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上台接受了周公宰孔的周天子诏书,终于做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盛举,齐桓公自然是心情愉悦,按捺不住内心的骄傲之色。
即便是管仲在旁边不断匡正齐桓公,齐桓公仍旧时不时搞出点是非来,简直是防不胜防。
齐桓公接过诏书,和周公宰孔客气一番,原本葵丘之会就圆满结束,皆大欢喜。
谁知道齐桓公又来了一句道:“执政卿,寡人曾听闻黄帝,帝舜,夏禹、三代都有封禅泰山之事,寡人欲趁此盛会,封泰山,禅梁父,向天地告知葵丘盟会之盛况,执政卿意下如何?”
管仲听闻大吃一惊,气得直跺脚,此时阻拦已经来不及了,就见那周公宰孔瞪大双眼,张着嘴巴,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
这周天子刚刚给了你无限荣耀,其用意是让你好好辅佐周王室,你倒好,还要封禅泰山,泰山封禅只有功高盖世的帝王才有资格。
相传也只有黄帝,帝舜和大禹王才有资格举行泰山封禅,你一个诸侯国竟然也要举行泰山封禅,就算是周文王周武王都不敢举行封禅大典,你一个小小的诸侯,何德何能竟然要举行封禅泰山,你是要自己做周天子吗?这是赤裸裸的僭越啊!
周公宰孔心说,我是成执政卿,这次来葵丘会盟是为了天子利益而来,不能让齐桓公狂妄自大下去,你不是要举行封禅大典吗?好!给你脸不兜着,老子就让你下不来台。
于是周公宰孔微微一笑,一转身举手一拱,对着成周雒邑高声喊道。
齐侯,这封泰山就是祭天,禅梁父就是祭地,帝王把自己的盖世功绩报知于天地神灵。
而封禅大典只有功高盖世的帝王才有资格举行封禅大典,因为天子乃是天之子,受命于天,这种的权力是上天给予的。
而齐侯乃是周天子册封下的诸侯,其权利则是其祖上太公望世袭下来的,是周天子赐予齐国世袭爵位得到的,所以诸侯只能祭祖,而不能祭天。
齐侯即便是功高盖世,您不是已经上报周天子了吗?再说了,周天子赐您祚肉,甜酒,大路,彤弓矢,齐侯还不满足,乃欲壑难填乎……。
好家伙!周公宰孔乃是周公旦后裔,自然熟读周礼,再说了虽然他现在没有了小周国封地,只是拿的成周雒邑执政卿的工资。
但是他姬姓周公的名号还在,原本就是对异姓诸侯存在着鄙视链,打心眼里是看不起异姓诸侯。
只不过如今周王室衰弱,齐桓公风头正劲,这才忍气吞声来葵丘陪着他显摆。
如今倒好,已经给了你齐桓公无限荣耀,你还不知足,得寸进尺欲壑难填,你要封禅泰山,这是要篡位自立为王啊!
所以周公宰孔一点面子都没给齐桓公留,并且当着台下三十多个诸侯,高声大喊,就是要让天下诸侯知道齐桓公已经太狂妄了。
齐桓公一看周公宰孔不给面子不说,竟然高声大喊,这下子自己弄得很没面子,举行吧!周公宰孔不让,不举行封禅大典吧!自己一点脸面都没有,刚刚葵丘之会赚回来的脸面,一点不剩的全都又丢了。
于是齐桓公也毫不客气,反正老子现在是霸主,还有大军在,我还怕你一个小小的执政卿,就算周天子能奈我何,当年郑庄公还给周天子来了一箭呢!周天子后来不也老老实实的。
于是齐桓公面带韫色怫然道:“寡人恪守礼法,尊王攘夷。
南伐荆楚蛮夷至召陵,俯视熊耳山;北伐山戎,剿灭令支、孤竹国,救燕国于危难之际。
西征赤狄白狄,远涉流沙千里,登太行险道,兵戈卑耳山而还,存邢救卫。
数次平定王室内乱,辅佐两代君王,匡正天下诸侯,维护黎民百姓之太平。
天下诸侯没人敢违抗寡人之意,寡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虽过去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天子,也不过如此!寡人何故不能封禅乎!
周公宰孔一看齐桓公趾高气扬,似有矜高傲慢之色,就愤愤然回答道:“齐侯,您自己说的尊王攘夷,何故自食其言乎。
自三皇五帝以来,封禅者黄帝,帝舜,大禹王,都是功绩盖世,彪炳千古之人。
就算殷商开国君王成汤,宗周老祖文王武王都未敢去封禅泰山,齐侯,您这是觉得自己功高成汤,位过文王,武王乎,自比三皇五帝啦!
哼哼……倘若您以兵戈挟持,那你自以为可以封禅,现在谁敢说个不字!那您就去封禅,何故与我理论”。那周公宰孔一甩袖子噔噔噔走下高台。
周公宰孔瞅了瞅管仲说道:“管相,这封禅之事,您觉得是一个诸侯该做的事情吗?!管相,您身居高位,辅佐齐侯,难道就不能说一句话劝谏与他吗?
倘若如此,你想干嘛就干嘛吧!哼哼……别忘记了,如果齐侯不讲礼法,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只怕有一天别人就会效仿,以同样的方法对待齐国,别忘了郑国的教训”。
各位保重,拜拜了您嘞!周公宰孔说完大摇大摆的走了,他这一走不要紧,秦国,晋国使者先后跟着周公宰孔一起走了,言外之意很明显,这是反对齐桓公举行封禅大典。
此举立即引起联动效应,诸侯们看不惯齐桓公如此霸道,于是陈国,楚国,黄国,江国,应国,蔡国,莒国九国国君立即转身就走,以抗议齐桓公封禅大典。
齐桓公看到九国抵制他的封禅大典,气得瞪大了双眼,嘴巴微张,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他的目光随即转向身旁的管仲,眼神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
只见齐桓公皱起眉头,满脸狐疑地看向管仲,开口问道:“仲父啊,难不成连您也不赞成我举办这封禅大典吗?”他的声音略微提高,透露出一丝不满。
管仲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深知以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及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这所谓的封禅泰山之举不过是徒有虚名,不仅无益于国家,反而可能带来诸多弊端。
然而,面对眼前这位顺毛驴,管仲明白直接反驳绝非明智之举。更何况此时此刻,周围还有众多臣子在场,若是当众与齐桓公争执不休,必然会引发外界对齐国君臣关系的猜疑,甚至可能导致天下诸侯借机滋事,给齐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想到此处,管仲脸上迅速堆起笑容,语气谄媚地回应道:“哎呀呀,君侯您这话说得可真是折煞微臣了。
臣身为齐国的相国,自然是一心向着国君,又怎会胳膊肘往外拐,帮着那些外人说话呢?对于您要封禅泰山之事,微臣那可是举双手赞成啊!”说完,管仲还不忘朝着齐桓公微微躬身行礼,以表示自己的忠心。
欢迎阅读下一章,相国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