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是朱载坖登基十年,朱载坖在皇位上已经坐了十年,按照自己的历年已经执政十年了,在朱载坖和一众臣子们的推动下,大明这艘大船终于从原本的航道上有了缓慢的偏移,虽然看起来似乎朱载坖的改革与原本的隆万新政区别不大,但是朱载坖很清楚,只要能够坚持下去,还是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的。
今年不仅仅是朱载坖登基十年,也是大明开始有变化的时候,总督河道工部尚书潘季驯向朱载坖上疏,请求对河南境内的大小河道进来大规模的修整加固,同时在潘季驯也点明了河道淤积,水旱无时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山西河南等地为了开垦更多的耕地和获取燃料,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河水泥沙含量增加,河道淤积严重,致使堤坝对于洪水的抵御能力降低,河道淤积严重。
所以潘季驯上疏朱载坖,一方面要在陕西、河南等地鼓励种树,减少砍伐树木,涵养水土,同时要加强对于河南、陕西的水利设施修建,减少发生水旱灾荒的可能性。
朱载坖将潘季驯的奏疏下部议,对于兴修水利,群臣们都是支持的,不仅要在陕西、河南,在京畿和大明的其他地方也要兴修水利,防止灾害的产生,同意根据皇庄的试验,在陕甘等地推广土豆的种植,在南方推广红薯的种植,尽可能的提高粮食产量,和百姓抵御灾害的能力。
同时禁止陕西、河南等地的滥砍滥伐,鼓励百姓种树,朝廷出资,成立专门的官署,负责在陕西、河南等地开采当地的煤矿,用煤炭取代木柴成为百姓主要的燃料,不过对于矿禁,朱载坖并不打算随意放松。
原因很简单,开放矿禁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朝廷的榷税怎么保障,抽分之法还没有确立周全之前,朱载坖不会放松矿禁的,当然更加重要的问题是一旦开矿,就会导致大量的丁壮聚集,这些人为了暴利,抢夺矿场,到时候聚众械斗,甚至反抗朝廷,地方官府不能镇压,那就是大麻烦了,在朝廷没有完成对于地方的加强控制之前,矿禁不能开,这点不仅是朱载坖这么认为,重臣们也都是这样认为的。
现在对于开矿,必须先控制在朝廷的手中,决不能放任民间开矿。
朱载坖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措施的发布,首先是经济方面的措施,继续推广朝廷银钱的使用,命令以五年为期,废两改元,市面是只准流通朝廷的制钱和银钱,不准再使用银两,现在少府监铸造银钱的能力已经提升到了每年八百万两,制钱六十万贯,同时工匠们还是用了新的工艺,使用压铸法铸造的银钱,拥有优秀的尺寸精度,也增加了民间仿造的难度,虽然这种压铸机械很原始,但是对于民间来说投资也是很大的,只有朝廷这样大规模生产才有利可图。
然后就是要求户部在编定预算的时候,专门编制有关教育的预算,要在整个大明普及教育,尤其是在北方,要增加教育投入,朱载坖了解到,现在对于普通百姓人家来说,上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书籍的短缺,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活字印刷术,但是书籍的价格仍然是不低的,而且现在缺乏教材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朱载坖就此事和礼部、户部、工部、国子监以及内阁等衙门的官员商讨之后,决定由朝廷出面刻印教材,低价卖给学生,大明内外廷都有大量的刻书印刷机构,以内廷为例,司礼监经厂库就是专门负责内廷印书的机构,司礼监内有刊字匠三百十五名,印刷匠一百三十四 名,摺配匠一百八十九名,表背匠、装订匠二百 九十三名,还有笔匠、墨匠各数十名。朝廷的制诰律令、经史文集、医书及日用大全都有刊刻。
同时国子监、六部、都察院都有印书机构,朱载坖命令将这些机构整合为朝廷的印书局,由礼部管理,同时命令翰林院、礼部、国子监编写教材,从启蒙到参加科举,由朝廷统一教材,不仅仅包括经义,也要将算学单独成科,在所有的社学内教授,使百姓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
朱载坖的要求是朝廷岁拨银一百万两,地方各级衙门、藩库筹措二百万两,在大明全国建立社学一万所,刻印教材五百万册,使得三到五百万的孩童接受教育,增加大明的识字率,同时朱载坖动支内帑,在卫所、军中建立学堂,卫所子弟和士卒子弟上学不交学费,书籍由朝廷提供,同时上学的孩子中午管一顿饭,同时要让军中的士卒也要识字,对于能够识字又武艺尚可的士卒,直接提拔为军官,选送国子武学深造之后回到原部队去。
除此之外,就是对之前一些试行的政策经过调整之后予以推广,首先就是吏员的考选,在全国各省府州县推广,日后地方官府的吏员,都要由考选而来,考选工作要朝廷派出的学政统一负责,中央衙门吏员的考选,由朱载坖特旨指定主考,礼部、吏部负责考试。
还有就是对于大明版籍、人口的统计,这事是个漫长而庞大的工程,不过对于人口的统计可以推广了,同时测绘学堂的毕业生也是直接吏员,不用考选,同时还命令从各地官军中抽调识字、懂地理的士卒,到测绘学堂学习测绘之后,在各镇成立测绘营,在总兵标营之列,优先对于各边塞重镇予以测绘,绘制九边的舆图。
还有就是翻译的西洋测绘书籍,仿制的西洋测绘器材也要都用上,用传教士中选择懂测绘和中文的传教士到测绘学堂上课,要引进西洋的测绘方法,绘制更加精确的舆图,测量大明实际拥有的领土面积和田地面积,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就是官制的改革了,这也是大家都关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