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末犍城驻守的岳飞感觉压力很大。
这压力并不是因为韩世忠与他一起皆升为大都护,实际上岳飞与韩世忠之间并无矛盾,自开国以来的诸多战事,两个人几乎都是互相配合作战的。
虽然有好事之人在背后编排对比,对比楚国公与秦国公立了哪些战功,他们的部下将领有多少人因功封侯升爵,幕僚团队出了多少官员,对比神武军与背嵬军的战斗力,但并没有影响到二人之间的关系。
韩世忠是个豪迈的性子,他觉得自己固然与岳飞处于竞争关系,但是一种和平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这天下足够大,也容纳得下两个当世名将。
若论基本盘,韩世忠在前宋西军改组后的西北禁军很有声望,哪怕新崛起的吴玠也不如他,毕竟韩世忠就是西军出身的。
而且韩世忠属于梁山时代有交椅的头领,妥妥的梁山派系,皇帝的心腹亲信,只要他不头脑发热犯错,以王伦的性格,就能保他一世的荣华富贵。
虽然觉得王伦提拔倚重岳飞,大约是存了平衡梁山派系实力的心思,但岳飞的军事才能让任何人都无话可说,这个世界哪怕再讲关系,终究还是要靠自身实力过硬。
所以韩世忠对岳飞的态度,是一种钦佩与惺惺相惜,汉武帝时有卫霍,唐太宗时有李靖李绩,本朝也可以有韩岳嘛!
韩世忠大度,岳飞低调谨慎,所以两军之间并没有直接性的矛盾,还是那句话,王伦将盘子里的蛋糕做得大,参与其中的人都够吃,自然也就犯不着去同其他人争抢了。
岳飞的压力不是来自韩世忠,也不是来自西域复杂的情况,而是来自王伦的信任。
安西大都护,兼安西营田蕃落诸大使、监察院左都御史,如果再加上楚国公、太子少保、神武军节度使、使持节等一系列头衔,可以说金山、葱岭以西,就是岳飞一个人说了算。
岳飞若是有野心,哪怕他就此割据西域称王称帝都是有可能的,因为他已经在事实上是代替王伦行使这一地区的几乎所有权力。
三十多岁就达到武将人生巅峰的岳飞,没有高处不胜寒的心思,自幼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让岳飞从未有过任何不该有的野心,他只是思考该如何回报王伦的这一份信任。
此次西域二都护府并立,朝廷也一口气补充了各级都督府官吏,一发送了过来,同时王伦的一封书信也送到了岳飞这里。
有些命令和要求是无法以圣旨的方式传达的,比如王伦的这封书信,就提到了要求岳飞继续向条支海探索。
诗仙李白曾写过“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这个条支海就是后世的波斯湾,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曾经到达这里。
要引导草原势力向西,王伦大体的计划,是有两个方向,第一是引导西迁至西域的诸部落南下印度,从开伯尔山口杀进去;第二则是继续向西亚地区探索,说不定还能碰到十字军东征呢。
所以王伦给韩世忠也写了一封书信,要求他不要着急,继续搞好在亦列河谷的屯田。
一旦岳飞探明了南下、西去的道路,岳飞肯定只能负责其中一路方向,另外一路方向就是韩世忠的。
事实上对印度的征服,王伦是打算陆路、海路并进,陆路已经比较成熟,毕竟有唐朝的先例,所以可以先行。
至于海路,王伦是打算完成了对大理国和大越李朝的光复后,沿着东南诸藩国不断租借港口,建立从通夷水道一直到狮子国也就是斯里兰卡之间的不间断补给点,最终完成对印度的殖民。
在书信中,王伦希望岳飞寻找到一条可靠的、便于大军通行的南下道路,沿途诸国若是不配合,是打是谈,皆交给岳飞。
而且王伦希望岳飞仔细读一下高颍的那篇《西域蛮夷论》,不要相信西域的蛮夷,包括已经投诚的葛罗禄等部落,更要防备印度人,因为印度人太喜欢吹牛了,一定要派人实地考察收集情报。
王伦表示,现如今还在于阗国传播佛教的中原僧人释道颜,很快就会前往萨末犍城,他会以前往天竺求佛事为借口,去往印度的。
岳飞不清楚王伦是如何说服一个僧人当朝廷的情报人员,但这并不是王伦的命令或者朝廷的要求,而是释道颜的自发行为。
既然都已经来到西域了,释道颜觉得自己为什么不效仿高僧玄奘,也西行印度呢?而且他首先是一个汉人,其次才是一个僧人,眼看西域佛事凋零,他也想要出一份力。
同时还会有一支军情司探子伪装的商队到来,他们的任务就是奔赴万里前往条支海方向,朝廷定好了主要人选,接应负责的工作就交给了岳飞。
在西域待了这么久,岳飞对天下时局也看得更加清楚,对王伦以及朝廷做出的全盘规划也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江南的一匹普通丝绸,收购价大约在两贯到三贯,运到万里之遥的西域,萨末犍城的价格就翻了四倍,也就是说,能换一头壮牛了。
安西都护府除了要协调西域诸国矛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维护商道。既然是要维护道路,那么设卡收税就很有必要,甚至驻扎的神武军,日常消耗的粮草、军饷等,几乎都要仰仗对这一地区的收税行为。
所以岳飞也非常明白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他也更加清楚王伦为何要求他继续对外探索,汉军每向外推进一步,带来的收益都是巨大的,可以说巨大的风险与巨大的收益并存。
王伦在书信中,告诉岳飞印度盛产白叠棉布,希望能够从西域引进棉花,同时印度物产丰富,征服了那里,就相当于获得了一块能够养活至少数亿人的大粮仓。
这个数亿具体是多少,王伦也不清楚,但岳飞被震惊了。他开始以为是不是皇帝陛下写错了,数千万还差不多,那就已经够夸张的了!
但转念一想,这可是陛下亲笔书信,还能写错了?显然陛下是通过各种情报推断而来的。
一想到要攻打一个能够养活数亿人的大国,岳飞的压力更大了,他该怎么抽调西域诸国的人力,协助运输这海量的粮食回中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