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婿谭绍光说的有道理,要是这些人真的是叛变,他们心一横,趁势包围苏州,那真有可能一个都逃不出去。
所以面对慕王谭绍光的好说歹说,李秀成最终决定离开苏州。
“”让你好自为之,若发现这些人一旦叛变,能处理就处理“”
“”不能处理你就逃走,切勿与他们纠缠“”
........。
谭绍光点点头。
“”放心吧,小婿知道如何处理,若查出他们有投降的倾向,我定当杀无赦!!!“”
.........。
忠王李秀成是凌晨四点接到消息,凌晨四点半就集合了能集合的人马从苏州的胥门逃了出去。
这时追随李秀成大约只有七千人,也就是说有7000人跟随李秀成离开了苏州。
那留在城内的谭绍光手下的太平军不到3000人。
........。
可李秀成离开了苏州,能去哪儿呢?
他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就是 返回天京城,投奔天王洪秀全的怀抱。
可现在的情况是,都城天京已经被曾国藩包围,情况很糟,李秀成手底下又没多少兵马,若现在回到天京城,恐怕连进都进不去。
第二条路,就是带着部队去常州。
常州是护王陈坤书的地盘,李秀成听说陈坤书在那里有不少队伍,实力还挺强大的。
当时天王洪秀全猜忌忠王李秀成,所以把陈坤书封为护王,来压制李秀成。
李秀成去常州也有几个好处,第一,他可以与陈坤书合兵,壮大实力,他日再重整旗鼓。
第二个他和陈坤书在一起,可以做给天王洪秀全看,让天王洪秀全放心。
当然,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李秀成从苏州逃出来之后,纵观周边,好像只有护王陈坤书的常州可以去。
于是李秀成决定去常州。
其实去常州之前,李秀成也有点犹豫,毕竟陈坤书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态度,许墅关大战他的确带兵前来,也折损了几千人的骑兵。
可苏州保卫战,护王陈坤书却没有派人前来,他给李秀成的手令是:
“”清廷欲攻常州,恐无法派兵增援“”
不过后来李秀成在苏州通过密报得知,陈坤书担心自己加害于他,所以不敢前来。
“”既然你陈坤书怕我,那我主动去找你,咱们俩顺便冰释前嫌“”
.........。
此时的李秀成再也没有怀疑陈坤书的忠心度。
就是这个原因,也让李秀成去常州。
........
苏州城外。
纳王郜永宽的指挥所中,一名从苏州城跑出来的密探,上气不接下气的跑到了郜永宽的指挥所,向郜永宽报告:
“”启禀.......纳王“”
“”忠王李秀成于半个小时之前,带着主力精锐从胥门离开了“”
“”说是常州有难,忠王带兵前去相救“”
........。
郜永宽当时已经入睡了,他听到这个消息,慌忙的从被窝里爬了出来
“”什么?,李秀成离开苏州,去常州?怎么这么突然?“”
........。
然后郜永宽转念一想:
“”莫非李秀成已经看出了端倪?“”
郜这个消息对于纳王郜永宽来说是又惊又喜。
惊的是,李秀成极有可能知道他们要投降朝廷的消息,所以才离开,
喜的是,李秀成终于离开了苏州。
随即纳王郜永宽命令左右:
“”你们快去把康王,比王等人都找过来商量对策“”
.........
很快康王汪安钧,比王伍贵文,以及许多将领纷纷赶到了纳王郜永宽的指挥所。
这些人听到李秀成离开的消息后,竟然都激动起来:
“”太好了,咱们巴不得李秀成走,现在他走了,咱们好动手“”
“”对呀,大哥(郜永宽),明天我们就对谭绍光动手如何?“”
.........。
对这些人来说,李秀成走了,相当于走了一座大山,动手杀谭绍光,投降清妖就方便多了。
最后众人决定,明天一早入苏州城,假装找慕王谭绍光开会,实际上趁机刺杀他。
........。
可到第二天一大早。
郜永宽他们还没起床,没想到苏州那边慕王谭绍光的调令就过来了。
慕王谭绍光要他们立刻前往苏州城,商议作战军事。
.........。
原来昨天晚上忠王李秀成走了之后,慕王谭绍光可以说是一晚上没睡,情况这么危急,他怎么可能睡得着?。
他现在不能确定郜永宽这些人是不是已经投降了清妖。
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忠还是奸!
所以谭绍光为了试探他们,就在第二天一大早派了几拨人去城外,通知郜永宽,伍贵文,汪安钧等人,入城开会。
慕王谭绍光想借着开会的名义,试探他们,一旦查个水落石出,再将他们进行分化打击。
谭绍光从来没想过要大开杀戒,而是将他们分化打击。
.........。
可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收到了慕王谭绍光的调令后,他们却商量起来:
“”大哥,李秀成昨天走了,谭绍光今天找我们开会,估计是有阴谋“”
“”要不趁开会的时候动手?,杀了谭绍光“”
.........。
此时城外清军洋枪队队长戈登,已经屡次派人来通知纳王郜永宽,要他们赶紧杀了谭绍光,再举城投降。
洋人在催自己,而且三天的期限只剩下一天半了,再拖下去,戈登作为担保人就失效了。
纳王郜永宽只好心一横,恶狠狠的说道:
“”那就开会的时候动手吧“”
“”开会的之前肯定要没收武器,我们每个人怀里都揣一把匕首“”
“”那些看门兵也没这个胆搜我们的身“”
“”到时候我一声令下,你们每个人掏出匕首,给我立刻冲上去杀谭绍光,这事儿就完了“”
.........。
众将听后,双手立刻齐声参拜,高喊:
“”遵命.......“”
声音之洪亮,震耳欲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