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死了,正在朱棣和大明进行和谈的时候,却莫名其妙的死了。
后人对于他的死因有着诸多的猜测,其中争论最大的,就是姚广孝下手之说,因为在帖木儿死的头一天,姚广孝才为其实施了针灸,死后,帖木儿的子孙所作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寻找到姚广孝,将其五马分尸,这正是后世中许多学者争论最大的原因。
至于姚广孝为什么在害死帖木儿之后没有逃跑,而是在那里束手待毙,还有就是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害死的帖木儿,为什么在朱棣和大明进行和谈初见曙光的这个时候害死帖木儿,而不是提前或者是滞后下手等等原因……。
还有人说帖木儿死于酒精中毒,那时的穆斯林生活不像皇帝朱标在中充满禁忌,酒精是允许的,葡萄酒更是最常见的饮料。自从困在辽东关外之后,帖木儿就一直在痛饮。不仅是葡萄酒,他还喝了朱棣送来的大量烈酒。所以造成年迈的帖木儿死于酒精……。
这些都随着帖木儿的四分五裂而消失在历史长河,没有一个的确的定论。
朱棣军中流传的一种说法,就是帖木儿年事已高,加上旧伤复发才导致的暴毙,而姚广孝只是帖木儿子孙们泄愤的牺牲品。因为找出帖木儿暴毙的原因,那也可以证明自己对大汗的忠诚,在帖木儿军中也有了正统的继承权。可以继承帖木儿那庞大的帝国。
甚至在几百年后。还在争论这个话题,大家都在猜测,如果帖木儿十分长寿的话。朱棣能不能控制住帖木儿的野心勃勃,大明在辽东的战事还要持续多长时间等等。
不过这都是后话,在当时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帖木儿死在两军的对峙中,没有留下任何遗嘱等形式的东西,也就导致了帖木儿家族的支离破碎。
帖木儿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家庭。他给儿子和孙子们每人一份封邑。但是,同时他又企图保留长子继承权的原则。
但是他的长子只罕杰儿。在他之前许多年已去世。因此,他当时有意选只罕杰儿的长子继承他为帝国的首领。他就是英勇善战的阿黑麻,并在这次圣战中带着阿黑麻,企图树立起阿黑麻的威信来。
帖木儿的次子沙黑也在其父之前去世。是于迪牙巴克尔战役中被杀,但是,沙黑的儿子皮儿、罗思檀、昔干答儿和拜哈拉分别都得到了大块封邑。
帖木儿的三子米兰沙,得到了木干草原、阿哲儿拜占和伊刺克阿拉比的统治权,但是,因一次从马上跌落下来脑部受伤,使他变得狂暴和残酷,以致帖木儿把他置于一种类似家庭会议的监护之下,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米兰沙并没有参加这次的圣战,米兰沙之子乌马儿以其父之名统治着上述地区。但是其余两个儿子阿不巴克尔和哈里早就有了不甘之心。哈里这次还跟随帖木儿东征,企图讨得祖父的欢心。
帖木儿的四子沙哈鲁。在帖木儿家族中,是最稳重和唯一有政治头脑的人,但是他温和的思想一直得不到帖木儿的欢心,所以只有帖木儿的根据地呼罗珊的名誉统治权。
就在帖木儿去世的第三天,杀死姚广孝的第二天。争吵、政变就开始了。
帖木儿在世时,有了他的压制。谁也不敢出声说话,就算是心内不甘。也不敢在表面上露出来,因为他们十分害怕暴虐和善变的帖木儿,但是帖木儿死了,那一切都变了。
首先,帖木儿之死,还不曾传回国内,所以不说在帖木儿汗国内部暂时还不知道消息的反应,就是这次东征大军马上就变得不一样了。
首先,阿黑麻一直在帖木儿的身侧,手里把握着帖木儿最精锐的嫡系骑兵,当然一致的会拥立他们的首领作为继承人。这股力量超过了十万人。
再则,哈里,也就是米兰沙的小儿子哈里,在附庸*队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附属国的兵马,为了保证自己国家在帖木儿汗国内部的利益,当然会选择与他们有着很深瓜葛的哈里作为他们的代言人,这股力量的战斗力虽然不如阿黑麻的精锐骑兵,但是胜在数量优势,超过了二十万人。
帖木儿的两个孙子都有着各自的拥护力量,相比之下,帖木儿的四子沙哈鲁就差了许多,手中只有不到六万人的力量,不过胜在心齐,大都是呼罗珊本地贵族拼凑出来的原始力量,沙哈鲁作为呼罗珊的名誉统治者,与他们的利益紧密相连,在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倒是也站稳了脚跟。
未曾开化的野蛮民族,就是野蛮民族,在帖木儿死后的没有几天,各自的阵营稳固之下,不顾正在和大明对峙,不顾自己的盟友朱棣在一旁窥视,几乎就有了要动手的迹象,这还是在大明的边境之上,要是在帖木儿汗国国境之内,恐怕这三家军事力量早就开始动手了。
在阵营分明的情况下,阿黑麻的心思是最为急切,他在帖木儿的子孙中最为骁勇,但是却是最早失去战意的人,因为他急着回去抢夺继承权,抢夺祖父留下的庞大遗产,在他的心里,这些都是祖父留给他的,他不允许有其他人染指。
哈里明显的比阿黑麻理智的多,因为他的继承权无论是在长幼顺序,还是父亲的出身,更不要说在家族内的名望,他都没有一点成功的可能,但是哈里不介意将利益扩大化,只有保持着自己的力量,才能继续获得附属国的支持,如此以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哈里不去争夺继承权,他将失去附属国的支持。那么失去了附属国的支持,他将会很快的被拉下马,甚至能不能回到国内还是一个未知之数。现在根本不存在他争夺权力不争夺。而是存在着,他不争夺就要代表着被削弱,被削弱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所以他也随时准备向撒麻耳干进军,去和阿黑麻一争长短,不过没有阿黑麻那么激进而已。
相比于自己的两个侄子,沙哈鲁就明显理智的多。万里之遥的距离,没有一点计划性和策略。回师国内,先不说把帖木儿的东征圣战抛往何处,但说这么远的距离,在当时的条件之下。回师的代价,光是一路上的非战斗性减员,还有大明的趁势追击,都将会给帖木儿汗国带来灭顶之灾。
他对这次圣战也是充满了绝望,问题是如果不寻找盟友的支持,想要回国,那将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沙哈鲁的力量虽然最小,但是无论他倒向哪一方,都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凭借这一点,他一边压制着两个侄子的冲突,一边向朱棣寻求商谈的机会。
但是天下有免费的午餐吗?
回答是否定的。帖木儿的死讯传到朱棣的大军之中,不由引起了一阵轰动,接见沙哈鲁所派遣来的使节之后,朱棣就迅速的召集手下开始商议对策。
当然,会议的开始,不免要对姚广孝的不幸感到悲伤。但时过境迁,目前最重要的是。怎么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次机会。
金忠表示,这是一个机会,帖木儿在辽东的近四十万大军不是一个小数目,可以在任何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大家都保持着同样的想法,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这股军事力量的重心。
不光是沙哈鲁,就连哈里和阿黑麻也都相继派遣过来使节,用各种措辞委婉的提出自己的请求,那就是希望支持自己回国,夺得大权之后,他们将会毫无保留的对朱棣进行支持,不管是兵源还是经济上。
毕竟不是过家家,那种虚无缥缈的许诺,当然不可能打动野心家朱棣的心,不但是这样,朱棣反而有了一种被侮辱的感觉。他搞不明白,这些西域人的脑袋是不是由于常年在马背上被颠簸傻了,难道仅仅凭借着几句空话就要自己倾力相助吗?
难道他们就看不出来,他朱棣也对帖木儿的军事力量有了窥视之心吗?
现在关键的不是支持不支持帖木儿的军队回国,而是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让这股力量回国,开什么玩笑,错过了这次机会,朱棣从哪里凭空多出这么多的兵马,近四十万大军啊,就算是朱棣在辽东、高丽经营了这么多年,也没有超过三十万军队。
就算是这样,高丽的青壮还基本上被他抽干,以至于朱棣不敢再从高丽调遣兵源,因为那样高丽几乎无法恢复生产,想在辽东这片地方找四十万人当兵,估计朱棣至少还要经营十年以上,朱棣等不了这么久的时间。
少奋斗十年的机会,谁也不会错过。所以朱棣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将这股力量吞并,归入自己掌握,那样的话,就要在帖木儿的军中寻找代言人,作为自己的傀儡。
呼声最高的自然是沙哈鲁,他的温和在朱棣的属下中享有盛名,相比于他两个侄子,沙哈鲁更能贴近受过汉化熏陶的众人心思。
几次的商谈,都没有定论,朱棣在那里不紧不慢的挑选着自己的代言人。他在等待着帖木儿军中内杠的开始,那样会消耗掉一部分军力,自己今后会更加容易控制一些,他不怕阿黑麻、哈里和沙哈鲁偷偷拔寨而去,因为从这里就算是到哈密,那也是一路大漠,他们的给养现在全靠自己,没有了吃的,朱棣想不出他们私自走掉的任何理由,要不,也不会都派遣使节来到他军中寻求帮助了。
朱棣表面上不表态,但是偷偷的放出风声,说是在帖木儿军队没有真正的统帅之前,不会予与任何援助的行为,因为就算是投资也要讲究回报,他要支持,就要支持真正的继承者,以获取今后绝对的利益。
这一点在游牧民族的心中本来就得到了默认。他们崇尚强者,欺凌弱者,很少的两头讨好。朱棣的风声丝毫没有引起他们的疑心。
在北平,当知道帖木儿暴毙的消息之后,大臣们的心里终于放下了那块大石,松了口气,没有了帖木儿的绝对权威,他的军队不过是一盘散沙而已,就因为如此。很多大臣都纷纷上奏,请求皇上做出反攻的准备。
这是一个机会。将帖木儿大军击溃,那么叛王朱棣的威胁也随之而解,辽东的失地旦夕之间就可以收复,这是傅雍最想看到的。也是很多大臣们想要看到了。更是远在京师的内阁和朝堂想要看到的。
皇上离开京师,御驾亲征近一年了,该有些成绩凯旋而归了,淑妃娘娘为皇上诞下的龙子还要取名,琉球国的内附还要封赏,安南的战事也已经全面开始,需要皇上定下一个基调,是如同日本那样设置州县,还是封赏藩王。都需要一个商议过程。
所以皇上该回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离开的太久了。有大臣上奏,请求皇上直接联系帖木儿三派人马中的人物,直接进行和谈,只要他们愿意帮助大明对付叛王朱棣,那么大明做出适当的让步也是可以的。
但是皇帝朱标将这些奏折统统的留中不发,不过也命耿炳文、傅雍、沐斌等人开始筹备边关事宜。虽然没有说明要反攻,但是却令人精神一振。
当锦衣卫外事局传来朱棣的反应后。皇帝朱标召集参谋院的随驾人员和军镇总督、副总督商议军情,就朱棣会倾向于谁做出了一定的判断,因为这个判断关系着皇帝朱标的下一步安排。
首先就排除了沙哈鲁,因为据锦衣卫外事局的情报记载,沙哈鲁是帖木儿家族中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物。
尽管性情温和,但是本人也是十分骁勇,不过平常不太显露而已,而且有着儒雅的本色,熟知历史,且个性坚忍,有着非凡的统治头脑,否则帖木儿也不会将河中之地交与这个儿子统治,因为那里遍布着部落贵族,盘根错节的十分复杂,沙哈鲁能将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并获得支持,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不过他做到了,看着手下的六万余将士,就可以看他在河中贵族们心中的分量如何了?
沙哈鲁是个人才,也会是一个杰出的统治者,但就因为这样,朱棣绝对不可能会选择一个对自己今后发展有着威胁的人,就算是朱棣愿意,皇帝朱标也不会愿意,如果由他继承帖木儿汗国,那基本上就是蒙元的翻版,也就是发展进程遵循着与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发展一样的模式。
而且现在,帖木儿的子孙们之间随意发生的争吵,还有无政府状态没有给现在的辽东造成混乱局面,因为沙哈鲁这位明智、有力的管理者能够终止它们,进行有效的调解,使之重归于好。
帖木儿汗国绝对不能出现一个英明的统治者,无论是皇帝朱标还是在辽东的朱棣,虽然没有事先商议,但是都这么想的。
阿黑麻随即也被排除下来,阿黑麻的地位太特殊了,他算是帖木儿的长子长孙,有着正统的名誉,也有着名正言顺继承帖木儿最精锐部队的理由,在现在的社会,军队就是力量,力量就代表权力,他坐正了位置,估计是帖木儿的翻版,更何况,朱棣要寻求代言人,就是要听话的,但是蛮横成性的阿黑麻只能成为朱棣的心腹大患。
最好的目标当然是哈里,这个帖木儿孙子,有野心,却是没有实力,现在大军在外,附属国内的兵卒们都能依附他,是因为哈里一直领导着他们,而且收买了大批的附属国将领,而这些附属国将领为了自己本国的利益,不得不寻求和自己亲善的哈里,但如果沙哈鲁或者是阿黑麻一旦采取怀柔的拉拢手段,哈里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哈里的彷徨和不安,深深的危机感都代表着他是一个拉拢的好对象,相信朱棣也是这样判断的。
朱棣想要和大明对抗,就必须控制住帖木儿的军队,让他们自然消耗一部分,然后将其余的收归于自己的部下,这样以来才能在和大明的对峙中有自己的本钱。朱棣作为一个野心家,相信能看透这一点。
参谋院的成员和军镇中的长官们都肯定了这一点,并请求皇上拉拢沙哈鲁和朱棣对抗。但是皇帝朱标下达了一个让人出乎预料的诏书,不管朱棣所威胁的山海关到喜峰口一线的防务,大明集结兵马,对居庸关外绵延数十里的帖木儿军队发动袭扰。
主要目标就是沙哈鲁和阿黑麻的地盘,捎带着哈里,但不将其作为主要打击对象。同时,命令西北军镇总督平安开始出关,攻占亦集乃等地,切断敌军的退路,并做出收复哈密的准备。因为帖木儿在哈密附近还有近二十万大军等待命令,所以暂时只是准备收复沙州一带,作为插入敌人退路上的钉子,等待时机给帖木儿大军致命一击。
皇帝朱标的这个诏书一旦下达,大臣们渐渐从中嗅出点味道来,看着皇上的眼神也有些不可思议起来,难道皇上的布局从那时已经开始了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