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宝岛经济开始腾飞,房地产拆迁盛行。
也许2023年的人,体会不到那种感觉。
当时间线拉回到1980-2015年这些时间,很多人就会引起共鸣。
拆迁不可是传说中的一夜暴富,而是夹杂着无数的悲剧。
阿美高中毕业后,在某餐厅当歌手。
然后得到青年作曲家时君迈的帮助,提高了演唱的艺术水平,受到听众的称赞。
可以说时君迈是阿美生命中的贵人,而阿美唱的歌曲主流是民谣,国语(和普通差不多)。
娱乐公司老板余广泰相中了阿美。
引诱她签订赴东南亚演出的合约。
同时还打造超前的人设。
虚空的富商家庭,女主变成白富美,改名字。
现在乍一看,神一样的预测。
现在国内娱乐包装明星的套路,人家在七十年代就做过了。
而签约以后的女主阿美,开始大红大紫。
她不再唱传统的民谣,而是选择流行的摇滚,甚至穿着打扮异常夸张,各种噱头,怪异。
这就和某些知名大学,故意给时装演出时候,打扮的夸张造型,眯眯眼等扭曲的形象非常相似。
这种审美,观众能接受吗?
电影的描述很夸张,但谁能想到还有更离谱的。
19年的三只松鼠的眯眯眼事件出现后,已经被局方和网友大肆批判了很久。
而仅在2年后,清美学院又再次爆料出眯眯眼事件。
你不整点花活,大众怎么知道你的存在?
阿美已成为红歌星,但却身不由己。
每天需要应付高强度的演唱会应酬,还不能同年迈的父亲见面。
最后结局是男主哑叔满怀着对女儿的想念、还有悲痛的情绪,遗憾的离开人世。
女主懊悔,最后幡然醒悟。
她在演唱会最后的阶段,唱起来了经典民谣的风格歌曲,《酒干倘卖无》。
乍一看,平平无奇啊。
大部分人能评论的大概就是以下的内容。
讲述七八十年代,宝岛经济腾飞的同时,一些拜金主义的盛行。
讲述年轻人对养育之恩的遗忘。
讲述父爱如山。
等等一系列的。
当邓丽筠趴在杨杰身上哭泣的时候,杨杰明白了什么。
这电影哪里是说阿美,分明是在骂邓丽筠。
...
捋一捋电影和现实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阿美的养父是抗战老兵,撤退到宝岛后就退伍了。
他靠收破烂,收酒瓶,过得很艰苦。
而这个履历和邓丽筠的父亲几乎是标准的模版,复刻的一样。
邓丽筠的父亲也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然后败退到宝岛,退伍,靠着收破烂养活家里的几个孩子。
而且,邓丽筠的母亲一度要遗弃这个女婴。
毕竟以前的思想都是重男轻女。
也是她的父亲坚持要养活孩子。
至于亚叔的角色是哑巴。
邓丽筠的父亲也从没有和媒体阐释过任何针对他女儿的观点。
这不就是哑巴吗?
唯一区别就是现实是亲生的,电影是抚养的。
童年很欢乐,也很真实。
青春期以后,《搭错车》的女主遇到了时君迈(非男主,是定位男二,配角)。
教她唱功,唱民谣,唱自己的歌曲。
然后被东南亚的老板看中,挖走,改名字。
名字改成了孙瑞琪。
唱一些稀奇古怪的歌曲,然后大红大紫。
邓丽筠也是六十年代(十四岁)签约宝岛宇宙唱片公司。
出的第一个唱片是传统民谣,《凤阳花鼓》。
然后,出名以后也是被人挖走了。
最后一家则是日本企业,渡边经纪公司和日本宝丽多唱片公司。
风格也从原来的闽南语歌曲、国语歌曲。
延伸到了日语歌曲、英语歌曲、粤语歌曲和印尼语歌曲。
她也改名字。
她原本是邓丽筠(yun)。
其实这个压根不是日本人改的,而是宝岛人自己认错的。
宝岛人文化水平不够,经常称呼为筠“jun”
所以,后来丽筠就改成了“丽君”。
这个也就是被大家熟知的名字。
曾经还有一个宝岛的嘉宾,嘲笑国内吃不起涪(péi)陵榨菜。
呃...
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川省那边的人,只吃过涪(fu )陵榨菜。
你这 涪(péi)陵榨菜...
这是哪个国家制造的?
我压根没有听说的,好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现实中邓丽筠真的很忙,比起电影里的女主角阿美还忙。
虽然很少回家,但不会三过家门而不入。
日本人的小心眼是出了名的。
而且娱乐圈里,日本娱乐发展最成熟,也是压榨女星最狠的那种。
邓丽筠尽管很红,但那是唱片公司赚钱。
她能赚到多少钱?
很多日本明星被巨额包装培养,这都是需要汇报的。
唱片,演出,周边的利润。
这里头的大头都被唱片公司拿走了。
在邓丽筠过世以后,大家才发现她曾经用过的很多首饰,其实都是廉价的珠宝。
大概就是一生都是佩戴义乌小商品的那种感觉。
要是能晚出生40年,在中国内地上。
随便一个歌星,能有她一半的功底,保证她能赚钱赚到手抽筋。
只能说,生不逢时。
...
说回电影和现实对比。
电影的最后,阿美幡然醒悟。
她对着养父痛哭流涕,唱经典的民谣《酒干倘卖无》。
现实中是邓丽筠因为签证问题,被日方禁止入境。
然后就是知名的劳军演出事件,穿国军军服事件。
你看,对于官方来讲,这就是幡然醒悟。
也算是和电影对应了。
一部分网友批判邓丽筠,说劳军演出这是她最大的污点。
还有说内地封锁邓丽筠歌曲什么的。
其实这些纯粹强行牵连关联。
六七十年代,内地对任何西方的靡靡之音都是禁止的。
而且对苏方的歌曲也是禁止收听的。
这种并不是针对邓丽筠一个人。
这是无差别的对待,全面禁止。
至于八十年代早期,纯粹是兜里没钱。
黑胶胶片、唱片很贵先不说,这个播放机也是大部分家庭买不起的。
有条件的都选择更加便宜的收音机。
而且首都方面从来没有阻止百姓收听邓丽筠歌曲的声音。
你听了也不犯法。
甚至还在前几届春晚,都是主动向对方发起邀请。
邓公这样的大领导都公开表示,对邓丽筠传播中华文化的贡献表示肯定。
至于媒体,国内连娱乐报纸都没有(90年以后,才逐渐有娱乐八卦的报纸产生)。
请问,这还需要主动宣传邓丽筠的歌曲吗?
我们是正儿八经的官媒,不是娱乐小报。
因为没有怎么主动宣传,到了某些人的嘴里就变成了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