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李世民心里边也是非常喜悦的,毫无疑问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唯一让他感觉有点隐忧的是,今年秋天的雨不够多。
万一黄伯玉那张乌鸦嘴说灵了呢?那可怎么办?难道真的像那臭小子说的,让他去吃蝗虫?
也不知道这小子怎么突然就想出了这样一个馊主意,这事儿想起来都让他头疼,甚至还有点恶心。
面对这个情况,李世民也没有丝毫的办法,他现在只能等待着。如果真的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他可以想象那些世家和太子余党以及他老爹的那些死忠们,会对他发动什么样的攻击。
他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象那个场景了。李世民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还是缺人啊。
的确大唐缺人,大唐朝廷缺人,缺读书人缺可以做官的人,却可以做事的人。想到这里,他对那些世家就恨得牙痒痒,这些家伙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居然把全天下的老百姓当作畜生一样圈养。
寒门子弟,连一个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而他也不得不利用这些官员,甚至还要和她们达成一定的妥协。
黄伯玉偷偷给他写的那个教育章程,可以说是让他看到了,在自己的手里将这些家伙收拾的希望。
本来他看了之后,想让黄伯玉以郑氏奏章的形式写给他,在朝堂上给他递上来,然后他可以光明正大的赏赐一下黄伯玉。
这个东西太重要了,太好了,太有用了,这个东西只要落实了实施了,也许只要十来年,他就能够翻盘了。而现在他才二十多岁还不到三十岁,最迟在他五十岁之前他一定能够彻底的熄灭这些世家的嚣张气焰。
什么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都是些屁话。无非是这些世家觉得他们高人一等,甚至还可以凌驾于皇权之上。
要不是担心没有人做官办事,他早就举起刀子朝着这些家伙砍了下去。
可以说黄伯玉的这个教育章程,就是打破世家对文化的垄断的一把利器,给他予赏赐是完全应该的。
然而黄伯玉却告诉他,只有这样悄悄的给他才是最好的。因为唯有如此,才不会引起世家的警惕,如果拿到朝堂上拿出来,他只能把睡着的兔子吵醒。
他说这叫做“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于是在李世民极为低调的处理下,教育章程被分解成了好几块,分步骤的开始实施。
现在看来这些东西似乎是李世民救急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出来,似乎没有什么效果。但是黄伯玉和李世民两个人都知道,到时候只需要把几个关键的点串起来,那这张教育的大网就织成了。到那时候,网中的人感觉到了也就来不及了。
偶尔看似胡乱撒下的几条线,或者几块破布,绝对没有人会注意的,李世民等的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将这些线和布连起来。
小学校只是在一些富余的县份开始实施,而且还是试点,京城的大学倒是已经在筹建之中了,各州郡的中学,大部分也都在建立了。
至于学校的教材,完全是有大伙儿商量着定下来的。当然大学的校长确是李世民的姐夫独孤彦云。
这是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笑破肚皮的决定,虽然说独孤彦云的确是一直站在李世民这边的,可问题是这家伙是一个武夫。
让一个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的粗豪武夫担任长安大学的校长,那这个大学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
大家说起这件事的时候都是很有默契的相视一笑,不再言语。也是不管怎么说,这家伙也是太上皇的女婿,当今皇帝的姐夫,怎么着也是要给留点面子是吧?
还有另外一件可笑的事情,长安大学的第一司业却是一个叫做马周的人,这家伙才是真正负责大学教学工作的人。听说这个人是常何府上的门客。
常何是谁?他便是当初的玄武门守将,本来是隐太子李建成的亲信,在关键时刻却背叛了李建成,投靠了李世民,这才使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胜利。
一个背主叛徒的门客,有什么能耐?皇帝陛下该不会是病急乱投医了吧?从大学的校长和思夜这两个人人选上来看,这个大学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大家都表示怀疑。
这样的一个大学,有必要让大家大惊小怪吗?皇帝陛下想要靠这样的东西来培养出自己的一班亲信,那绝对是不可能。
很多人都忽视了大学的第二司业,名字叫做许敬宗。
只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两个人却是黄伯玉推荐给李世民的。许敬宗毫无疑问是一个大阴谋家,放在大学里边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帮助独孤彦云和马周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明枪暗箭。
李世民相信,将许敬宗放在这个地方绝对能成为一把利器,这家伙就像隐藏在暗处的一条毒蛇,尽管在许多人的眼里他是当初的天策府二十八学士里边最为失意和落魄的那一位。
而马周则完全是一个意外,李世民也没想到常何的门客里边居然有这样一个人才。当黄伯玉向他举荐的时候,他也没有在意,然而经过一番奏对之后,他完全放心了。
有一个独孤彦云在前方装傻充愣,再加一个马周扮猪吃老虎,还有一个许敬宗在暗处,这样的组合简直就是腹黑三人组啊。
难怪那些世家出身的官员们都把大学当做一个笑话。
另外一件事情便是,关于书籍的问题,这段时间造纸厂和印刷厂都开足了马力,印刷了大批的书籍,而李世民则是将这些书籍通过一些皇商悄悄的传送到了民间,尽量以最便宜的价格卖到那些寒门士子手里,甚至将这些东西作为购买商品的添头。
李世民对这件事情充满着希望,他相信这些书籍必将成为一颗颗种子,经过一个春天之后,这些种子都会发芽。
没有人知道李世民往民间悄悄的投放了多少书籍,黄伯玉却知道这段时间印刷厂和造纸厂,几乎都在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