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台班子初创,徐令三地开花,在崖州,在徐州,崖州负责管事之人没来,徐州那边游道子负责,也没来,很多事情都只能靠着书信沟通。
刚好今日阳和县城这边聚集的人都在,徐令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如何把这个草台班子建的更坚固一些。
徐令环视众人,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既然大家都留在此地,就是默认你们加入红巾军了?”
这时衡草老人道:“红巾军,听着是个军队,可你说的这些已都叫红巾军,似乎有些不妥。”
徐令从善如流,“叫我一个人想肯定有所疏漏,大家畅所欲言,都说说,讨论讨论。衡公说的就很好,红巾军,是咱们到时候征兵的军队名,作为党争之名是有些不准确,那依衡公只见,咱们该叫什么呢?”
“你既然决定起事,可有什么政要纲领?”
“确实有,”徐令和衡草老人一唱一和,顺理成章地把自己早就起草写的纲领给拿了出来。
衡草老人指着沈默道:“小子,你上前来,替他读一读罢。”
沈默丝毫没有犹豫,接过那个小册子来。
徐令所起草的纲领并不复杂,他搬了后世一些好的思想,又没有完全复刻,而是灵活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当前的情况,制定当前的目标。
就算他完全照搬后世的那些,现在也做不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造反最重要的核心明明白白写在书里,前世的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都能学到。
当前生产力依旧低下,又是冷兵器时代,粮食产量没有提升,徐令就是吹天大的牛,实现不了也是空话。
衡草老人这时候就说了,“既然你都以稻病做比喻了,不如就叫除害会吧,红巾军是军队的名称,改个名字也更好让百姓知道咱们是做什么的!”
除害同会?这个好!”徐令顺利把红巾军给改成除害会。
在座的人都没什么异议,沈默又开始泼冷水道:“只靠这一本册子,就想让当官的不贪……你等着看吧,肯定会让你失望的。”
徐令笑道:“人的进步需要两种批评,一种是外界的批评,一种是自我批评,缺一不可。”
“既然你不看好,就更应该留下来,亲眼看看除害会能走到哪一步!”
“若是他日真如同你所说,走到我们最不想看见的那一日,那就说明我失败了,而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不是正中你意吗?”
沈默嘴唇动了动,没再说什么。
他把册子还给徐令,徐令让人分碗倒酒,对着天地立誓。
草台班子初创,徐令顺利按照计划,走上称王称霸这条路。
徐令这边造反之事闹的如火如荼,天下也并不太平。
视野拉长。
十月二十三日,北方起义军王闯接受朝廷招安,成为徐州府下六塘镇的县官,起义失败。
短短半个月内,北方陆陆续续有起义失败,徐州看似一片平静,内患平复。
次月三日,梁国大军正式入侵雍朝,势如破竹一般,连下雍朝凉州三城,百姓震惊。
十一月七日,并州雪灾,整州共有十一万百姓遭灾,由于并州就在雍朝粮草运往前线大军的路上,遭遇百姓抢夺,前线军队缺乏粮草,抵抗失败。
十二月六日,雍朝派使者主动谈和,愿与梁国结为兄弟之国,双方以雁门关为界,每年向梁国进贡丝绸、粮食、酒水、茶叶,赔偿梁国战争损失白银八十万两,开放并州三地城为贸易城市,并不向梁国征税。
此政一出,天下哗然,各地百姓再次迎来官府的强硬征丁征税,人丁税从十二下调到九岁,百姓生存压力激增,又有无数家庭卖田卖地,陷入高利贷陷阱之中,从自耕农转变为佃农。
民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天下灾荒不断,天降大雪,旱天打雷,似乎是老天爷降下神威。
十二月二十八日,游道子正式起事造反,一道红幡插上胶州府城,随之挂上去的还有十二颗贪官头颅。
除害会,红巾军之名声迅速向四周之蔓延扩散。
与此同时,长河以南的扬州也有人起义闹事,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则是从阳和县开始的。
也是这一日,天下之人发现,南边有大同会,北边也有除害会,二者口号一样,都是“打地主,分田地”,所到之处,大地主遭殃,小地主出逃,或者干脆上交土地,留得一条性命。
很快,胶州、徐州以及扬州益州交界处几个城镇,都成了除害会的地盘。
自此,除害会红巾军的名声,为天下闻。
代价就是,除害会成了雍朝朝廷的头号靶子。
这和徐令原先预料的有些不一样,他本以为各地起义如火如荼,总有天纵之资的人比他干的牛,就比如顾瑶都有印象的王闯,谁知道造反不到一个月,王闯被招安下山。
徐令一下子成了木秀于林的那根招风木头。
这可就和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路线对不上了呀!
不过,很快就有消息从京城传来,顾瑶口中最后得了天下的魏无瑕,他所在的魏家终于出手了。
徐令这才能从密密麻麻的注视之中短暂地喘息片刻。
不管外界如何飘摇,发展自身才是硬道理。
阳和县城的人口需要统计,此事暂时交给沈默,却一直进行不畅快。
无他,北方一乱,百姓们开始四处溃逃,就有不少人逃到阳和县地界处。
凡是来者,徐令通通不拒绝,给他们安排住处,分地。
一开始给他们分地,阳和县的百姓肯定会有意见,觉得是这些外来者抢了他们的活路。徐令还好以工代赈,让这些流民开荒,给他们发粮。
徐令什么都不多,就是粮食多,光是收缴阳和县城地主豪绅的储粮,都能养活一城之人。
更别提还有那些主动献金的商人。
徐令把任务分给不同的人,安置好一切,这才有心思关注被集火的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