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敌军与雍朝暂时达成和平协议,代价是与梁国签下不平等的盟约,落了下风。
原想着内忧外患,以此拖着梁国入侵的脚步,谁知道屋漏偏逢连夜雨,元丰帝莫名其妙晕倒,全靠太医用珍贵药材续命。
再加上雍朝内部分化,朝中争斗纷纭,各地均有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
一时间,雍朝乱成一锅粥。
虽然已经与雍朝签订盟约,可那约定是建立在互相忌惮的基础之上,落井下石,才是两国之间交往的正常手段。
因此,梁国将军察觉到凉州太守杨自忠败的不太自然,又听闻他被押解进京不日问斩,立马就明白过来,雍朝内部出了乱子。
回国禀报之后,梁国皇帝很快就下决定,派人秘密前往雍朝,查看到底发生何事。
很快,雍朝大乱的消息传回梁国,梁国再次派军队南下,想要趁乱打劫,拿下雍朝的疆土。
梁国大军从凉州一路打到徐州,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打的雍朝措手不及,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徐州那边游道子传来密信,询问徐令应该怎么办,徐令带人开会,讨论的问题就是该不该打,如果不打,徐州的除害会就要带领民众撤退,可撤要往哪边撤呢。
如果要打,除害会如今还没完全成熟,粮食够吃,可也仅仅是够吃,除害会还在扩张,那些吃不起饭的百姓在徐州胶州几个地方比比皆是。
游道子的密信中讲,江北百姓已经到了食不果腹的境地,经过数次天灾,再加上雍朝的征兵征税,此地百姓十五就要从军,以求粮食给家里人活命。
他当初去到徐州,用徐令支持给他的粮食,掺上草木灰熬粥做符水,给百姓分食,粥可以填饱肚子,草木灰能起到消毒的作用,然后分给他们用树枝削成的长杆当做武器,这些老百姓就对除害会死心塌地。
徐令让吕慈恩组建南北来往的商队,就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商人在商会的组织下,从南方运粮食到北方,再从北方运回铁矿和盐回到南方,通过这样两地交换,除害会很快就在徐州胶州两地站稳脚跟。
同时,也能及时把徐令的信带去徐州。
游道子采取信中徐令的建议,占领徐州胶州之后,便在那里建立根据地。
既然小冰期到了,北地越来越寒冷,那就要研究抗寒抗旱的植物。
这时候徐令就无比感叹,幸好当初去崖州打好了基础,虽然林乐知还在崖州上当太守,可他实际上已经默认成了徐令的人。
徐令在那里挖铁矿,开荒林,冶炼精钢,也在那种植水稻,让人研究各种杂交植物,有些还是空间出品的种子。
早在古时,人们就会嫁接之术改良植物,崖州那边一年三熟,正是用来试做改良植物的好地方。
目前崖州那边已经研究出来抗盐碱地的水稻,接下来就要看徐州这边能不能早日研究出来抗寒小麦了。
因为天灾,游道子在徐州的建设并没有太过顺利,粮食种植困难,再加上百姓流离失所,耕地大半都空着,从今年年底到明年夏收时,估计都不会有太好的改善。
要不是有南方源源不断的粮食支持,只怕徐州这边早都乱了。
好消息也不是完全没有,至少徐令组建的除害会在徐州胶州两地呼声很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向这两地靠拢,想要加入除害会。
此地也和阳和县一样,实行以工代赈法,干活,发粮,保证百姓基本吃穿。
当初在灵宝镇,徐令还救了一个年轻人,名叫田钰中,徐令没叫他跟着商队干,而是给他钱和人,派他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寻找植物种子。
而他也没有辜负徐令的厚望,在西域那边寻到了棉花种子,派人送回灵宝镇,如今也到了徐令手中,在他空间里种着。
到了明年,徐令就会大力发展农业种植技术,在北方两地套种棉花和小麦,努力实现北方百姓的温饱。
虽然大军临头,天下还不是徐令的天下,他却一直把百姓的死活看的很重要。
这也是他最后下定决心,派杨自忠等人前往徐州的原因。
北边的百姓也要守。
原本雍朝的地盘就没有后世那么大,又被梁国分走西北,再往西边,也都是异族。
兵家有句话,叫做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徐令派杨自忠前往徐州,打的并不是守住徐州的主意,守个破败的徐州有什么用,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如果粮食种植全靠南边供给,一旦费力守徐州,除害会势必被人围攻,到时候多面起火,哪怕徐令长三个脑袋,都不够人砍的。
所以,杨自忠此行前往徐州,有两个目的。
一是给徐州百姓断后,游道子负责安排百姓南迁,而梁国大军临城,自然需要有人断后,找遍人才,都不如一个杨自忠好用,杨自忠自小在凉州,与梁国人交战不知多少回合,对他们再熟悉不过,还能顺便训练手下精兵实战经验。
二呢,先前徐令就想过这个问题。古时候造反都师出有名,讲究一个正统。
什么叫正统,臣子作乱,这就叫歪门邪道,可若是皇亲国戚,继承有理,这就是正统。
从史书上看,也就从明朝神兵天降的乞丐朱重八开始,才没那么在意血统,因为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大佬。
可要是往前数,哪个造反夺得天下的,都要有个出师有名,若是没名,就算当了皇帝也坐不久。
徐令压根不信这些,什么师出有名无名,不过是为了维护皇权怕人造反的说辞。
他有什么可怕的?他徐令做了皇帝,都不能保证自己会是一辈子认真负责的皇帝,二代还好,三代开始走偏,也不知到了多少代,可能就完全忘记当初建立王朝的初心了。
这就是历史周期律。
徐令所能想到对抗这个定律的法子,就是教会百姓一个道理:谁对百姓好,谁就坐天下。谁坐了天下欺凌百姓,百姓早晚都会推翻它!
他要把自己会的屠龙术,教给百姓!
不过人言可畏,徐令想要造反,给自己谋一层合理合法的皮,如今已经出现,还就出现在他眼皮子底下。
徐令没有不接受的道理。
梁国入侵,百姓遭殃,雍朝抵抗无力, 百姓如牛羊一般被屠戮,男子被拉壮丁,女子被人凌辱。
如此让人气愤绝望之时,众人都冷眼旁观,可徐令却派人出击对抗梁国大军入侵,把百姓迁移到安全之地。
这消息若是传了出去,百姓会支持谁,可就不言而喻了。
他日徐令一个商人做皇帝,也就有了正统。
杨自忠带着数百精兵前往徐州,此行还带了徐令给梁国大军准备的好礼。
一边,游道子组织徐州胶州百姓南下迁居,这边,徐令接收王行筠送来的通州大礼包。
正发愁北地两州百姓无地迁居,这下通州成了徐令的囊中之物,不过五日,徐令便全境占领通州,这次又杀了个痛快。
杀的人照旧,欺凌百姓有旧冤的,只要百姓上诉告状,徐令就派人查清,一旦查清定罪,就看犯下的罪行有多大,大的就家产充公,族人劳动改造。
犯罪小的,就部分家产充公,犯罪族人劳动改造,剩余族人可走可留。
没有犯罪的世家少之又少,不过也有,他们就像是空谷幽兰般稀罕的存在,徐令自然是要大肆宣扬大同思想,若是他们被说动了,自愿加入除害会,那就万事大吉。
如果他们不愿意加入除害会,还是支持雍朝,徐令也不会伤害他们,而是给他们安排事情干。
让他们去教书,去想法子,去出主意,融入百姓之中。
刚好缺少管理识字的人才,这下子王行筠一死,通州多少商人加入商会,十来个大世家沦为徐令的阶下囚。
如此一来,徐令所占领的三地隔江相望。
从北方往南边运人本来很不容易,尤其是徐州胶州百姓起码有十万众,不过到了徐令这边,通州大大小小的船只尽数听命,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日夜不敢停歇地接人。
从北方迁来的百姓一到南边,就被人安排去处,有的要走很远的路,有的可能就近安排。
徐令尽可能让全员都动起来。
这种调控人员的大型事件,才是最考验一个组织的时候。
幸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日的基层组织已经适应了管理,除害会没有很多上层官员,大部分人都是基层组织官员,可能两三个人就能组织出一个小队,负责几十上百人的安置后勤等工作。
军队的训练也是如此,徐令参考军地两用人才训练,让加入红巾军的百姓不仅能够上战场打仗,闲时还能种地,自给自足。
所以,必要时刻,他们就是兵,无关紧要之时,他们就是耕地的民。
时间一天天过去,徐令忙的脚不沾地,人都瘦了不少。
地盘猛地扩大,他要操心的事情可多着。
如今拿下通州,估计他已经成了很多人眼中钉肉中刺,到了不拔不畅快的地步。
尤其是最近收到的消息,都是和朝中内部讨论有关的。
朝中大臣已经决定扶持太子临时上朝,主持朝政,他们下令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大军剿匪,至于全天下最大的匪,肯定就是徐令了。
徐令不以为然,这些肉食者只看得见眼前,看不见长远,估计他们也不敢相信徐令会放弃徐州,把百姓尽数迁走,还以为他会苦苦守着徐州,一旦和梁国军队打起来,再派人剿匪,肯定让他腹背受敌。
可惜,徐令放弃徐州胶州,就等于打开通往京都的大门,那些梁国军队本来就是冲着雍朝去的,怎么可能和徐令缠斗呢。
徐令看着墙上挂的简单地图,心中明了,只怕开春之后不久,就能听到雍朝垮台的好消息了。
他也总算能够喘一口气。
墙上的地图,是徐令专门找人绘制而成,说实话 ,古时候打仗能有地图真不容易,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离不开一个村庄,更别说绘制地形图了。
徐令找了一些商人,教会他们勘察地形,绘图的法子,让这些商人每次出去经商的时候,都能观察地图并且记录下来。
这才有了眼前简易的地图。
每天都是这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做到了又能有不小的益处。
忙完正事,徐令又想到了家人,是时候该回家坦白了。
他这半年闹的那么大,事情早就传回莲花湾子了。
一开始二坊镇的人听说附近有人造反,生怕贼人会打到自己这里,后来发现贼人没啥动静,他们也就渐渐放下心思,没当回事。
徐令占领阳和县后,让商人在此聚集,算是打开商路,老家那边就有人听说,除害会的头头名叫徐令,从前也是一个商人。
徐令,这名字怎么听得那么熟悉?
孙宝尧听到这名字时,还哈哈大笑道:“这名字和我一个好友倒是一模一样,他也是个商人!”
“孙大人,该不会就是你那个朋友吧?”
“不可能!我那个朋友人是天下第一好,人又老实,他怎么会造反呢?”孙宝尧在暖烘烘的酒楼里喝的醉醺醺,两边脸颊都有些微红,大着舌头反驳无聊之人的调侃。
只是心里,也或多或少存在些疑问。
徐令临走时,说要出去干一件大生意,做生意就做生意嘛,还带了两个铁柱子一样的打手,莫不是真的出去造反了?
一时间,孙宝尧对远处的造反一事也关系起来,阳和县离他们这儿还有几十里路,打听消息也不难。
一会儿听人说哪个地主被人杀了,田都分给底下的百姓了,一会儿听说县衙也被人给闯了,县太爷都被杀了。
听得二坊镇县令薛良森震怒不已,说这些都是匪贼,早晚被朝廷下令绞杀。
听到辖地百姓为除害会叫好,他还专门让孙宝尧去捉人,一旦发现,全都关大牢里!
可孙宝尧辛苦头还在犯迷糊呢,造反之人和徐令同名同姓,要真是他,他怎么会那么痛恨地主豪绅?
那,要是徐令回来了,岂不是要连他一同打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