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开导我,我心理可健康了呢。”
陆鸣不理解,自己老婆为什么会认为自己需要开导。
别说东郡等地的百姓,就是陆鸣自己要是听到别人预测今年会有大洪水,然后让他放下手里的农活去加固黄河堤坝,
陆鸣也不会去的,那人是神经病吧。
义妁的担心实属多余。
“我和你说,我穿过来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某个地方的领导力排众议,花费几十亿修建了一道八十米高的防洪大坝,被当地人骂惨了,因为都觉得没用,浪费钱财。
直到二十多年后,一次巨大到足以淹没整个城市的洪水被拦在了大坝之外。
城外是七十多米高的洪水,城内的千家万户在正常生活。”
义妁听得莫名震撼,不管是八十多米高的堤坝,还是七十多米高的洪水,还有跨越二十多年才被证明的高瞻远瞩。
“你想说你不怕百姓的误解,你想成为那样的领导,所以才会有今日在朝堂上的发言么?”
义妁的眼神温柔的像要溢出水来,
自己男人真了不起,受委屈了,晚上要好好奖励他。
想到这,她有些羞涩的看向某处,哪怕成亲几年,连孩子都有了,她还是有些受不住他。
“我是想说,换做是我也会骂那个领导,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想起来就要骂他几句,
一直骂到被大坝拯救为止,
因为当初修建堤坝的时候,为了补足资金缺口,这位领导扣了大家的工资。”
呃……
义妁含羞带怯的表情僵在了脸上,她现在很想和陆鸣探讨一下修理自家男人的九种方法,
九种,她有足足九种办法让陆鸣口吐白沫。
“耽误百姓种田比扣工资严重多了,我自己都没有那份远见,又怎么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呢?
我早就知道其他人会反对的,只是预留出来让步空间罢了。”
义妁猛地伸出双手掐住陆鸣的脖子,
“把我的感动和温柔还给我啊,你个坏蛋。”
……
彰武侯府。
“富民侯也真是的,一个小小水工说的话他也信。”
傅偃面露不屑,
“我找人打听过那个姓徐的水工,只是修建过一条用来漕运的水渠,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
没想到大将军和陛下也都支持进行防洪,要是到时候没发生水灾,甚至遇到旱灾,看富民侯到时候怎么交代。”
当今天下最具有权势的几个人,因为一个小小水工的建议,闹出那么大的笑话,
傅偃不用想都知道,那个姓徐的水工死定了。
窦桑林面色略带凝重,
“我怎么感觉事情有些不对呢?”
按理说,即便富民侯会轻信一个小小的水工,陛下和大将军却不会,他们一直以来的做事风格就比较稳重,不会有如此冒失的做法。
他们又怎么会因为富民侯认同徐水工的预测就放任他胡来呢?
从长安调动军队去东郡等地,光是粮草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再加上朝廷之前收购粮食的行为,
他越想越觉得有问题,
“你们说,有没有可能是陛下早就知道明年要发洪水,所以才提前收购粮食,又提前疏浚河道,加固大坝。
徐水工和富民侯等人,不过是受到陛下的指示才提出那些预测和建议。”
阳陵侯傅偃,隆虑侯陈桥,南宫侯张坐三人互相看了看,
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缕担忧。
“窦兄,你这段时间如果压力太大,不妨去天香楼找找乐子。”
陈桥一脸关切,
“天香楼新来了一批姑娘,有几个非常不错,不过你可不能说是我告诉你的。”
“哈哈哈……”
窦桑林自己都笑了出来,
刚才一说完,他自己都觉得离谱,不明白自己怎么能想出这么离谱的事情来。
如果陛下真有这种未卜先知的本事,早就把匈奴人赶到漠北的苦寒之地去了,何必要经历那么多次的损兵折将,
李广都被匈奴人俘虏过了。
“我也不知道刚才是怎么想的,就是随口一说。”
窦桑林摇摇头,把这个离谱的想法抛出脑海,简直就是疯了才会这么想。
“天香楼还是大可不必,我劝你也别再去,万一让公主知道就不好办了。”
有那个精力,多买几个美貌婢女不好么。
“不过这个消息传出去,粮价很有可能上涨,
要是当初咱们没有急着卖粮的话,现在应该能多赚不少钱。”
窦桑林有些可惜,
当初粮价一路下跌,为了让朝廷持续用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粮食,他们还存了不少钱进去。
要是囤积到现在再卖,可能价格还能再高上一些。
“窦兄想的太多了,除非今年夏天真的发生洪水,否则粮价一定会继续下跌的。”
傅偃表情非常笃定,
“我派人打听过,土豆三月份种植,七月上旬就能收获,红薯和玉米也都比粟米快上一半左右的时间,
到时候和粟米麦子一起轮着种,粮食产量不知道要增长多少。”
论起粮食种植,傅偃还是很佩服陆鸣的,
也不知道他是走了什么狗屎运,才能被那个隐士学派收为弟子,给他三种如此高产的粮食种子,让他拿着到大汉来立功。
这种事,换谁上去都行啊,
怎么就让陆鸣走了这个狗屎运呢,他不服!
要是陆鸣知道他的想法,一定会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就是走了狗屎运,
怎么,你不服气么?
老子就是运气好,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穿越过来开了挂,又抱上几条大腿,
你能靠祖宗余荫混个侯爵,我这种平民百姓就只好靠开挂了。
尤其是彰武侯窦桑林的猜测,已经非常接近真相,
可惜他的脑海中不存在穿越的概念,猜到了答案也不敢相信,自己就会排除掉。
朝会上关于疏浚河道,加固黄河堤坝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长安城的百姓对此褒贬不一。
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个决定的合理性,觉得有些小题大做,
也有很多人相信朝廷这么做一定有其道理,提前做准备没什么不好的。
要是放在新粮食推广之前,大概是前者居多,现在则是后者更多一些,
田地中栽种的土豆就是他们最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