛乱如火如荼的时候,重新掌权的冯太后也放飞了自我,宠幸中书令郑俨,中书舍人徐纥,两人昼夜居于宫中。
皇帝元诩逐渐年长,不仅对权力被剥夺深感不满,对冯太后以及宠臣郑俨、徐纥的秽行极度厌恶,母子再不复先前的感情,矛盾逐渐尖锐起来。
刘腾和元乂当年发动宣光政变,就是以蛊惑当时十一岁的元诩亲政为借口,有了前车之鉴,冯太后在宫内培植党羽,掩人耳目,凡是元诩亲近之人,多借故调离或者杀害。
元珽不愿党附别人,自身也不是真正的武将,前两次政变都没他的事儿,冯太后并没有把他当做威胁,左卫将军职务得以保留,也给了他一次做忠臣的机会。
葛荣攻陷信都,围杀杜洛周的时候,正月初七,元诩九嫔之一的充华潘氏诞下一女,胡太后封锁消息,对外宣称诞生的是皇子,命元诩颁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元武泰。
武泰元年二月,皇帝元诩私下密诏大将军尔朱荣进兵洛阳助自己夺权,事情泄露,当晚冯太后命郑俨、徐纥在显阳殿以鸩酒赐元诩,被值守的元珽撞破,随即带着皇帝逃出洛阳,投奔洛西书院。
做了七八年的羽林军统领,元诩也发展出一些心腹手下,几个人一路护送,在胡太后的人反应过来之前,已经叫开城门,逃出了洛阳城。
洛西书院经过这些年发展,常驻人口已经超过十万,俨然一座小城,与这时代大多数城池不同的是,这里始终没有建筑城墙。
不建城墙不等于没有防御,区域内多三五层砖石建筑,关键地点都有人暗中驻守,从学生到工坊工人,再到周边的农户,定期训练,轮班执勤的青壮人员有五万人,比当前洛阳的羽林军和虎贲军加起来人都多。
在刻意低调之下,城内的王公贵族们大多忽略了洛西书院的存在,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这里出产的物品,对这里实际的规模和实力却一无所知。
元珽当然不在此列,他亲眼见证这里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并且还出力很多,从元乂那里拿到第一张地契开始,每一次面积扩张都有他的功劳。
正是因为知道这里的实力,他才敢带着皇帝奔逃到这里。
当年迁都洛阳的时候,孝文帝选天下武勇之士十五万人为羽林、虎贲,武人挽上格者为羽林,次格者为虎贲,两卫除担任宿卫外,也时常出征,在外平叛或者驻守。
元珽身为左卫将军,对城里的兵力再清楚不过,这些年以来大小叛乱不断,羽林和虎贲早已不复当年规模,为平六镇叛乱又派出去不少,余下的部分只剩了花架子,守卫洛阳都捉襟见肘,根本没实力攻打洛西书院。
只要书院同意出兵,派出一两万人,可以轻而易举拿下洛阳城。
皇帝元诩已经十九岁,他本来对表现有些迂腐的元珽观感一般,没想到关键时刻敢冒死救自己。
元诩以为他们要去投奔尔朱荣,结果一行人马不停蹄向西,来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地方,忍不住问道:“五叔祖,这里为何没有城墙?”
元珽与孝文帝元宏同辈份,都是拓跋晃的孙子,元宏是元诩的爷爷,平时元诩都是称呼元珽左卫将军,现在要拉近关系,开始按辈分称呼。
“九年前,曾神医为了安置流民,在这里建窑烧瓷,所获物资全部用于建筑房屋、安置流民。次年春天,设立洛西书院,教育流民中的少年,为了供养书院费用,又陆续建设造纸、印书、冶铁工坊,每年都有大量流民投奔这里,现在常住人口愈十万,半数为青壮!”元珽压抑内心激荡解释道。
听到这里这么多工坊,尤其是有五万青壮,元诩眼睛亮了,赶忙问道:“可否为我所用?”
元珽苦笑道:“保陛下安全没问题,是否愿支持陛下挥师洛阳,臣也不确定,需要陛下亲自去说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