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寇府内,一片忙碌。
寇准收到皇上传来的急诏后,心急如焚,开始更换上朝的衣服。
寇夫人则在一旁侍候着丈夫,穿上朝服,并忧心忡忡地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紧急?\"
寇准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不清楚,但根据他的好友杨六郎——杨副都督,之前寄给他的书信推测,可能是辽宋边境的战局,变得紧张起来了。
寇夫人皱起眉头,眼中满是忧虑之色。
她轻轻抚摸着,自己已经八个月大的肚子,对寇准说道:\"大人此去朝堂,定要小心谨慎。妾身会在家中好好照顾自己和腹中胎儿。\"
寇准安慰道:\"夫人不必过于担心,只管安心养好身体,照顾好咱们的孩子就行。\"
说罢,他伸出手,轻轻摸了摸寇夫人的孕肚,接着又对着肚子里的宝宝,温柔地说:\"好儿郎啊,一定要乖乖听话,莫要调皮捣蛋!\"
寇准话音刚落,便转身大步踏出府邸。
正当他准备登上马车,赶往宣德门时,一直跟随在身边侍奉的家丁福来,悄悄递给了他一封密信,压低声音说道:\"大人。\"
寇准接过密信后,毫不犹豫地上了马车。
坐稳之后,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纸条,目光紧紧锁定在上面的文字:“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
寇准逐字逐句地认真辨认着,很快便确认,这是杨副督的字迹无疑。
对于这封密信的来历,以及其中所传递的信息,他其实,早已心知肚明。
此时的战局形势相当严峻,恐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所以,杨副督才会冒险传来这封密信,希望能够借助朝廷的力量,扭转局面。
就在寇准思绪万千的时候,马车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文德殿门前。
他刚下马车,迎面就碰上了,同样前来议事的八贤王。
“八贤王~”寇准连忙起身,恭恭敬敬地向对方行了一个礼。
“寇大人~”八贤王见状,也微笑着点头回敬道。
原来如此!杨副督竟然暗地里与八贤王互通书信。
因为,杨副督心里非常清楚,当今圣上宋真宗胆小怕事,不敢轻易开战。
再加上朝廷中,文官势力强大,眼观当下紧张的战局,他已经预料到张凝张北使,送来的加急军报,极有可能导致朝中大臣们,纷纷提议向南撤退,甚至不惜主动割地求和。
面对这样的局面,杨副督别无他法,只能向八贤王求援,期望八贤王能够站出来,在朝堂之上,极力劝说皇帝,从而保住大宋的领土。
寇准身为当朝宰相,不仅为人正直、深明大义,而且,还是坚定的主战派代表人物。
他与杨副督杨六郎交情深厚,可谓志同道合。
于是乎,八贤王首先找到了寇准,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就在此时,丁谓和王钦若两人恰巧也朝这边走来。
他们见到八贤王和寇准后,立刻迎上前去,先后向两位大人行礼问候:“八贤王~寇大人~”
丁谓生得一副谄媚相,身材瘦削,活脱脱像只猴子,他现任当朝知制诰以及三司使之职。
而王钦若则相貌奇特,被称为\"瘿相\",身材矮小,脖子上还长着一个大肉瘤。
此人担任着左谏议大夫的要职。
知晓制造及翰林学士大概就如同皇帝身边的秘书或行政机构工作者一般,而三司使则约等于现代社会中的财政部长这个角色。
“丁大人~”、”王大人~”寇准和八贤王纷纷还礼。
“今日早朝,想必又是因为战事才召集大家吧!”丁谓似乎想要从寇准那里,打探到一些消息。
寇准表情严肃,但回答得却十分巧妙:“唉~最近这段时间,辽国军队频繁侵犯边境地区,我们的边关战士伤亡惨重啊!”
八贤王听后不禁叹息一声。随后,四人一起走进了文德殿。
宋真宗抵达文德殿时,众多大臣已经在此等候许久。
他环顾四周,眼神凝重地扫过每一个人,然后沉声问道:“辽国大军兵临城下,各位爱卿是否有退兵良策呢?”
一时间,整个大殿陷入一片死寂之中,没有人胆敢轻易发表意见。
就在此时,宰相寇准挺身而出,高声说道:“陛下,微臣认为,目前最要紧的是,派遣一员猛将镇守澶州,与此同时,还需调集全国各地的军队前往支援。如此一来,方可抵御外敌入侵。”
宋真宗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寇准所言,但眉头依然紧皱,似乎对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局势感到十分忧虑。
他轻声问道:\"寇爱卿言之有理。然而问题在于,应当派遣何人前往镇守澶州呢?\"
皇帝面带忧色,将一份由张北使从前线送来的加急战报,递给了寇准。
寇准恭敬地接过战报,迅速浏览后,面色愈发沉重起来:\"竟然已经攻至澶州城下了吗?\"
寇准心中暗自思忖,原本料到战局紧迫,但万万没有想到,辽军进展如此神速,竟然已经兵临澶州城下。
要知道,澶州距离东京,仅有区区五百里之遥,如果澶州不幸失陷,那么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陛下!辽国这次兴师动众,萧太后与辽圣宗御驾亲征,统率整整三十万雄师虎视眈眈地侵略我国疆土。敌人善于调兵遣将,尤其是他们强大的骑兵队伍,使得我军目前处于下风。\"寇准语气严肃地,向宋真宗分析禀报着。
\"辽国此番大举南侵,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冲着我大宋而来。眼下面临如此险峻局面,诸位爱卿,可有良策应敌?\"宋真宗目光如炬,眼神犀利地扫过殿下的一众大臣们。
宋真宗似乎要将他们看穿一般,同时心中也充满了期待,希望这些臣子们,能够想出应对之法,来化解这场危机。
殿下的大臣们,听到皇帝发问,顿时变得惊慌失措起来,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哎呀,这可如何是好?辽国人都快要打到咱们京城啦!”
“是啊,敌人太过强大,我们大宋恐怕抵挡不住啊!”
“听说那萧太后在辽军中威望颇高,这次领军南下更是来势汹汹,咱可千万不能小瞧了人家呀!”
“......”
一时间,朝堂之上人声鼎沸,众说纷纭,但却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皇帝见状,心中愈发焦急,忍不住再次开口问道:“诸位爱卿,可有良策?若是再无计可施,我大宋岂不是,要亡于契丹之手?”(契丹,即是辽国)
他的话音刚落,原本喧闹异常的大殿内,顿时变得鸦雀无声,仿佛一根针掉落在地上,都能听见似的。
此刻,所有人都低垂着脑袋,战战兢兢,谁也不敢轻易开口说话,深怕一个不小心,说错了什么话,触怒龙颜,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正在这紧张万分的时刻,突然间,有一名大臣从人群中挺身而出,恭敬地向皇帝行了个礼后,拱手说道:“启奏陛下,微臣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尽快调集大批精锐军队,镇守边关,严防死守,以免辽军破关而入,侵犯我国领土;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派遣得力的使臣,出使辽国,尝试通过和谈的方式,来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议和?”听到这个提议,皇帝不禁皱起了眉头,言语之中流露出些许疑惑,“难道朕真的要割让国土、赔付大量金银财宝,才能够平息这场战争吗?”
“陛下,请您息怒。此时选择议和,并不是表示我们畏惧敌人,或者认输投降,而是一种战略策略,旨在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整饬军事装备,和训练士兵。等到我军战斗力,得到充分恢复之后,便可以再次与辽国,展开一场决战。”这位大臣镇定自若地回答道。
“陛下,微臣认为,目前形势紧迫,必须立即调遣大批军队,赶赴边境增援。\" 一位神情严肃、满脸忧虑的大臣,站出来说道。
他声音洪亮,语气坚定,仿佛已经下定决心要采取行动。
然而,话音未落,另一位大臣便高声反驳:\"万万不可!此时此刻,调兵遣将,恐怕已经太迟了。敌人来势汹汹,我们仓促应战,只会陷入被动。依臣之见,倒不如派出使者前去议和,以求暂时平息战事。\"
一位年迈的重臣缓缓起身,他言辞恳切地说:\"陛下,此次边患事关重大,切不可轻率行事。吾等当权衡利弊,从长计议。\"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诸位大臣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出兵抵抗,有的则倾向于和谈解决。
宋真宗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目光不时地扫过下方的群臣。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他感到十分为难,一时之间难以做出决断。
一方观点认为,国家尊严不容侵犯,只有坚决抵抗,才能保卫国土;而另一方则担心,战争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苦难,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
双方争论不休,谁也无法说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