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熟悉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的朋友们应该能够意识到,这其实都是当年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新法,全都是出自好意,想要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增加朝廷收入,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当年,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虽然在推行的同时,由于下层官僚的各种私心、派别,以及层层捞一笔,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但不可否认,如果能够执行得当,那这两种新法确实还是很有意义的。】
【不过,由于触及到大量豪强的利益,以及党争的激烈,在当时这两条新法——特别是方田均税法就是断断续续执行,并且只涉及到了小部分地区,在王安石下台之后,所有的新法更是直接被废除。】
【而此时,蔡京又把这两条新法拿过来用了。】
“这两种法,确实是好法,但想要真的执行成功……难。”李世民完全不意外王安石的新法会难以推行下去,这就是明摆着的事情嘛。
虽然不知道宋朝的时候,对于那些土地赋税原本到底是个什么税收制度,对于大户人家的土地又有什么专门的制度——但,李世民也可以确定,原本的那些制度,一定是非常有利于这些大户人家的。
稍微公平一点,那就是他们缴纳少量的——比他们手中土地少的多的赋税;不公平一点,那就是他们可能都完全不需要缴纳赋税,可以理所当然地全部免税。
这样的赋税制度,大户人家如何愿意改变?
他们手里的土地不知道有多少,一旦真的按照这什么方田均税法来执行,那每年不知道要吐出来多少钱!
吃进肚子里的,如何可能愿意吐出来?就算没有真的吃进肚子里,对于他们而言,那也是注定要被吃进肚子里的,已经是自己的钱了——当然不可能吐出来!
想要把这样的政令推行下去,阻力不是一般的大。
甚至,李世民可以说,不一定比重新打天下简单多少。
打天下,很多时候可以直接动刀动兵,不用在乎会不会引发太大的动荡,不用在乎这些人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反正打天下就是一次新的大清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死就死了呗。
但,这种在治世时期推行变革,那是真的要顾忌太多事情的。
如果真的动了兵,或者真的把这些人彻底推到了对立面上,皇帝的皇位还能不能坐得稳?就算能够坐得稳,那又要付出多少代价,会不会影响后续统治,会不会影响国力影响外敌?
会不会,影响皇帝在史书上的名声?
——李世民确定,大部分皇帝,都还是比较在乎自己的史书声名的,完全不在乎,或者说,想要治理国家、同时还完全能够接受自己将会有一个暴君昏君名声的皇帝,并不是很多。
当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使愿意付出代价,比如动武,那朝廷,或者说皇帝和主持变法的这些大臣,他们能动得起兵吗?他们能压得下去反抗力量吗?
抛开一切不谈,假使变法派十分坚定,皇帝也非常坚定可以舍了自己的名声不要,这也是非常致命的一个问题。
北宋的皇帝,北宋的朝廷中的变法一派的官员,他们能动得起兵,压得住反抗力量吗?
李世民对此不太看好。
不为别的,就为那句“积贫积弱”。
都积贫积弱了,朝廷的军队的战斗力还剩多少?
这还不算这些军队是否都能够被变法派指挥得动,听从指挥并且真的拼死作战,而不是因为“不能违背命令所以出兵”但“出工不出力”。
至于说那个市易法,同样是出自好意,但……
官府平抑物价,这其实在历朝都有所尝试。
可问题就在于,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平抑物价,而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或者,不是把这个机构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压榨百姓、官员大肆敛财的地方?
这还是王安石变法——看情况,是一个确实心怀天下的人所主持的变法。
可现如今,又把这两种新法捡起来的蔡京……这可不是什么心怀天下的主。
他做这些的唯一目的,就是增加朝廷的收入,给宋徽宗搞来更多的钱,至于说这两种新法在实际执行的时候,究竟变成了什么鬼样子,他不可能在乎。
-
“王安石变法时什么时候?哪个皇帝在位?宋神宗?”刘邦有些惊讶,“他是……第六个皇帝来着?”
变法,不奇怪,朝廷也是要打补丁的,皇帝和官员们正常情况下也是想要改变一下坏情况的——就算不能由坏变好,那也要停止向更坏走去的脚步。
但,第六个皇帝,这个时间有点早啊……
当然,不管是第几个皇帝在位,想变法那就可以变,发现问题想要解决和改正那自然要解决改正。
但,刘邦觉得,这宋神宗在位期间,这北宋的问题是不是有那么点严重了?
方田均税法,直接涉及到了朝廷和天下人的根本,土地,又涉及到了赋税制度;市易法,则是涉及到了商贸活动,和物价这个大关键。
不管怎么说,涉及到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物价方面的改革,都是巨大的、如非有非常决心则不可能进行的改革;而要有非常决心,通常,就会伴随着非常问题。
显然,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远不止如此——北宋,积贫积弱。
这才到第六个皇帝,就已经积贫积弱到愿意对土地制度这种命根子动刀子的地步了?!
还有赋税制度和物价等方面。
这些都可以说是一个朝廷的命根子所在,要有这个决心去动……北宋的问题到底是有多么严重?那个“积贫积弱”中的“积”,时间有多长,程度有多深?“贫”和“弱”,又有多严重?
这种命根子上一旦动刀子,那就是千夫所指,就是血流成河——没有这样的准备,没有这样的决心,根本做不到推行政令。
所以,后来这种政令推行的断断续续的,在王安石下台后被全部废止,也相当正常。
但问题还是那句话,什么样的弊病,什么样的情况,能够让王安石这些官员、让宋神宗这么个皇帝,在一开始的时候愿意冒着这些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