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文学家、医学家、药学家、养生家用一个大脑思考问题——郭生白谈《伤寒论》和《温病学》的诞生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我们从中拿出来的核心,是本能系统,明白不?本能系统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核心思想。所以,之后,任何一个流派,都在伤寒论之下。有一得之见,便自立门户。为什么这一千多年才出来这个温病?这是那个扣啊,无关也有关,要那个扣解开了,它就不必出来了。因为这个扣没解开呀,它就出来了,虽然出来了,但它也不是这个扣里的东西。到今天,我们不还是在说嘛——你中医,你是个模糊的中医,你随意性太厉害了,你愿意说什么说什么,没好意思说你胡说八道,你随意性的说。在科学上叫随意性,甚至于说,你知道你怎么把病治好的吗?中医经常没人回答。为什么呀?还是因为伤寒论那个扣没解开。今天,我面对着你说,你提吧,越难越好,越离谱越好,为什么呀?因为这扣我解开了。所以,底气足点跟你这么说。
今天我回答你,为什么一千多年出来一部《温病条辨》,想听嘛?哈哈。中医,伤寒论是怎么出来的呀?当时,建安年代,流行伤寒,也是传染病。你看那病毒性感冒嘛,那中风吧,那伤寒吧,那温病不都有嘛。张仲景啊,用了毕生的智慧,写完了他的《伤寒杂病论》。他之所以能写《伤寒杂病论》是因为什么?这个人呐,是个哲学家,是个文学家,是个医学家,是个药学家,是个养生家,我说几个家,这五个家,用一个大脑去思考问题!明白不明白?世界上有第二个没有?有第二个没有?没有!所以,《伤寒杂病论》也没有——第二个!到了清乾隆年代,流行温病,急性、病毒性的流行病,出现了,死人呐!我见过一个名人碑记,说北京啊,街上大锅熬药,行人过来,喝药,预防啊。九门出棺,日夜不绝,安定门,德胜门,北边两个,西直门,阜成门,东直门,朝阳门,南边,宣武,前门,崇文门,九个门,日夜往外出棺椁,那北京,死多少人呐?因为有一个温病流行,南方,厉害,就有了——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余师愚,这一些先生们,就治温病,日夜与死亡相伴,就引起了思考。他们也是医学家,药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用一个大脑,在思考,一个大脑。这四五个大家,用一个大脑思考问题,世界上有没有?我不知道,我这么估计呀,没有。我们中国有,就产生了一部《温病学》。《温病学》并不只是一部《温病条辨》,叶天士先生有他的语录,王孟英,他几个学生,给他整理了一个《温热经纬》,当然还有吴又可的《瘟疫论》,薛生白的,余师愚的等一些着作,这是清代的。每一个着作,如果不是医学家、药学家、文学家,在用一个大脑在思考,那是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今天,我们全世界60亿人,这么大的灾难,百分之七十五的亚健康,百分之二十的病人,百分之五的健康人,这么严重的健康危机怎么没出来一部书啊?怎么没出来一个方法啊?为什么呀?最大一个问题是,医学家姓张,药学家姓李,不在一块儿住,更谈不到用一个大脑考虑,商量都不一定商量,商量也没用,出不来。只能是你造什么药,我就卖什么药,我就用什么药,他就吃什么药。那么这个医学世界是谁主宰的?我不知道。到此为止,我回答你这个问题啦。为什么这一千多年才出了个温病,就是因为这个。出来一个温病就不错了啊。外国怎么办,怎么着的?两千四百年以前那一位,西方医学之父,跟中国人呐,非常的接近,不谋而合,也提倡的是本能,怎么他们后来越走越远呐,走到对抗,走到化学,走到物理,走到刀,用这个玩意儿,去保护生命啊?说这个不同的文化呀,有不同的发展,你听着是这意思吗?
编者按
郭老在医学之外,诗词、书法、小说、史料、绘画、古玩、摄影均有涉猎或者创作。以他丰富多彩宽泛包容的大脑专注中医研究,就有了本能系统医学的诞生。本能医学言必称系统但又不为“系统”这个框框束缚,所谓系统是指以病势观念指导下的系统思维辨证处方并取得系统性治疗效果,开出的方子可以很简单。
郭老经常“炫耀”自己独创的一个颇为自负的小方子,编者强名之曰“草黄牡丹汤”,对于不发烧(无向外趋势)的咽痛、红眼病、鼻血、耳肿、牙疼、口腔溃疡(脖子以上的红肿痒痛)等都可以使用,效果确切。
附录:草黄牡丹汤
大黄10克,紫草20克,牡丹皮30克。
以上药物用开水浸泡一小时,浸泡期间搅拌数次,取汁服用。成人每次一包开水冲服,每天3次。11至15岁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5至10岁用三分之一,3至5岁用四分之一。其余酌量。
有诗赞曰:
五个大家共思维,更有因缘相聚会。
催生伤寒和温病,前无古人后难追。
方法系统宗医圣,温病透表是精髓。
生白统一辨证法,只须看势顺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