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蒋昌俊院士,1962年5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西北靠大别山主峰。
安庆隔江与江西省九江、湖口、彭泽和安徽省东至、贵池等地相望。
安庆北、西绵亘大别山南脉,与安徽省霍山和湖北省英山、蕲春、黄梅等地相通。
安庆东北与安徽省无为、枞阳、庐江、舒城等地相接。
安庆历史悠久,周代时,这里主要有皖伯国、宗子国、桐子国、舒国等。春秋时,这里先属楚国,后属吴国,战国时复属楚国。
秦统一后属九江郡,西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王国,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
南宋绍兴十七年改为舒州安庆军,庆元元年升为安庆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安庆府为安庆路。
朱元璋攻占安庆后改安庆路为宁江府,次年改回安庆府。
清初,安庆府隶属江南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安庆正式成为省会驻地。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废安庆府,1914年设安庆道,1928年废安庆道,1927年至1929年析怀宁县城建立安庆市,1949年2月,正式建立安庆市。
1951年安庆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辖,1979年改由省直辖,1988年撤销安庆地区和原安庆市,实行地、市合并等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
安庆人文底蕴深厚,它是东周时期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古皖文化在此孕育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此外,安庆是禅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有众多禅宗圣地,如司空山等,禅宗文化对当地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安庆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更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家喻户晓。
安庆的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义法理论和创作实践统治中国文坛二百余年,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安庆名人辈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他在安庆举办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研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无私奉献和爱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京剧鼻祖、徽班领袖程长庚,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表演艺术精湛,被誉为“徽班第一人”。
佛教领袖、着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在佛教事业、文化交流等方面贡献卓着,为促进中外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出生地安徽
安徽省安庆市对蒋昌俊院士的成长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安庆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这里尊师重道、崇文尚学的传统源远流长,为学子们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蒋昌俊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幼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容易培养起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习的热爱,激励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
安庆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安庆一中是安徽省首批重点中学、安徽省示范高中。
这类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教学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蒋昌俊在此接受基础教育,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日后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庆南临长江、西靠大别山区,人多地少,东边湖区还常面临水患。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安庆人形成了能吃苦、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在科研道路上,蒋昌俊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安庆赋予他的这种吃苦精神和坚韧品质,有助于他在面对难题时坚持不懈、勇于克服,最终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
安庆是着名的“院士之乡”,涌现出了众多院士。
这些院士作为杰出的榜样,对家乡的学子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
他们的成功故事在当地广泛流传,让蒋昌俊从小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学习榜样,激励他以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杰出人才为己任,努力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中取得优异成绩。
院士求学之路
1976年,蒋昌俊 就读于安庆市第一中学,1979年普通高中毕业。
1982年,蒋昌俊考入山东矿业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本科,1986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蒋昌俊在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91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2年,蒋昌俊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95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蒋昌俊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蒋昌俊在安庆市第一中学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所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能力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他在高中阶段就展现出了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为后续的深造和学术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蒋昌俊在山东矿业学院计算数学专业的本科学习,让他接触到了数学与计算机交叉领域的知识。
计算数学专业培养了他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强大的数学分析能力,这对于他日后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算法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为他在科研道路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蒋昌俊在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攻读硕士期间,他开始在计算机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他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后续在该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奠定了技术和方法基础。
蒋昌俊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自动化研究所的顶尖科研平台和优秀导师团队,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前沿的研究方向。
在博士期间,他深入研究控制理论与工程相关领域,将计算机技术与控制理论相结合,开展了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研究工作。
这不仅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为他日后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蒋昌俊院士在不同阶段的求学经历,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为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最终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每一个阶段都对他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院士从业之路
1988年起,蒋昌俊在山东科技大学先后担任校长助理、副教授、教授。
1997年起,蒋昌俊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起,蒋昌俊在同济大学计算机系,先后担任主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
2015年3月起,蒋昌俊担任东华大学校长。
2021年11月,蒋昌俊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蒋昌俊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蒋昌俊院士在山东科技大学从助教逐步晋升到教授,他在教学中不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他通过指导学生也促使自己对知识有更系统的梳理。
同时,在山东科技大学期间的科研工作,让他在早期就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蒋昌俊院士担任校长助理一职,使他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
这对他日后带领科研团队、承担大型项目起到了积极作用。
蒋昌俊院士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期间,让他能够接触到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和顶尖的科研资源。
这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有助于他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自动化所,他可以与国内外优秀的学者进行合作与交流,这种学术碰撞激发了他的创新思维,也为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蒋昌俊在同济大学担任计算机系主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务,他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
他带领团队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提升了同济大学计算机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为自己的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环境。
作为同济大学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他有更多机会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为他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也让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蒋昌俊担任东华大学校长以后,他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宏观视野。
这有助于他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学科发展和科研方向,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这也为他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使他能够在网络金融安全等领域继续深入研究,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
院士科研之路
蒋昌俊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网络计算专家,长期致力于网络金融安全研究工作。
蒋昌俊院士主持建立了我国首个网络交易风险防控体系、系统及标准。
他带领团队以“行为认证”为核心,构建起网络交易风险防控系统,能在行为识别基础上精准判定和瞬时识别交易欺诈,实时阻止欺诈交易。
蒋昌俊院士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网络交易风险防控的行为认证方法,克服了身份盗用和欺诈甄别难题。
他们通过采集和分析用户在系统中留下的多方面碎片化数据,构建反映用户行为纹理的表征模型,以此实现交易真伪辨识,解决了基于身份认证的风控难以甄别身份盗用和交易欺诈的问题。
蒋昌俊院士提出交易风险普检-专诊-汇诊的递阶智能诊治方法,解决了强隐蔽性跨域异常交易的准确辨识问题。
他首创“设备、行为、业务”三位一体的分层风险防控机制,研制了多队列实时并发风控专用设备及系统。
蒋昌俊基于在中科院的研究基础,想到了网络并发系统的pN机行为理论及并发程序验证方法。
他带领团队创建应变适配、实时高效的并发计算技术,解决了互联网应用业务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瞬间巨量访问容易导致系统瘫痪的问题。
这为网络交易风险防控系统能够处理洪峰般的交易提供了技术支持。
蒋昌俊院士团队的成果,在中国工商银行、阳光保险、上海国际自贸试验区等500余家单位中得到成功应用。这些成果还服务于国家反金融欺诈,在国家反诈中心成功应用,有效支持了公安部“云剑2020”行动。
此外,这些成果在20个省份的交通、安防等领域成功应用,在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以及国庆庆典协防与维稳监测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蒋昌俊院士率领研究团队还深入研究智能三脑(电脑、数脑、人脑),剖析了三种智能的特点和应用,并探讨了智能的融合与发展。
在智能算网方面,蒋昌俊院士团队介绍了国家东数西算战略背景下智能算网的发展现状和挑战,提出了方舱计算架构。
他们指出舱网融合智能算网系统的创新优势,提出了智能算网的三步走计划及未来前景,为我国智能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方向。
蒋昌俊院士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以及推动智能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科研之路解码
蒋昌俊院士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创新、实际应用、社会贡献多个维度,为其当选院士筑牢了根基。
在理论创新层面,蒋昌俊率先提出网络交易风险防控的行为认证方法,创建应变适配、实时高效的并发计算技术以及智能算网理论。
这些前沿理论突破,不仅丰富了网络安全与计算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彰显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厚造诣和前瞻性眼光。
从实际应用来看,他主持建立我国首个网络交易风险防控体系、系统及标准,研制的多队列实时并发风控专用设备及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安防、交通等多个领域。
这些成果切实解决了行业内的技术难题,展现出强大的实用价值,证明他不仅能开展前沿理论研究,还能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在社会贡献方面,他的成果助力国家反金融欺诈,服务重大活动,为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凭借在理论、应用和社会贡献等多方面的突出成就,蒋昌俊成功当选院士,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赞誉。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