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闹起来后,李隆基还有他代表的大唐朝廷,那态度就是甭谈,就干仗平叛。可这仗打着打着,安史叛军反倒离长安越来越近,最后都占了洛阳,快到潼关了。把李隆基急得不行,砍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还逼着哥舒翰出潼关去把陕洛夺回来。谁成想,在皇帝这一通瞎折腾下,20万唐军差不多都折里头了,就连那倒霉的哥舒翰也给人抓了当俘虏。
这就使得长安被攻破、李隆基逃跑了,接着马嵬那儿发生了兵变,太子李亨在灵武登上皇位,把他爹弄得灰头土脸的,只能去当太上皇了。
以前干不过叛军,那是皇帝没本事。如今换了个新皇上,那大唐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
感觉好像成了——名将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没多久就给李亨带来了一场香积寺的大胜仗。在这场血与肉、刀与矛的实打实的激烈战斗中,唐军杀死了六万多的叛军,接着迅速席卷关陕地区,夺回了长安、洛阳,迫使安庆绪仅领着一万三千残兵逃往邺城(现今河北临漳)。
这会儿唐军要是接着猛追猛打,把叛军一下子全都干掉那简直是理所当然的。可李亨不乐意啊,为啥呢?原来在之前的打仗过程中,像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有名将领多次立下大功,已经有点功劳太大让主子不安的感觉了。要是再让这些人把叛乱完全给平定了,那还不得翻了天?到那时候,恐怕就算天下再大,都没个地方能让李亨安稳坐着了。
难道他李亨把一个安史之乱给平定了之后,还能干看着再出现好多像安史之乱这样的事儿?
那李亨就整出些幺蛾子来——说各路追兵里不光有9个权势挺大的节度使,像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人那可都是功臣,让谁去指挥别人都不太妥当。那咋整呢?李亨最后想出个特牛的点子,干脆就不设主帅了,大家各自打各自的得了。
好几十万的唐军去北边平定叛乱,这可不是几十个小混混在街头打架斗殴,还各自为战呢!别说是郭子仪那些有名的将领会质疑了,李亨自己都觉得自己这事办得太离谱。接着,一个更为牛掰的主意出现了,他让大宦官鱼朝恩当观军容宣慰使,到前线去协调各个部队打仗。
这么一搞,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李嗣业这些身经百战的名将,都得听从一个太监的调遣。要知道,宦官那可是皇帝的奴才,宦官立了功就等于是皇帝立了功。要是把安史之乱给平定了,那最大的功劳不就成了李亨的啦?
要说这鱼朝恩啊,他在贪污受贿、抢夺权力、陷害好人这些事儿上,那绝对是顶尖的行家。可要是让他去指挥作战……那还不如让郭子仪他们自己各打各的呢。
在鱼公公那堪称天才的指挥之下,声称有六十万之多的唐军,不出所料地在邺城遭遇惨败。这下子,轮到史思明发起追击了,并且他的目标直接对准了洛阳。
要是洛阳再给丢了,那李亨可就没地方待了,说不准还得像他爹那样再跑一回。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候,李亨总算不敢再瞎折腾了,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李光弼去当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还让他管着各个节度行营,这样李光弼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平叛军队主帅(天下兵马元帅是皇子挂个名罢了)。
那李光弼着实没让人失望,一转身就整出个河阳大胜仗,把唐军那消沉的态势给完全扭转过来了。
香积寺那一仗,那是郭子仪跟切菜似的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这才取得了胜利。而河阳之战呢,李光弼那是连敌军和自己人都算计,还拿刀逼着自家将士往前冲,就这样才把这仗给打赢了。
实际上在邺城一战刚开始的时候,唐军那是相当厉害,在卫州(就是如今河南的卫辉)、愁思岗(在河北临漳西南那块儿)等地方好几次打败了叛军,杀了差不多10万人。这使得安庆绪只能被困在邺城,没办法了,只好向史思明求救。
紧接着,史思明领着13万人往南进发,在安阳河(就是如今的洹河)北边跟唐军展开决战。本来呢,唐军不管是兵力方面,还是装备方面,连士气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哪想到开打的时候,突然间刮起了沙尘暴,大白天的,差不多啥都看不见了,结果两边的军队都乱了套,大败而逃。
但问题在于,叛军那边就史思明这一个头儿,他喊上几嗓子,再砍几颗脑袋,那溃败的军队就不再乱了。然而唐军这边呢?鱼公公平常倒是能显摆显摆威风,可到了这生死攸关的时候,谁会理会这种没什么本事的家伙?那九大节度使只想着带着自己的手下赶紧往家溜,反正就是别人死没关系,自己可不能死。
史思明使劲追赶攻击,唐军要是不失败得一塌糊涂那才稀奇呢。
于是当李光弼成为平叛军的主帅后,所面对的情况是这般——唐军对友军的提防比对叛军还厉害。只要瞅见友军,立马就觉得是来给自己使绊子的。
这样的队伍,用不着叛军动手,自己就能先闹起内部矛盾来。
原本在安史之乱发生三年后,唐军是有契机能够一下子把叛乱给平定的。然而李亨一通瞎折腾,致使这个进程又被耽搁了五年,好几百万人就这么丢了性命。
更为糟糕的是,众多唐军兵士对李光弼的上任,持不欢迎的态度。
从李亨在灵武登上皇位一直到邺城之战开始前,郭子仪一直是唐军,特别是朔方军实实在在且深受军心拥戴的统帅。为啥这样呢?一方面是这老郭打仗厉害,总能获胜;另一方面是这老头性子好,招人稀罕,对谁都一脸笑,啥都答应得痛快,偏偏唐军里那些傲得不行的骄兵悍将们就像顺毛驴似的,就服老郭这套。所以在郭子仪手下,每个人都拼死效力,将士们都心甘情愿,打仗的时候都特别卖力。
那李光弼的行事风格,正好跟郭子仪不一样。这没啥稀奇的,郭子仪是华阴郭氏出身,他家世世代代都当官,在当时那可是顶尖的豪门大族之一,到处都是他的门生和旧部下。就算郭子仪不是个和善的人,是个凶恶的老头,敢跟他对着干的人也没几个。但李光弼可就不同了,他是契丹人,他爹那辈还在大草原上砍人头、当首领呢,想跟郭子仪似的让各地英雄一见面就服气下跪,这种美事也就只能在梦里想想了。
关键是,史书里讲李光弼“幼持节行”、“严毅有大略”(《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说白了这人就是个整天板着脸、跟处女座似的、特别爱较真儿。要是说郭子仪当主帅就是负责打仗,别的都装作没看见,那李光弼可就不一样了,连吃喝拉撒都得立下硬规矩,搞不好进门先迈左脚都得挨二十军棍。
这谁能扛得住啊?本来在邺城吃了大败仗后,唐军就人心不安,这下可好,李光弼一来,唐军反倒更加军心动摇了。
李光弼咋整呢?
好解决,他拿手的一件事儿,就是用刀子来表明态度。
听说李光弼要来了,朔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军头们就先凑一块开了个小会。左厢兵马使张用济讲出了大伙的想法——要不咱们把这家伙赶走,再把敬爱的郭大帅给接回来呗。但咋操作呢?结果一帮憨大兵还没商量出个啥来,李光弼就领着 500 河东骑兵,趁着夜里赶到了朔方军里,随便找个由头就把张用济给杀了,还把脑袋挂在辕门上示众。
这一下把一群蛮横的将士给惊住了,就连那如钢铁般的朔方军里排第二的仆固怀恩都赶忙服软:大哥,您真厉害,我们服气了。
立威把自家地里的庄稼给镇住了,硬汉李又打起了别人家地里苗的主意。然而,史思明没让他有机会把全军整顿好,在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九月,很快就集结了大批兵力向南进发,目标直接对准了洛阳。
要想保住洛阳,那得先护住汴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可麻烦的是,汴州的守将许叔冀同样是节度使,对李光弼不太服气。要是时间充裕,估摸李光弼肯定会琢磨着把许叔冀的脑袋给挂到辕门上展示一番,然而时间紧迫啊!既然硬来不行,那就只能先想办法把他哄住再说:
“大夫要是能把汴州守上十五天,我就会带兵过来援救。” (源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救啥呀!要守住洛阳就得守住黄河,黄河沿线的重要地方那可不少,李光弼手里的兵根本就不够用。别说是十五天,就算过了一百五十天,他恐怕都没工夫去管许叔冀是死是活,所以也就只能能忽悠一阵是一阵了。
不过老许那可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才刚在邺城吃了大败仗,对友军的不怀好意心里清楚得很。所以在那满嘴瞎扯的李光弼跟前,许叔冀特别坚决地表示要和城池共存亡,可等李光弼一走,他连犹豫都没犹豫一下,就干脆地向史思明投降了。
老李或许觉着老许不是啥好人,但绝对没料到他能这么快、这么绝就变成个渣男。结果老李一下没反应过来,黄河那险要之地就让叛军给整个冲破了,叛军的前锋都快打到江淮那地方了。
到了这时候,从香积寺之战开始唐军平叛得到的成果差不多一下子都没了,洛阳情况危急,长安一天之内多次受到惊吓,李光弼能怎么办呢?
李光弼拿定了两个主意,一个是放弃守卫洛阳,另一个是坚决守护河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孟州)。
把堂堂的帝国东都白送给史思明,这事儿影响可大了,本方士气也会受重挫,不过多数人能明白其中缘由。说到底,李光弼手里那点人,咋可能守得住洛阳这么大一座城呢,倒不如把兵力收拢一下,用到更有用的地儿去。
不过李光弼可不这样想。他坚决主张退守河阳,也没心思跟韦陟说道理,索性用一句实在话,就把悲催的韦留守给顶回去了:
“要说分辨朝廷的礼仪,我光弼比不上您;可要论起军队打仗的事,您不如我光弼。”(《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这话在不在理?那绝对是真理啊!要是一个文官比将军还明白怎么打仗,那要将军有啥用?然而像这类话,狄青、岳飞、戚继光、李成梁等人也想讲,可只能闷在心里头。为啥呢?自打唐朝灭亡以后,那就是“在东华门外考中进士的才是好男儿”的时期,粗俗下贱的武人啥也不是,咋可能比那高大上的士大夫更懂得打仗呢?
于是,李光弼那普普通通的一句实在话,过了两百多年后,便化作了武将荣耀的最后声音。让人只能满心惆怅地抬头望着,根本没任何机会能让其再次出现。
而他坚持退守河阳,一方面是凭借一位名将天生的直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光弼心里的不情愿和委屈。
毕竟李光弼那可是史思明的命定克星、长久对头,要说在整个大唐,谁最清楚咋收拾这个挑起安史之乱的“史”,那确实得是李光弼。
安史之乱一爆发,史思明就凶巴巴地来攻打常山(就是现在河北正定),守将正好是李光弼。可史思明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没能把常山怎么样,还被李光弼和郭子仪联合起来戏耍,最后兵将损失不少,只好自己一个人骑马逃跑了。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又带着10万叛军攻打太原,没想到又碰到了老对头李光弼。这一回老李手里只有不到一万人的弱兵,但他没光想着困在城里防守,而是抓住机会主动出城去打仗,一仗就杀了7万多人,把史思明疼得不行,从此他就缩回范阳(现在北京西南),轻易不敢出来了。
得说在河阳之战以前,李光弼能够和郭子仪一同被称作大唐双雄,这主要得归功于史思明。所以就算这次还是对方人多我方人少,可老李照样底气很足,有十足的信心能再次收拾老史一回。
更为关键的是,河阳所在的地方那是相当好啊。
河阳在洛阳往北不到一百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条黄河。要是史思明把洛阳占了,从叛军后勤的主要据点相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给前线送的所有粮草物资,都没法避开河阳。要是史思明不管河阳,那不管他是往西打潼关,往东去江淮,还是接着往南进攻,随时都有后勤被切断、后路被断掉的大危险。因此,李光弼在河阳城里稳稳待着,一点都不担心史思明不找他麻烦。
那来了能咋的?河阳这地儿虽说不大,可建有三座城呢——北中城在黄河北岸,中潭城建在黄河里的流沙洲上,南城立在黄河南岸。这三个城虽说不大,但是城墙高,护城河水也深,而且它们之间还有浮桥连着。这就代表着,叛军要是攻打南城,中城和北城的驻军就能去支援;要是攻打北城,中城和南城能去救;就算是南北两边一块攻打,两座城都被占了,李光弼只要退守到中潭城,把浮桥一烧,史思明也拿他没辙,只能在那干着急。
再说了,李光弼守卫城池,从来都不是一味地死防,而是通过进攻来代替防守。
十月的时候,史思明的军队把河阳给围了,派了个厉害的将领刘龙仙到城下面叫阵,说要和李光弼单打独斗。李光弼哪能瞧得上这种小场面,自然不会亲自出马。猛将仆固怀恩请求出战,可李光弼觉得他这身份去有点大材小用了,然后就指定了裨将白孝德去应战。
光弼把孝德叫到跟前,问道:“行不?”孝德回答:“行。”光弼又问:“需要多少兵啊?”孝德说:“我自己一个人去就行。”
紧接着,白孝德独自骑马出城,手持两根长矛,径直冲向敌阵。就一个来回,便把刘龙仙刺落在马下,接着砍了他的脑袋后返回。
是不是觉得这场景挺眼熟的?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版温酒斩华雄啊!
白孝德这人咱还能再多说道说道。他原本是西域龟兹国王族的后人,后来进了安西都护府的蕃军,那其实就是雇佣兵。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的唐军接到命令要回去支援,白孝德自己主动要求跟着去,说要为国家打贼寇,而且立了不少功。打完仗后,他因为功劳被封为镇西(也就是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后来又变成了鄜坊、邠宁节度使,还曾把吐蕃打得大败,被封为昌化郡王。
白孝德凭着自己的威猛,让史思明刚出手就碰了钉子,叛军的气势一下就弱了不少。接着,他又想了个法子,叫人赶着一千多匹好马到黄河边上刷洗,故意做样子给河阳的守军瞧。
有些人可能没弄明白这是咋回事。不过那时候明白的人心里都清楚——大唐原本是不缺战马的,盛唐时候那厉害的战功,是靠着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得来的。然而自打安史之乱后,内战不断,战马大量被损耗,西北养马的地方也慢慢管不住了,导致国内的战马越来越少。正因如此,在香积寺之战里的五千回纥骑兵,就成了郭子仪打败敌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史思明弄出千来匹战马向敌人显摆,要是在初唐时期,那能让人笑岔气。但在河阳之战中,这就好比现今阅兵式里的蘑菇蛋,那是明晃晃的战略恐吓,说不准还真能把人给吓着了。
不过蘑菇蛋得靠人来控制,可战马有自己的主意。这样一来,李光弼把全军都搜刮了一遍,弄来了500匹母马,也带到了河边。最后呢,那些春心荡漾的公马就老老实实跟着进了河阳城。
史思明这事儿办得太糟心,啥好处没捞着还吃了大亏,气得不行,当下就弄出一百多条火船,从上边顺着水流往下冲,想要把浮桥给烧了。不过李光弼早就防着这一手呢,派了人拿枪去捅,用炮去轰,把那些火船全都给弄毁了。
这下子史思明完全没办法了,只能转而攻打河清(就是现在的河南济源),打算截断唐军的运粮通道。李光弼紧接着应对,带领军队到达野水渡(在今河南孟津北),把叛军的路给拦住了。
史思明:嘿,这下我精神了。
为啥呢?从常山到太原,再到河阳,史思明每次碰上李光弼,都是去攻城,可每次不但攻不下来,还被人家打得狼狈不堪,抱头鼠窜。这就让老史有了个特别深的感觉——这个契丹家伙善于守城,可要打野外战斗就不咋地了。
所以说断粮道之类的都只是个幌子,史思明真正想做的,是把李光弼从他的防御工事里引出来,在野外打仗。
只要能把李光弼给整死或者抓了,那河阳啥的,老史根本就没当回事儿。
于是呢,他就指派了两个人,一个是李日越,另一个是高庭晖,让他们去偷袭野水渡,而且还特别强调,一定得把李光弼给弄回来,不管这人是死是活。
要是做不成那可咋整?老史特别有把握地讲,那你们俩就别回来了。
于是呢,李日越跟高庭晖就满是信心地出发了。
然而这俩人在野水渡来来回回冲杀了好几趟,最后才察觉唐营中仅有一千来个年老体弱、身患疾病的兵士,而他们想抓的那个“重要人物”李光弼,那是压根儿没瞧见。
原来老李刚到野水渡,就感觉不太对,明白被老史给坑了。接着他啥也没说,当天夜里……跑了。
这可把李日越和高庭晖给害惨啦。史书里讲史思明“身形瘦,头发胡须少,肩膀像老鹰似的,脊背弯曲,眼睛斜,鼻子侧,性子急”(《旧唐书·卷二百上·列传第一百五十》),那可是对自己特狠,对别人更狠的主儿。他放话了,李日越和高庭晖要是抓不着李光弼就别想回来,除非这俩家伙不想活了,那他们还真就不敢回去。
于是那两个没家可归的可怜人,只得前往河阳向李光弼投诚。
在河阳这场仗打到现在,实际上两边军队并没有大规模地干起来,主要就是李光弼和史思明不停地互相使绊子。但不管是谁设的套,最后栽进去的好像老是史思明……把这老史气得嗷嗷叫,不过也只能算是没啥用的发火罢了。
嗯,不能讲老史没本事。人家手里头可有十好几万的兵呢,可老李那边全算上也就两万多点儿。既然耍心眼儿耍不过,那索性就不耍了,直接多招兵把你压垮算了。
面对着如潮水般涌来的叛军,李光弼打算自己去守中潭城,那肯定会处于危险最前沿的南城,就安排大将李抱玉去守。为让李抱玉更有信心,防止像许叔冀那样不靠谱的情况再次出现,李光弼给他鼓劲说,你要是能把南城守上两天,我肯定会派兵去救你。
李抱玉感觉这话挺熟悉,心里犯嘀咕,就接着问道:“要是过两天救兵还没来,那咋整?”
李光弼把事儿全揽自己身上了——到了那个时候,你是要打仗,还是要逃跑,或者是要投降,我都不会怪罪你。
李抱玉心里念叨着,这老家伙太坏啦,我要是听了你的话,那准是我脑子进水了……
那叛军杀过来后,李抱玉就差人去和对方谈,讲道李光弼那家伙太不是东西,扣着粮草不给,咱这儿的人都快被饿死了,因而明天就归顺他们。
叛军都是实诚人,乐呵呵地就收了兵,打算第二天再来接受投降。
2减1等于1,只要再把南城守一天就能完工喽!李抱玉心里想着,自己可真是够机灵的。
第二天,叛军跑到南城来接收,哪承想被一通滚木礌石砸得晕头转向,这时候他们才明白自己被可恶地骗了,气得立马就攻城。但事儿是这样,他们原本以为是来受降的,光忙着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整得盔甲锃亮,根本就没拿攻城的家伙什儿。结果呢,叛军不但没把城攻下来,还让李抱玉趁机来了个反击,死的人那是躺了一地。
李抱玉把任务给干得漂漂亮亮的,接下来就盼着李光弼答应派来的援军了——要是那老家伙再骗咱,咱就跟许叔冀学!哎呀不行,刚把史思明打得屁滚尿流,可不能自己往人家刀口上撞,得赶紧跑……
可当李抱玉站到城头上朝着黄河中间那个沙洲瞧去的时候,一下子心里就凉了不少。
这会儿的中潭城,已然被叛军给紧紧包围住了,李光弼被困在城里发愁呢,就算他不想哄骗李抱玉,那也是一个兵、一匹马都派不出去啦。
甭管李抱玉负责的南城了,咱先来讲讲李光弼驻守的中潭城。
指挥进攻中潭城的叛军头儿是周挚,这家伙靠着人多势众,一股脑地往上冲,想要把护城河给填平了。负责守卫羊马墙(就是在城墙和护城河中间的那道防御设施)的大将荔非元礼(他是羌族),对这事儿压根没反应,在城头观察敌情的李光弼给气坏了,火冒三丈,赶紧派人去问咋回事。荔非元礼回答说,等敌军把壕沟填平了,我就能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李光弼说:“成,我等着。”
没过多会儿,沟就给填平了,荔非元礼确实按约定出兵了。可刚把敌军打得稍微往后退了些,他就又撤回去了,藏回羊马墙那儿,再也不动弹了。
李光弼:你骗我!向来都是我老李骗别人,啥时候轮到别人骗我了?这天下还有没有公道了!来人啊,把这家伙给我宰了!
荔非元礼:先别砍,我有话要讲!
接着荔非元礼跟手下人讲,咱要是再不出去打仗,头儿就得把我给弄死咯。
部下:这和我有啥关系!
荔非元礼:在头儿弄死我之前,我得先把你们都给砍咯!
于是手下的人全都齐心协力,跟猛虎恶狼似的冲出去,一下子就把叛军击退了好几里地。
李光弼:这家伙确实把老夫的本事学到了,真能忽悠人……
在南城与中潭城都吃了闭门羹,史思明琢磨着自己不妨到北中城去试试运气。
李光弼瞅见老史转移了,赶忙就跟上去,接着又使出忽悠人的本事来忽悠北中城的手下——那些家伙干啥都不行,就知道吃,把大把功劳都送给了南、中两城的兄弟,你们羡不羡慕?
北中城的那些手下和老李没那么熟稔,对这位大帅以往不光彩的事儿也不大清楚,一经煽动,那立马就情绪高涨起来,扯着嗓子喊着冲出城去,要跟叛军一决高下。
那冷兵器时代的打仗啊,士气确实挺重要的,可也没到一个能顶十个的地步。北中城的那些傻大兵们虽说被哄得挺来劲,可面对比自己多好几倍的叛军,打得那是相当费劲,猛打了一上午,也没整出个输赢来,并且还呈现出一股劲儿用完,第二股劲儿就弱了,第三股劲儿就没了的样儿。
李光弼觉着情况不对,赶忙把心腹爱将郝廷玉和论惟贞叫了来,吩咐他俩去攻打最为顽固的那两部叛军。由于担心这俩人像荔非元礼那般不顶事,李光弼就放狠话道,要是打不赢,你们就别回来了,死外边得了。
话还没说完呢,老李的脑袋里一下子冒出了李日越和高庭晖那两张老实巴交的大脸……当下就吓出一身汗来。接着他赶忙往回找补,麻溜地拿出一把匕首,语气坚定地给郝廷玉和论惟贞表了个态:
“打仗,那可是危险的事儿。咱国家的三公,不能死在贼人手里。要是万一打仗打输了,各位在前面被敌人弄死了,我就在这儿抹脖子,不会让各位单独去死的。”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小郝和小论咋就成了老李的得力手下呢?那是因为他俩好糊弄!就这么着,这俩人感恩戴德地出城打仗去了。特别是郝廷玉,顶着那跟下雨似的箭,拼命往敌阵里冲。他那高大的身板在人群里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身边那是血光四溅,叛军让他杀了好多,把城头上的老李高兴得直跳脚。
忽然间,郝廷玉被一箭射中,接着就从战马上跌落下来,李光弼看不到他了。主将一受伤,郝廷玉的部队立马就乱了套,差一点儿就被叛军追着冲进了北中城。
城墙上,老李一个劲儿地蹦跶,那是被气的。气急了的他,当下就下令,要把郝廷玉的脑袋给砍了,不管这人是死是活。
其实小郝还活着呢,不过是他的马被射死罢了。但当他瞧见李光弼的亲兵提着把大砍刀凶巴巴地冲过来时,差点就给吓没气儿了,嘴里直喊着“我为党国立过功,我为委座流过血”,接着就把手下的那些残兵召集起来,呜嗷喊叫着又一次冲进了敌阵。
瞧见没,小郝虽说脑子不太灵光,可当了这么多年的心腹也不是闹着玩的,到了要紧关头那是能帮着脱险的!
他清楚李光弼不是那种只耍嘴皮子不干事的人,要是说砍人,那是真会下得了手的。
才把郝廷玉给镇住,这边仆固怀恩又惹事了。
仆固怀恩那可是勇猛无比,在大唐能称得上是头号猛将。他的儿子仆固玚,就跟西楚霸王似的。只要一有大战,必定率先冲向敌阵,而且每次都能战无不胜,士兵们都敬称他为“斗将”。这“斗将”人生里最出名的事儿,就是那股倔劲儿上来后,死死咬住史朝义不松口,拼命追了两千里,到最后把史朝义的脑袋砍下来这才罢休。
所以一般来讲,像河阳之战这种“小阵仗”,不管是谁出岔子,那也不该是仆固家的父子俩。
这回战况一变得胶着,仆固怀恩父子竟然得意洋洋地败退了,这使得李光弼的中军遭到了叛军的包围,瞬间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其实这种心态不难明白。你想想,你在公司拼命打拼,好不容易把自己的上司给熬升职了,你作为老资格和业务能手,大家都觉得你该是接班的那个人。哪晓得上面突然派来个外来的人把你给顶了,这新上司还特别差劲,不光降工资,还扣奖金,并且天天让大家搞 996。要是这人要栽跟头了,你是使劲帮他呢,还是在旁边看着不管?
并且这会儿仆固怀恩已经被任命为行营节度,爵位晋升为大宁郡王,在朔方军里那可是实打实的二号人物。就算李光弼的刀再锋利,那也碰不了老仆固,要不然信不信将士们会闹起来、朝廷会追究责任呢?
所以瞅着李光弼要不行了,仆固怀恩父子那可是有足够的底气等着看结果,就跟要摆上点小酒和花生米似的在那瞧着(不过唐朝没这东西),只不过他们也就是想想罢了。
这父子俩正在慢悠悠地磨洋工呢,冷不丁瞧见远远的有一队大帅的亲兵凶巴巴地奔过来,手里还拿着亮闪闪的大砍刀……
这家伙犯疯了,难不成还想把我也给砍了?
仆固怀恩起初有点发蒙,不过很快就回过神来了。
当下大唐的形势近乎垮掉,这两年来大反攻所取得的成果差不多都白费了,这事儿得怪李亨。但问题是这人压根就不是那种英明大气的人,要是河阳打了败仗,潼关以西恐怕就得全部丢掉,到那时这位皇帝肯定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前线主帅李光弼身上。
要是这场仗打输了,对老李来说,死在战场上那就是最好的结局了。那他哪里还会管什么朔方军会不会哗变,朝廷追不追责呢?
——反正史思明弄不了我,皇帝也得把我整死。那在我被整死之前,为啥不把你们这些不听话的混账东西都给整死呢?
想明白了这个事儿,仆固怀恩立马惊出一身冷汗。随后他麻溜地骑上马,带着儿子朝着叛军猛冲过去,那劲头着实可以说是如烈火般凶猛,像雷霆般迅疾。
反正不能叫那帮拿着大长刀的亲兵给赶上了。
河阳之战打到末了,就这么弄成了一场乱战——前边大唐的官兵们跟发了狂似的,和好几倍自己人的叛军拼命干仗,在他们后头是一队队拿着亮闪闪大砍刀的大帅亲兵。这些人连敌人都不看一眼,那热切又炽热的目光老是在自己人脖子后头扫来扫去,那眼神就好比饿鬼碰上了大餐、色狼把大美女给堵住了那样。
在城头上,李光弼不停地使劲挥舞着大旗。他的旗子指向啥地方,拿着砍刀的亲兵就一股脑地往那儿冲,那个方向的唐军就跟被狼追的兔子似的,撒开腿拼命往前跑,把叛军冲得稀里哗啦,乱了套,没法再打仗了。
就这么着,史思明都没整清楚咋回事呢,稀里糊涂地就败逃了,并且被唐军砍了脑袋的有一万多人,活捉的有八千。剩下的那些伤亡的、逃散的多得没法数,反正他的主要部队差不多都扔在河阳了。
此后,大唐和叛军的攻守情况发生了转变,史思明没能力再大规模地发起进攻了,只能着急忙慌地拼命防守,过了一年多,他就被自己儿子史朝义给杀了。
河阳之战的规模、取得的成果以及重要性,在安史之乱里算不上显眼。就算是对李光弼的征战经历来讲,也远远比不上太原之战和邺城之战所产生的影响。
不过这一仗,恰恰是李光弼作战风格极具代表性的展现。
咱都清楚,郭子仪跟李光弼被称作是大唐中兴的两大支柱。可实际上,在这场平定安史之乱、持续了将近8年的大战里,有个人的功劳和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能够跟郭子仪、李光弼相媲美,这人便是仆固怀恩。
要不是后来唐代宗李豫把仆固怀恩给逼得造反了,那在史书中威名赫赫的就不是只有“双壁”了,而是得加上仆固怀恩变成“三英”啦。
而这三位为大唐王朝延续了 150 年国运的天才将领,他们的作战方式可是大不一样。
郭子仪善于管理将领。简单来讲,老郭不光是厉害的军事家,也是优秀的政治家,那真是文武双全,又有智慧又有勇气。他最强的地方不只是在战场上厉害得不行,还特别会搞人际关系。正因如此,皇帝对他很放心,同事们也很安心,手下的将领们也很尽心——能够让大家齐心,他才能够“再次振兴王室,功劳在那一代人中很高”,并且最后能有个好结局。
仆固怀恩善于“领兵”。这铁勒人从参军开始就在朔方军里闯荡,一点一点地往上升,不管节度使换谁来当,他都是稳稳的二号人物,是“本土派”的核心力量,很得士兵们的心。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如果得不到仆固怀恩的支持,那这节度使的位子也坐不稳当。
就说李光弼在河阳之战时把仆固怀恩给坑了,后来仆固怀恩就跟鱼朝恩联手,在洛阳之战里给李光弼也弄了个大坑。最后李亨只得出来调解,让李光弼单独掌管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不过把他朔方节度使的职位给撤了,换成仆固怀恩来当。
在朔方军中,后者的地位那是相当超然。毫不夸张地讲,只要仆固怀恩发句话,这支大唐军队里的头号主力部队就会跟着他行动,就算是去造反也不在话下。
所以仆固怀恩在朔方军那可是说话很有分量的,最后还亲自把安史之乱的残留问题给解决了。然而,一旦离开了朔方军,他就跟找不到方向似的,只能被别人耍得晕头转向。
最后呢,一个啥本事没有的宦官叫骆奉先,硬是把这位有中兴之功的元勋给逼得造反了,结果这人不仅丢了性命,还落了个满身骂名。
那李光弼啊,在“统领将领”这方面,郭子仪能把他远远甩在后面,得有十里地呢;在“带兵打仗”上,仆固怀恩又能把他再甩出十里。就这样,他咋还能做到被推崇为“战功在中兴时期排第一”呢(《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善于防守,很有谋略,比起喜欢兵将硬拼的郭子仪和仆固怀恩,李光弼不一样。在他指挥的战役里,常常能看到靠奇招取胜、人少还能赢的情况。就冲这一点,甚至有人觉得古代的孙武、吴起、韩信、白起这四位大将,都比不上李光弼呢。
这种像是让关公和秦琼对战一样的比较,很难去判定是对还是错,这儿就先不说了。但李光弼管理军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前面写到河阳之战的时候,为了让内容更有意思,加了不少听起来挺离谱的情节,不过总体上还是跟史实相符的。就像李光弼,不光和史思明互相使绊子,连自己的部下和友军也没少被他算计;还有在这场战斗中,李光弼的刀好多时候都像是对着自己人的脖子去的。
要不是这样的话,这场仗说不准还真没法获胜呢。
更为关键的是,这并非李光弼偶尔为之。在这位中唐名将的军旅生涯中的多数时候,他都是如此行事的。
那自然,他也是有难处的。
那郭子仪可是出身于士族大户人家,他的学生和以前的部下到处都是,不管到啥地方都有人卖他面子。而且老郭这人脾气好,懂得啥时候该进啥时候该退,简直就是天生的能成事的人。因此,他善于统领将领,这没啥稀奇的,也没多高的难度。
那仆固怀恩年轻的时候在草原上就是放羊牧马、猎取人头的。他出身卑微,又是外族,性子还挺随便,在官场里那就是个怪咖,就算想当将领,也没那个资本。于是呢,他就在朔方军里待着,和基层的军官以及士兵们关系处得特别好,一块儿吃苦享乐,想不善于带兵都不行。
李光弼这人呢,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他爸李楷洛当了半辈子契丹酋长后转行,成为了朔方节度副使,还被封为蓟国公,所以他算是个当官人家的孩子。但是要说在官场上的关系和人脉,李光弼跟郭子仪比那可差得不少呢,他算是突然发迹的那种,也就比仆固怀恩这个实打实的铁勒酋长稍微好一些。
所以他打算“将将”,却没有郭子仪那样的条件;想要“将兵”,又做不到像仆固怀恩那样能够俯身和普通士兵亲密相处,多少显得有些不上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