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
朱由校仰头放声大笑,笑声爽朗,在这冬日的空气中回荡。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显然对张焘的一番言论深表赞同。
张焘所言极是,修桥铺路、修建水利设施,这些民生工程看似简单,实则暗藏乾坤,绝非单纯靠蛮力就能完成的力气活儿,其中蕴含的技术含量超乎常人想象。
每一座桥梁的搭建,都需要精确的测量、合理的设计,才能确保其稳固耐用,承载起往来的行人和车辆;每一项水利设施的修建,都要考虑到地形地貌、水流走向,才能实现灌溉农田、防洪抗旱的功效,保障一方百姓的生计。
朝廷深知这些工程的重要性,为此进行了全面的统筹规划,不仅拨出大量的钱财物资,还积极选拔和培养专业人才。
多年来,费尽心力逐步培养出大量精通工程技术的人才。这些人才是朝廷的宝贵财富,自然要将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长,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促使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持续优化。
朝廷的目标绝非短视地完成一时的任务,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绝不能做一锤子买卖,让这些悉心培养的人才白白浪费,那将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损耗。
一路上,朱由校与张焘兴致勃勃地交谈着,话题从民生工程延伸到朝堂政务,从国家政策探讨到民间百态。
旁边的洪承畴、李待问、高宏图也被他们的讨论所吸引,时不时插上几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连赶着骡车的张兆,也被这热烈的氛围感染,偶尔也参与进来,分享一些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
这场景既像朝堂之上严肃认真的议政,各位大臣各抒己见,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又带着几分老友间在谈天打趣,言语间充满了轻松与自在,没有了朝堂上的拘谨与严肃。
交谈中,朱由校从张焘、张兆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许多以前不清楚的乡村情况。
朝廷近年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施行不少宽松政策,意图减轻百姓的负担,激发民间的活力。譬如废掉轮班匠制度,让工匠们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发挥技艺创造财富;譬如量地计丁,依据土地和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赋税政策,避免百姓被过度盘剥;譬如废除徭役,将民力从繁重的无偿劳役中释放出来,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生产活动。
然而,这些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不少百姓长期处于旧制度的束缚下,对朝廷的新政策心存疑虑,担心朝廷朝令夕改,自己投入的心血和钱财会打水漂。
他们虽然看到了新政策带来的机遇,但又害怕承担风险。既不敢扩大生产规模,尝试新的经营模式;又不敢在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上投入资金,错失发展的良机。
听到这些情况,朱由校面色凝重,语气不容置疑地说道:“朝廷历经艰辛覆灭建奴,天下初定,本应是百姓安居乐业之时,却又恰逢连年灾情,百姓财力困乏,生活艰难。朝廷实施新政 各省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商贩、商贾,他们就如同刚学会飞翔的雏鸟,羽翼尚未丰满,不可轻易拔去它的羽毛,否则它将难以翱翔天际;又似新栽下的树苗,根基还不稳固,不可随意动摇它的根,否则它将难以茁壮成长。
朝廷会矢志不渝地支持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休养生息,让他们在安稳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洪承畴、李待问、高宏图目睹皇帝这般悉心求教,耐心探问民生疾苦,内心满是欣慰与喜悦。自王安石变法功亏一篑后,宋元明三朝的官吏们谈及朝廷改革,无不讳莫如深。
大明好不容易迎来张居正改革,可叹张居正离世后,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集团迅速展开疯狂反扑。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与资源,肆意破坏、颠覆改革成果,致使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收场。
皇帝一朝觉醒,为实现大明中兴,毅然决然地推行改革,破釜沉舟的决心令人动容。
与宋神宗不同,皇帝在改革的关键节点上,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迟疑,始终如一地全力支持改革,为改革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大动力。也不像明神宗对待张居正改革那般态度由热转冷,甚至心生反感,导致改革失去了最高权力的有力支撑。
皇帝作为朝廷改革的发起者与倡导者,坚定不移地站在改革的最前沿。在改革初期整顿吏治时,或许手段稍显稚嫩,以重典治国,掀起一阵肃杀之风。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皇帝秉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广纳天下贤才,还时常与百官展开头脑风暴,鼓励百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渐渐地,身边凝聚起一批立志变法图强、矢志不渝坚持改革的能臣干吏。
有了皇帝坚定的支持与倡导,百官们有了主心骨,改革动力十足,各项政策得以顺利贯彻落实。
当改革推进到经济领域时,皇帝变得谨小慎微起来。既没有深居皇宫,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地制定政策;也没有心血来潮,朝令夕改,让百姓和官员无所适从。
皇帝不仅亲自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与百姓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想法;还派遣锦衣卫、东厂番子奔赴各省,广泛收集各类经济讯息;同时推行密折制度,让百官在奏折中直言朝廷经济改革的不足之处,积极提出优化策略。
皇帝如此殚精竭虑,就是害怕改革初衷虽为百姓谋福利,最终却因决策失误而伤害百姓利益,导致改革走向失败。
所以朝廷在施行量地计丁政策时,有条不紊地重新编造鱼鳞册、黄册,成功释放出大量被兼并的土地,让许多隐匿的人口重见天日。
在推动商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皇帝既给予商贾宽松的政令,又赋予商贾一定的政治地位,使得商贾阶层成为朝廷经济改革的坚定拥护者。
这场改革或许前行的速度不快,但每一步都走得沉稳扎实,让人对大明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