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阅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楚王朱桢回南京时的动静比起马大军要小了许多。

一个是因为前者毕竟不是什么大捷,二来即使回转南京也是轻车简从。

除了朱桢、朱高煦两位正副统帅外,便只有身边百十名亲兵跟随,甚至连往来南京通传的信使都没用。

爷俩将各自的亲兵留在郊外京营后,就直接骑马并肩进了南京城。

算是给朱允炆、朱棣二人来了个意外的小惊喜。

“还以为六叔仍要个几天光景呢。”

乾清宫里,朱允炆走下御阶,亲自跑到殿门处托起了朱桢的双臂。看着后者洗净风尘的脸,由衷赞叹道:“几年征伐,反倒让六叔显得更加精神矍铄,如此英姿神俊,好啊。”

“臣不敢,倒是陛下圣威日隆,令臣望而心折。”

在自家这位大侄子面前,朱桢显得有些紧张,主要是尚在西安时,被吓到了。

最新赶制出的明联堪舆图让朱桢几天几夜都没有睡好,脑子里唯一想的,就是自己父皇选了个好接班人。

“老六,你啥时候也学会这一嘴花言了。”

站在朱允炆身旁的朱棣走上前锤了朱桢胸口一下:“当年咱兄弟俩第一次联手北伐的时候,你可把我给挤兑死了,把我骂的一无是处。”

“四哥,就你那水平,就别拿出来跟陛下比了,差太多。”

朱桢挑眉反呛,倒也因此消散了几人之间小范围内的拘谨之态。

叔侄三人聊得开心,倒把一旁的朱高煦给冷落了下来,但后者非但没有咋咋呼呼的找存在感,反而规规矩矩的守在一旁,军姿站的笔挺,直到朱允炆侧首看他,才抱拳躬身。

“陛下圣躬安。”

这一句问候,让朱允炆、朱棣二人都相视诧然,前者愈发感慨。

“高煦也长大了。”

三十四岁的朱允炆、三十一岁的朱高煦,明明是岁数相仿的兄弟俩,但朱允炆的口吻语气却仿若后者的父亲,偏生一旁站着的朱棣朱桢兄弟俩还听的频频点头。

朱棣脸上更是挂起了慈父般宽慰的笑意:“这混小子先是在漠庭五年,又跑去西北,前后将近九年,确实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啊。”

听到朱棣的话,朱高煦忙转变身向,冲着朱棣见礼:“不孝子高煦,问父王安好。”

“好的很,老子好的很。”

难为朱棣一把岁数,这时候竟然有些泪目,双手重重在朱高煦两只大臂上拍了几下:“好儿子,壮了那么多。”

“爹,孩儿不孝,这么多年一直未能在您膝前尽孝。”

看着朱棣两鬓的白发,朱高煦噗通一声跪下,抱着朱棣的大腿就是嚎啕大哭,带的后者也是感伤不已,抚摸着朱高煦的脑袋长吁短叹。

这般父慈子孝的画面让朱允炆和朱桢两人颇为触动。

朱高煦是幸运的,起码,他还能活着回来见到自己的父亲。

大明朝多少儿郎自穿上甲胄踏上征途的那一刻,就一辈子都再也没有回到故乡的机会了。

“对了,高煦成家了没有?”

等父子俩叙罢了情,朱允炆突然想到这么一个问题:“朕记得高煦这小子当年赴漠庭任职之前,四叔本来给选好了一门亲事,成了没有?”

问及这事,朱棣也回过神,才想起,自己这个二儿子在终身大事上可是马虎的不得了。

当年他为朱高煦选了一门亲,也算名望世家,没曾想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没下聘礼呢,就是北伐草原之役。

等打完了仗,朱高煦就留在草原担任漠庭都护,而后直接随朱桢征察合台。

这事就算彻底泡了汤。

“娶过了。”

朱高煦忙回道:“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臣早年在草原之上跟一个蒙古姑娘好上了,怕父王不同意,就草草成了亲,后来臣从征西北,妻儿就放在了西安安顿,今日一并带了回来。”

一听朱高煦娶了个蒙古姑娘,朱棣当时就要发飙,被朱允炆拦了下来。

“你看你,难怪高煦不愿意告诉你,眼下孩子都有了,四叔你还打算拆散人家不成?”

三十多岁的成年男人了,总不能一辈子打光棍吧。

“过些日子,朕让皇后再给高煦寻一门亲做正妻不就结了。”

安抚下朱棣,朱允炆招呼几人落座,以朱家家主的身份和态度关心着朱高煦的私事:“你刚才说到妻儿,几个孩子,多大了,都叫什么名字。”

一听这家长里短的事,朱棣也上了心,怎么说那也是自己的孙子。

“一儿一女,儿子三岁半,闺女五岁。”

朱高煦嘿嘿傻笑:“咱家排瞻字,走土,正巧赶上臣守边疆地界,就给儿子取了个圻字,叫朱瞻圻。”

朱瞻圻,这不跟二皇子重了名?

这下朱棣那是彻底炸了毛,指着朱高煦的鼻子就骂:“好你个混账东西,避尊者讳的规矩都不懂吗?”

朱高煦起初还有些发懵,而这句避尊者讳算是让他一下回过神来。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光顾着开心了,哪有功夫去想皇帝儿子叫什么名字啊。

刚想告罪,就听到朱允炆的话。

“四叔,你就不能安静点,高煦好容易那么多年回来,刚才还抱头痛哭,现在就连吵带骂的,回头见不到了又自己偷摸想,图个什么劲。”

不给朱棣开口的机会,朱允炆就摆手:“左右一个名字,啥避尊者讳啊,我大明七千多万百姓,名字来带允、带文的还少了吗,全改掉?

更离谱的,就是还有很多人先有的名字,就为了一句避尊者讳不得不改,这不讲道理了。”

不说全天下,单说朝中因为避朱允炆名讳而改名的就不在少数,最出名的就是徐辉祖。

人家原名徐允恭叫了多少年,结果朱允炆一落生,冲了个允字,不得不改。

太祖跟徐达说,干脆以后改叫辉祖吧,光宗耀祖之意也挺好。

把名字这种芝麻蒜皮的小事给忽略过去,朱允炆笑话了朱高煦一句。

“才三岁半?你这可是有点晚了,看看你大哥家的瞻基,今年都十四了,再过两年都能结婚生子咯。四叔,六叔,话说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小瞻基百日的时候朕还跟皇后一道喊高炽吃饭,当时皇后还给瞻基一把长命锁。

今日朕这一开口,瞻基竟然已经十四岁,是个大小伙子了,呵呵,朕没觉得自己老,倒是让这些孩子追老了。”

说道这里,朱允炆摇头苦笑,诉起家长里短来:“文奎都十六了,前几个月皇后是天天在朕耳边唠叨文奎的婚事,朕没辙啊,打算今年过罢年,就把文奎打发到凤阳当知府去,等回来了再说。”

几个大老爷们,一个皇帝,三个军中将帅,不聊国家军机,反倒是在这里大谈家私。

“陛下不说,臣还未曾发现,今日怎么未见文奎。”

朱桢左右转头:“文奎不是住在这的吗?”

“去年就搬出去啦,现在文圻在这乾清宫跟朕住,不过他去上学了,还没回来。”

朱允炆解释道:“文奎是小伙子了,不能住在宫里,朕让他搬去当年朕的潜邸了。”

十六岁,正是青春期性萌动的岁数,宫里宫娥太多,马恩慧怕出了丑闻,主动提出把朱文奎赶出皇宫去。

宫外宅邸,更是一个侍女都不给配。

对此朱允炆还有些不乐意,这就防的有些太狠。

“皇后太过操心了,要是有能让文奎看上眼的,娶了便是,这样诞育子嗣,朕当爷爷你当奶奶,咱俩也能体验一把抱孙子的乐趣。”

对朱允炆这种回答,马恩慧哪里能愿意。

“宫女岂配?”

这话把朱允炆说的有些掉脸,当晚饭都没吃扭头就走。

含沙射影骂谁呢。

话题说到朱文奎、朱文圻两兄弟身上,除了朱允炆外的三人就聪明的选择了缄口不言,没有接话。等朱允炆感慨完他家里难念的那本经后,朱桢就岔开了话题。

“陛下,臣自西北回转的时候,沿途观陕甘颇多变化,叹为观止。”

一说起正事,朱允炆神情马上严肃起来,身子不由自主的坐直:“陕甘近况如何?”

“风土样貌大为不同。”

朱桢兴冲冲的说起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自兰州府往西北,沿道多种树木,听说是为了防治河西廊道沙漠化区域的扩大,同时陕甘溯黄河上游沿道拓宽河道,兴修水利。

而在陕甘的关野一带,自漠庭引进了不少牛羊,民间也多有民众置鸡鸭猪栏,畜牧和养殖业都开办起来,虽然刚刚上手没出什么成绩,但势头红火的很。”

“陕甘的粮价和盐价如何?”

“听说刚开始退耕的时候有波动,不过很快就稳下来了。”

朱桢如实回答道:“大多物价都与退耕前差不太多,少部分紧俏物有所上涨。”

盐粮不乱,陕甘的民生就不会乱。

朱允炆放下了心:“朕就怕粮价波动,涨跌都不行,能稳住,朕心里就踏实了。”

打量一眼朱允炆的神色,朱桢踌躇了一下,还是开口道:“陛下,臣不知政,但还是斗胆问一句,听闻印度税粮甚巨,陛下下令给烧了?”

这个问题顿时让朱允炆苦笑。

“臣本不该揣测陛下圣心,只是臣打小也是苦日子长起来的,小时候国家穷,就连臣这些当皇子的,一顿饭也没吃过四个菜,烧粮食这种事,有点难以接受。”

朱桢赶忙澄清自己开口的原因,将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归到自己的心疼上。

“朕理解、朕理解。”

朱允炆忙抬手示意:“朕又不是败家子,下这种命令朕也一样心疼的几天没睡好,尤其是那年下令烧粮之后没多久,河南、河北还遭了一次蝗灾,十几个县出了几十万灾民,大几万顷地是颗粒无收。

朕没辙啊,那时候咱们的养殖业、畜牧业、酿酒业规模还不大,消耗量有限,中央几大官仓全部堆满,储存空间也释放不出来,朕才不得不下令烧粮。

但那次之后,朕就跟内阁开始着手制定相关政策,在河南、河北两地扩产养殖业、畜牧业,又在浙江、福建两处沿海省地新建官仓,今年就没烧太多了,也就只有五千多万石。

明年,山东的粮仓也会建好,山东和河北会陆续退耕,释放更多的用粮空间出来,就不会在烧粮了。总得给朕,给朝廷,给建设和发展一点时间吧。”

没有过程哪来的结果,朱桢这还算好的,只是委婉的问,朱允炆差点都快被夏元吉指着鼻子骂了。

尤其是在蝗灾之后,夏元吉开官仓赈粮的时候,就差没跑太庙去告朱允炆的状了。

连写了好几天的奏本诉屈,可把朱允炆搞得是又气又乐。

恨不得把夏元吉扔大牢里锁几年在放出来。

直接跳过过程看结果吧。

烧粮的行为绝对是错误的,是大错特错的,朱允炆从来就没有说这是一件对的事。

这是在特定时期相对为了规避更大风险才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

朱允炆的委屈朱桢不懂,他只是就自己看到的事情发表看法:“朵甘今年闹了次沙尘暴,也有几个县受灾,当时当地府县赈粮,臣看了一下,虽然不是清汤寡水,但也不过是野菜稀粥,勉强糊口。

既然朝廷有的是粮,何不多赈一点,其实完全可以让百姓吃饱的。”

面对朱桢这情真意切,为百姓心疼的质问,朱允炆沉默了片刻,才叹了口气。

“六叔,不是朕狠心,宁愿烧掉都不给百姓,而是朕没法心软啊。地方要发展、要建设,需要朝廷的带领也更需要当地百姓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如果受了灾之后,百姓吃的反而比以前一年到头农忙耕地吃的还饱,还好。那样的话百姓会懒得。

当他们知道朝廷不忍心饿死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没人愿意顶着烈日,汗珠子掉地摔八瓣的付出劳动了。

到时候朕怎么办?朝廷怎么办?

立法吗?

法不责众啊,几十万百姓逃离土地不可怕,几百万、几千万呢!咱们大明就因为人性的懒惰成份而崩溃了。

朕养西北、西南,内陆省怎么看?他们也会像嗷嗷待哺的婴儿那般张口让朕来喂饭,来养的。

天灾不算什么,人为性制造的饥荒可比天灾更加可怕!”

人性的懒惰有多么可怕,乌克兰大饥荒告诉我们答案。

苏联的大农场政策忽视了人性中懒惰因子,导致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在那场饥荒中活活饿死。

也被一些阴谋论政治观点揣测为,这个政策不是忽视人性而是明知人性如此却故意施行,目的就是针对乌克兰进行一次种族清洗。

“这个政策,朕不想多做解释,因为无论是粮价崩溃还是百姓懒惰,都是咱们大明眼下这个时期处理不好的巨大难题,给朕一点时间,也给时间一点时间。

只有时间到了,才能水到渠成。朕和内阁的计划,是保留辽东、浙江、江西、南直隶、河北、山东六地的大部分耕田,其余诸省保留三成耕田,这些耕田的面积加起来,即使有朝一日朝廷失去了印度,自给自足也足够了。

前提是朝廷失去印度,朕告诉你,明联将会把印度牢牢绑在战车之上。

我们释放出来的转产力,是极为可观的,而且因为耕地的减少,粮价还会适当的上行,朕也跟严震直谈过,打算制定相应的物价指导政策,来规范一下买卖的红线。”

听朱允炆谈经济方面的问题,朱桢就有些手足无措:“臣只是打小节俭惯了,一时无法接受而已,陛下愿意教诲,臣惭愧。”

“节俭是好事,朕平素里也就馒头小菜,一盘鱼一叠肉就打发了。”

朱允炆呵呵一笑:“世人都还以为皇帝每天山珍海味,几百道菜,其实朕长那么大,除了前段时间明联成立的时候,朕宴请那些国王才算吃了一段盛宴。”

节俭是好事,哪怕是极度节俭也一样是好事。

在认知上,大家可能会认为过于节俭会导致生产出来的物品被浪费掉,也就是所谓生产大于消耗后导致产余过剩,继而出现通货紧缩。

生产大于消费的危害远低于生产小于消费,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仅仅只是用来被消费掉的,而是可以用来再生产,继续再生产。

生产环节的链条有多长,在于其源头处投入进来的生产品有多少。

以大明烧粮为例,粮食是生产品,粮食可以用来酿酒,酒水就是粮食的再生产品。

粮食可以用来扩大养殖、畜牧,那么养殖和畜牧也是再生产品。

牛产牛奶、羊产羊奶。

牛奶和羊奶就是继续再生产品。

如此一环环的下来,酒水便宜了、牛奶便宜了、肉便宜了,所有的再生产品都便宜了,百姓就生活在一个超低生活物价的环境中。

而在这些环节中,经常会被提及一个关键点。

生产力水平。

牛奶是再生品,什么是牛奶的生产力?

奶牛本身、养殖规模、奶牛的育种工艺和卫生健康工艺、牛奶消毒工艺。

这些生产力提高后,牛奶廉价,百姓不用去刻意节俭也能随时消费,这就是生产力带来的生活质量进步。

而怎么促进生产科技进步呢?

就是朱允炆和内阁现在正在做的事,退耕转产。

以前养牛户是一百人,现在变成五百人。

这是通过堆积人数来提高生产力,这种方式叫做原始的生产力提高。

但五百个奶牛户他们的经验会不会帮助奶牛育种的技术、防疫卫生健康的技术提高。

五百个不行五千个呢。

工部研究火药技术的工匠是两千人,后面变成两万人,二十万人。

出不来一个中国的诺贝尔?不要说什么没有理论支持就不行这种迷信西方科学的话,最早的理论形成不还是实践出来的。

硝化甘油加上硅藻土加上碳酸钠是炸药。

工部的工人自己发现自己命名,就叫张三加李四配点王五。

不行吗?

核心的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

把这个名字和工艺流程写到书上之后,不就成了后世奉为圭臬的理论吗?

钢铁技术中国几千年领先西方,唯独在工业革命后被反超。

就是在再生产环节中有经验的操作工少了。

而再生产环节的端口处,消耗大了。

原材料到不了再生产环节就没了。

明清数亿人,数亿张嘴等着吃饭,经济内卷化严重至极,边际效益几乎等同于零,百姓连活下去都难,王朝周期律避无可避,在那种环境下谈生产力,这是耍流氓。

我们要看到的是,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他们的内卷化也是极其严重的,但他们找到了一条青云大道。

那就是殖民。

通过外殖民的方式来输出国内的内卷化,然后将国内的生活环境低廉化,大量的农业原始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多了,量变就引发了质变。

而在殖民的初期,约翰牛也烧粮。

就是还没准备好。

他们为啥不拿粮食到清朝换奴隶呢?

清朝社会的边际效益在十八世纪随着人口大爆炸已经到了危险线,怎么发展都是原地踏步甚至步入深渊,更别提自己还玩闭关锁国,拒绝学习新技术来进化国内生产力了。

大陆均势政策是约翰牛对外的基本方针,他们当然乐意看到东方这个老大帝国自我毁灭,然后好让他们趁虚而入,把中国也变成殖民地。

粮食这个生产品是一切再生产品的源头,哪怕是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火炮。

攥住粮食,就能打通无数再生产链条,从而将大明社会各个方面的物价全部打下来,将生产力的进步以数量催生质量的方式来推动。

如此无限循环下去,大明的各行各业,每个角角落落都会迅速繁荣,生产力的水平也会一天一个样,进入所谓的科技大爆炸阶段。

不敢说卫星上天、高铁直达这种幻想。

起码也要做到蒸汽装船,浓烟滚滚,巨舰大炮,彼岸往返的水平。

今日朱允炆在泉州登船,半个月后登陆孟买。

为了这个梦想,朱允炆一直在做,每一个环节和进程,他和严震直,和整个内阁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都在小心翼翼的保驾护航着。

还是朱允炆向朱桢说的那句话。

“六叔莫急,给朕一点时间,也给时间一点时间,你现在在西北看到的是朕眼下必须让你看到的,而将来,你再看到的,就是你想要看到的了。

大明很大,明联更大,这个庞然大物朕要小心维系着,不能让它崩溃解散,因为明联只要在,我大明才能更加迅猛的发展,时不我待,朝夕必争!”

UU阅书推荐阅读:全球觉醒:偷听SSS级校花心声手术直播间非黑即白?不,我是商业巨擘!邻家妹子爱上我大妆大清佳人结婚抓奸笑我傻,跪求原谅你是谁离婚后,一首大鱼封神!花都奇兵师妹老想撩我怎么办游戏缔造者隐姓埋名二十年,崛起先杀白月光贵妻谋后我只是个病人,别叫我天灾海贼的狂风镰鼬捡回家的班花太黏人,我遭老罪了重生80,断绝关系后我垄断了南方市场狗血文女配她不干了空间医妃:暴君蛇王极致宠极速治愈:双修镇压道基因武道全能少女UP主我表白的人全让病娇妹妹送走了人在家中坐,萝莉天上来重生后,我只想混娱乐圈神州战神工业大摸底:摸出来个南天门计划妻子背叛:摇身一变成太子做媒这一块,我谁都不服桃运修真者漫威:华夏降临重启平行人生灵气复苏:从文明书院开始漫漫修真路,一人独登仙陌上花开为君归轮回剑典盛世良后农门长安道士不想下山思归何归前男友爆红后我被迫官宣了深山林场:重返83打猎发家妖女满堂?明明是仙子忠诚!在民族资产的路上以她饲虎重生之学霸无双前妻离婚无效头顶青青草原,老实人的憋屈重生震惊!开局校花给我生了三胞胎爆宠甜妻:总裁,坏死了!
UU阅书搜藏榜:小楼大厦大国中医潇洒离婚后,她藏起孕肚成首富!予你熠熠星光小祖宗她是顶流大佬的心尖宠平淡的水乡生活绑定慈母系统后,我摆烂了凰妃逆天下玄学大佬被乖兮兮的奶狗缠疯了林域守从长征开始:十军团的绝境血路接单相亲,美女总裁赖上我直播打假,开局800页保险护体我和我姐一起穿越了魔族少年闯人间四合院:从逃荒开始逆天十八线艺人搞副业,天天跑警局穿书:我被疯批反派夜夜盯到腿软小市场住手!这不是游戏世界!才女清照权斗觉醒时代:我的队友全是觉醒女神神豪花钱系统!医品嫡妃:娇宠偏执摄政王重生之寒门吝啬媳八零后少林方丈史上最强斩妖师道吟重生黑客女王:冷少追妻忙第99次心动娘亲有点拽我家有只九尾狐腹黑竹马:小青梅,吃不够!被团宠成顶流后,她掉马了最强老公:独宠软萌小甜妻圣灵魔法师绝品医妃:误惹腹黑王爷顶流宠妃倾天下总裁老公惹不得我是修士,你们怎么跟我玩修真到异世求求你出道吧穿越后我靠混吃等死苟成了终极大佬慢穿之璀璨人生蚀骨婚情:前夫,请止步人在终极,开局时空之子美人犹记总裁三观不太正五行天
UU阅书最新小说:仙二代的我不想躺平,只想救世1959:狗子打野太猛让我家天天吃肉我开挂加点,偏要说我是武学圣体重生七零:七个女儿让我卷成富豪我的异能可以解析万物!别惹我做了好事要砍树?神力集散港娱:我从赵哑芝开始称霸香江是你要陪干弟弟,御姐爱上我你哭什么我,神棍主播,但大哥真信啊!重生76打猎:村花求我养全家重生寒门逆袭全靠狠流水的人生,重生的梦求婚被拒249次,重生后校花跪求我别走都市玄门:医武双绝逆天命重生之商业鬼才复仇的刀哥知乎预言后,我成了世界守护者道门,封神之战!重回2010:从高中起不留遗憾穿成六零极品老头,开局拿捏白眼狼!成为渣男后校花依然死心塌地阿姨别动,您女儿还欠我高利贷呢解卦实操,算卦不难港片:古惑仔,开签到舒琪现世医仙:生机无限觉醒双职业的我无敌了白山黑土,我打猎养全家重生八零:老张头暴打白眼狼八岁小娃,开局渔村赶海把全家宠上天重生八十年代:野路子倒爷的暴富人生九霄帝尊在都市24h古董店,只接待人怎么够职业舔狗摇身一变竟是公司大老板千金校花太高冷,每天和我要抱抱抗战:快!把苏辰调到总部港片:胜男,我真的是卧底村花遍野,小神医太快活了玄天轮回路重回1978,开局拒做接盘侠近战无敌,你管这叫奶妈?60年能透视打猎寻宝带全家吃肉九幽御兽录:不死骷髅王征战万界重生90:从带妹赶海走上人生巅峰梧桐街记事别疯!我能入侵思维禁区剑斩六翅蜈蚣,你管这叫小鲜肉?红杏妻出轨?暴揍奸夫后开始复仇亮剑:开局重炮师,爽就完了短故事快穿:世界扭曲?我来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