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家陆军执行的军功制度,有效规范了战场上的行赏公平,以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享受到战功回报。
也可以让士兵们明白,在战场上,唯有英勇无畏的战斗,才能换来荣誉与回报。
当通往永定门的道路被成功打通后,袁崇焕望着硝烟弥漫的战场,心中再三权衡利弊后,果断下令停止追击,全军交替撤离战场,向着天津方向行进。
崇祯皇帝坐在四轮马车内,看着窗外那些皇家陆军士兵们归来。
却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腰间,都挂着斩获的敌军人头,有的甚至挂了五六个人头,那血腥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
士兵们的脸上,却都洋溢着胜利的笑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残酷的战争。
崇祯和他的两个儿子,平日里身处深宫,哪里见过如此血腥的场景,顿时就感觉胃里一阵翻江倒海,都不禁干呕起来。
朱媺娖虽然也感觉胃里一阵恶心,但她却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努力保持着一副庄严的神情。
她将袁崇焕召唤到自己的身旁,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询问道:
“前些年,你们不是商议过,要将斩首军功制,改为割耳军功制吗?
你看士兵们这血糊糊的样子,不但容易染上疾病,也有损我大明皇家陆军,在百姓心中的亲民形象。这成何体统?”
袁崇焕上前一步,恭敬的抱拳行礼,轻声解释道:
“公主,军功改制的事情,臣曾经主持讨论过。
只是有很多士兵在战场上厮杀,因情况混乱,根本分不清左右,实际战斗中很难落实割耳军功制。
这件事情,臣等曾向您上过奏本,您也是有过批阅的。”
朱媺娖听到袁崇焕的解释,努力回忆着过去的事情,一时之间,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这件事情。
但她很快便调整好情绪,轻声嘱咐道:
“等回去以后,你们再仔细讨论一下,看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改一改这种残忍的军功制度。
上天有好生之德,本宫看到这种情景就感觉心里不舒服,长此以往,恐怕会影响我军的声誉。”
“是!臣回头就和其他将领商议此事,一定尽快给公主一个满意的答复。”
袁崇焕见朱媺娖执意要改,便再次抱拳领命。
经过一昼夜的行军,流寇大军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是远远跟随在皇家陆军的身后,并没有再敢贸然上前骚扰。
反而是皇家陆军抓住时机,主动出击,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和精准的战术,给流寇造成了上千人的伤亡。
这一战果,让皇家陆军的士气更加高涨,也让流寇们心生畏惧。
途中,还遇到了赶来勤王救驾的黄飞,并被崇祯亲自接见勉励。
黄飞身居山东海防提督,手下拥有海船五十多艘,士兵五千余人。
他的率军到来,令崇祯皇帝在绝望中感受到了一丝慰藉。深知在这天下大乱、人心惶惶的时刻,黄飞的到来,说明自己并没有失尽人心。
崇祯皇帝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登上海船。
他站在甲板上,望着大海上那彻地连天的船帆,还有海港码头上,士兵们忙碌的搬运着物资,整顿着队伍,一片繁忙的景象。
崇祯皇帝望着这一切,不禁再次潸然泪下。
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他第几次哭泣了,仿佛这一辈子的眼泪,都在这两天时间里集中爆发。
只是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战争的悲痛,也有对自己皇权没落的感慨。
每每想到这些,他都会触景生情,鼻子就会不自觉的发酸,眼眶中随即就会有泪水涌出,怎么也止不住。
尽管崇祯已被大明皇家陆军营救,可李自成为了稳定民心,鼓舞士气,对外宣称崇祯皇帝已不幸死于乱军之中。
并将这一虚假消息,用八百里快马传遍四方。
朱媺娖虽然是一位时空穿越者,但她也仅仅知晓一些历史事件的大致走向与结果,并不是无所不知的存在。
为了能够精准的辨别忠奸,查找潜藏在江南内的不安定因素,她也没有将崇祯被营救的消息公之于众。
五十万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以身殉国,大明帝国轰然灭亡的传言,便如同脱缰的野马迅速扩散。
一时间,整个大明帝国人心惶惶,百姓们皆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与迷茫之中,不知等待他们的是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还是永远也完不成的赋税和劳役。
崇祯皇帝在上海工业区内,终于亲眼见到了朱媺娖曾向他描述过的情景。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贸产品,身穿新式服装的男男女女们,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与活力。
还有崇祯认为不存在的灯泡,在夜晚散发着明亮的光芒,这一切都让崇祯连连唏嘘,内心中满是震撼与感慨。
静安寺始建于三国时代,历经漫长岁月的历史沧桑,被完整的保留到了三百年后的那个时代。
朱媺娖在上一世,就时常来静安寺内游玩,为了寄托自己对上一世的怀念之情,她在建设上海工业区之初,便下令对静安寺进行大规模扩建。
在静安寺的一侧,矗立着一座三十米高的土山,建有一座只有三间房子的回龙观。
这是她特意为龙虎山正一教修建的,供一位云游四方的老道在此居住静修,那道观周围绿树环绕,清幽静谧。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张太后、田贵妃、太子、永王等一众皇室亲眷,被朱媺娖安置在静安寺内暂时居住。
等待天下局势稳定下来后,再一同前往南京,去组建大明帝国朝廷,以图东山再起,中兴大明帝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崇祯与太子朱慈烺,并肩站在回龙观外的观景台上,凝视着灯火阑珊的上海工业区夜景。
崇祯微微转过头,神色凝重却又带着几分期许,轻声对朱慈烺说道:
“太子,父皇这些时日反复思量,如今已经想好了,等到了南京之后,便会宣布退位。
你作为大明帝国的储君,不知可有治国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