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把唐中宗李显害死后,找了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当摆设,然后宣布自己掌权,想成为第二个女皇帝。
从那以后,韦皇后一个劲儿地把自家亲戚安排到朝廷的重要位置上,手握大权,还让相王李旦没了实权,李唐皇族的势力被狠狠削弱。
李唐皇室历经艰辛,终于从武则天那夺回了皇帝的权力,所以他们肯定不想再有个像武则天这样的人冒出来。
就这样,临淄王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携手合作,发起了唐隆政变,除掉了韦后一伙人,还扶持李旦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唐睿宗。
李隆基因为除掉了叛乱分子,还帮老爸李旦当上了皇帝,立下了大功,就连他大哥李成器都心甘情愿地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他。
不过,太平公主打从武则天那时候开始,就多次给李唐家族立了大功劳,现在她已经是手握大权,无人能比了。再加上唐睿宗李旦特别信任他这个妹妹,所以太平公主的权力也就达到了顶峰。
都说一个山头不能有两只老虎,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为了争夺大唐帝国的最高权力,又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太平公主抵达权力的最强巅峰】
太平公主原先是个温顺懂事的小姑娘,特别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疼爱,就连她结婚这事儿,也都是先问过她自己的意思。
所以,太平公主嫁给驸马薛绍之后,他们夫妻俩感情特别好。
可是,没过多久,唐高宗李治就去世了,武则天开始急着想要当皇帝。而驸马薛绍呢,因为他家里的兄弟参加了反对武则天的武装起义,所以受到了很重的惩罚。
薛绍本来和这事儿没关系,但武则天就是不听女儿的求情,硬是把薛绍给杀了,然后又把太平公主嫁给了武家的人。
从那以后,太平公主就像变了个人,以前那个温顺的乖乖女没了,变成了一个心眼多、手段高明的女人,并且还是个聪明能干、在政治上能和武则天相提并论的高手。
太平公主到底有多能耐呢?
据说,太平公主心思深沉,足智多谋,是个玩转权术的高手,就连武则天也夸她,说女儿中最像自己的就是太平公主。
后来韦皇后掌权,成了唐帝国最有权势的人,谁都不放在眼里,但就怕太平公主,因为她足智多谋,判断力强,让韦皇后十分顾忌。
这样的人,跟一代霸主李隆基较量,肯定是场高手之间的精彩对决!
李旦当上皇帝后,太平公主的势力就一步步涨到了最高点,没人能比得上她。
太平公主也参与了唐隆政变,支持李旦当上皇帝,她的功劳一点也不比李隆基小,并且她还是李旦的亲生妹妹呢。
所以,李旦特别信任他这个妹妹,什么事都依着她,就连她的三个儿子都被封为了不同姓氏的王。
再说李旦这个人吧,挺随和的,对名利看得很淡,皇位都推了好几次。他当上皇帝后,对朝廷的事儿也不太上心,所以好多决策都靠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帮他拿主意。
但在李旦眼里,太平公主是个老练聪明、反应快的人,并且在朝廷里多年来威望很高,所以他更看重太平公主,而不是李隆基。
据说,每当宰相们去找唐睿宗李旦汇报事情时,他总是一开口就问:“这件事有没有跟太平公主商量过啊?”然后接着又问:“三郎他知道了吗?”
可以看出,那时候朝廷里的大事小情,几乎都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个人在拿主意。
通常来说,做决定应该只有一个人,但现在却变成了两个人,一座山里有了两只老虎,他们肯定会打得不可开交。
其实,跟李隆基不一样,李旦特别看重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想干啥,李旦几乎都会答应。
从宰相到下面的所有官员,都是由太平公主说了算的,就连李隆基也办不到这事儿。
所以,好多朝廷大臣都转了阵营,站到太平公主那边,太平公主的家里突然变得人来人往,她的势力也一下子遍布了整个朝廷。
另外,本来该被彻底清除的韦后一帮人,心里不服气,不想就这么垮掉,所以就转而投靠了太平公主,被太平公主给接纳了。这样一来,太平公主的力量就大大增强了,势力也更壮大了。
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公主已经手握大权,而且她特别相信自己玩权术的手段,因此对于李隆基这个年轻没经验的侄子,她虽然心里有所提防,但并没有太当回事。
李隆基看到太平公主一直在增强自己的势力,拉拢帮手,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她势力壮大却什么也不做。
接着,李隆基首先动手了,这一轮较量,两边主要就太平公主包庇韦后那帮人展开了争斗。
【李隆基出招,太平公主始料未及】
情况是这样的,以前韦皇后那帮人里的几个大头目,萧至忠、崔湜、韦嗣立、赵彦昭,他们本来是要被赶出朝廷的。
没想到,太平公主一番操作后,李旦非但没惩罚那四个人,反而让他们进了朝廷的三省六部任职,其中两个还当上了宰相。
看到姑姑势力迅速壮大,李隆基心想自己也不能落后,得赶紧行动起来。
因此,当上太子后,李隆基就动用自己太子的地位和朝廷里的势力,把两个得力的助手调到京城,还安排他们进了宰相的队伍里。
这两个人,一个名叫姚崇,另一个叫宋璟,他们后来都成为帮助李隆基成就开元盛世的功臣。
姚和宋两位当了宰相后,马上动手对朝政进行了大力整顿,让各种规章制度都重新规矩起来。没多久,朝廷里就变得纪律严明,政治环境也变得清明了。
现在大家都觉得,朝廷的情况跟以前的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挺像的。
因为姚崇和宋璟当了宰相,能很大程度上左右朝政,还能影响皇帝的决断,加上他们都是李隆基信得过的人,所以这时候李隆基也建起了自己的权力网络。
李治廷
另外,李隆基见不得太平公主势力越来越大却啥也不做,所以就先动手了。
太平公主劝说皇帝李旦重新启用韦后一党里的萧至忠等四人后,李隆基很快就想办法影响了老爹李旦,不让这四个人在中央朝廷里当官。
史书上没写李隆基跟李旦具体说了啥,但可以确定的是,太平公主新拉拢的那四个人,刚被提拔没几天,就全都被收拾了。
先说说崔湜,他以前跟着韦后混,后来又成了太平公主的情人,因此当上了宰相。可没想到,因为李隆基的关系,他一下子就被撤了宰相的职位,转而去做了尚书右丞。
另外三个人,全都被赶出了京城,被降职到别的地方当刺史去了。
这场事情变得真快,就那么几天功夫,从头到尾演完了。这一变,就说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人争权力的战斗正式开始了。
这一轮,李隆基大获全胜,但太平公主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这事儿一出,太平公主惊得不行,她以前总觉得,李隆基虽说有点本事,但终究是个毛头小子,还没长大成人呢。
现在看来,我这个侄子可不简单,是个大大的隐患,因此绝对不能让李隆基势力壮大起来。
这时候的争斗,两边都没想下狠手。太平公主经过这事儿,觉得要想一劳永逸,就得把李隆基从太子宝座上拽下来,换个软柿子上去当太子,这样一来,就没人能跟她抢风头了。
所以,太平公主想让李隆基失势,就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波。
李湘
【太平公主的凌厉攻势,李隆基惊惧】
大家都知道,李隆基其实是皇帝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还是妾室生的,不是正房的大儿子。按照老规矩,他其实没资格当太子。
李隆基因为带头搞了唐隆政变,帮忙让李旦当上皇帝,立了大功劳,所以才能够当上太子。
太平公主琢磨半天,觉得李隆基的出身是他的一大弱点,便打算拿他不是正宫皇后生的长子这点来说事,想办法把他从皇位上拉下来。
没过多久,太平公主就动用自己在朝廷里的一大帮亲信,到处传话,说李隆基不是正室生的老大,压根儿没资格当太子。
结果没过多久,李隆基不适合当太子这件事就传得到处都是,就连皇上李旦也时常能听到这些议论。
李旦是武则天的孩子,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心里明白,自己的妹妹和儿子之间的矛盾是越来越深了。
但他很重感情,既不忍心说太平公主的坏话,也不想让儿子受伤,就想着自己能当个和事佬,努力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找个政治上的平衡点。
这情景就像是李世民和李建成为了皇位争斗那会儿,李渊起初心里也不愿看到任何一个儿子受伤,他也想找到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其实大家不知道,权力这东西根本没法平均分配,一个山头哪能容得下两只老虎呢?一旦陷进去,那就得拼个你死我活。
李旦为了让儿子摆脱困境,直接以皇上的身份发布命令,不让任何人再提起更换太子的事儿。
我原以为这事儿就这么算了,可他没想到太平公主那么有恒心。
没多久,太平公主就开始在太子的东宫里安排了好多探子,时刻盯着李隆基的一言一行。
这些人时刻盯着李隆基,专门找他的不是,不管是他工作上的大问题,还是生活里的小毛病,都不遗漏,接着就把这些事告诉皇帝。
太平公主老想在李旦面前不停地说李隆基的坏话,想让李旦对李隆基的看法变差,这样以后废掉李隆基就容易多了。
幸亏李旦一直头脑很清醒,不听信谣言,也不散布谣言,始终坚信自己的儿子,这才让李隆基没被那些不好的传言给毁掉。
不过,太平公主可是个玩权术的高手,她的招数哪会就这么点呢?
太平公主一开始先铺垫好了舆论,后来有一天,她瞅准大臣们快下班的时候,坐着她的专车跑到光范门那儿,这可是大臣们回家的必经之路,她就这么把宰相们给拦在了大门口。
接着,太平公主当着所有宰相的面,讲了一通很有力度的话,意思就是要大家跟她一起,把太子给废掉。
大家都知道,太平公主和太子现在斗得很厉害,形势还不明朗,这时候随便支持哪一边,都可能把自己搭进去。因此,那些宰相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轻易开口说话。
没想到,就在大家都安静无声的时候,突然有个声音冒了出来,把这份沉寂给打破了。
太子对天下有大功劳,是国家的未来之主,公主怎能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众人仔细一看,说话的那人原来是支持李隆基的宰相宋璟。
这时候,太平公主听完,脸上没生气,反而是露出一丝凶狠的冷笑,然后就大步走开了。
宋璟心里明白,自己刚才那番话是把太平公主彻底得罪了,不出意外,接下来肯定会遭到太平公主的狠狠报复。
另一边,李隆基看着姑姑一次次地发起猛烈攻击,这才意识到姑姑的势力原来如此之大,心里头很是慌张。
为了不被拉下马,李隆基每天都得小心说话,做事低调,生怕被人揪住小辫子。
不过现在太平公主明显打算要把废掉太子这件事安排上了,李隆基也就得开始想办法应对了。
李隆基和他的团队商量了一番,觉得对太平公主的威胁不能坐视不管,他们打算先采取行动。心想,与其让太平公主一直在京城找李隆基的麻烦,还不如想办法把她赶出京城,这样她就够不着他们了。
接着,李隆基的手下,两位大官姚崇和宋璟,主动去找皇帝李旦,说他们能解决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不和。
这正是李旦一直梦寐以求的事儿,所以他马上就把两位宰相叫来见面了。
他们说,只要办好三件事,就能阻止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激烈争斗。
1、把那位重要人物从京城调走。
敏感人物就是指现在按照长子继承的老规矩,能当太子的就两个人,一个是李隆基的哥哥李成器,另一个就是唐高宗的正牌孙子李守礼。
现在太平公主老是在背后搞小动作,想让那两个人跟李隆基闹翻。要是真被她得逞了,太子可就大祸临头了。
因此,先把他们从京城调出去,到地方上工作,这样既不会被别人钻空子,也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处理政府事务的本领。
2、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分开,别让他们见面。
他们建议把太平公主一家搬到东都洛阳去住,这样一来,两人离得远了,就不会起冲突。时间久了,李隆基的地位会更加稳固,太平公主也会慢慢跟他没了来往,冲突自然就少了。
3、给太子李隆基增强力量。
要怎么加强关系呢?简单来说,就是把李隆基的兄弟歧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调到太子身边,让他们当太子的左右护卫首领。这样既能帮太子一把,又能让他们兄弟间感情更好。
瓃悄悄跟姚元之对皇上说:“宋王是陛下的长子,豳王是高宗皇帝的长孙,太平公主在中间挑拨离间,想让太子心里不安稳。咱们不如把宋王和豳王都派出去当刺史,把岐王和薛王从羽林军里撤出来,让他们去辅佐太子。至于太平公主,就和武攸暨一起安排到东都去吧。”皇上说:“朕现在没别的兄弟了,就剩太平这一个妹妹,怎么能把她放到东都那么远的地方呢!其他的王,你们看着办吧。”
老实说,要是真能把这三条建议都做到位,确实能给太平公主那帮人一个打击,但这只是咱们的美好愿望罢了。
太平公主不会乖乖等着被打败,李隆基这么逼她,她肯定会反击。再说,李旦也很宠他这个妹妹,所以执行起来也是半推半就的。
赵文瑄
不出所料,李旦一听这话,立刻就连连点头表示赞成。
不过,皇上心里想着,自己的亲兄弟都不在了,就剩这么一个妹妹了,实在舍不得让她离开京城。
因此,李旦说,其他的两个要求都可以答应,就是不能让太平公主去洛阳住这件事不行。
这有点让人为难了,要是太平公主去洛阳这事儿办不成,那另外两个办法能起的作用其实也不大。
但是,事情很快有了好转,这个好转是一个宫廷里的术士带来的。
有一天,一个皇宫里的算命先生跑来告诉皇上,说最近天上的星象不太对劲,照他看来,五天之内可能会有士兵造反,这是老天爷给的提醒。
李旦一听,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马上就想到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争斗。这两人都手握大权,一不小心,还真可能会闹出兵变之类的大事来。
皇上对身边的大臣说:“有术士说五天内会有紧急情况,会有兵马闯进宫来,你们得帮我防备着。”张说回答:“这肯定是有人在挑拨离间太子。希望陛下能让太子代为管理国家事务,那样谣言就会不攻自破了。”
他心里没底,便召集宰相们一起商量。这时候,支持李隆基的张说和姚崇都直截了当地说,这种吓人的说法,肯定是有人背后在搞鬼,想挑拨太子和皇帝的关系。
李旦其实不笨,等他不那么激动后,心里就明白了,散布这种瞎话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让皇上以为太子打算起兵造反抢皇位。毕竟,大唐皇朝这种靠政变抢皇位的事儿,已经发生过好多次了。
因此,这种骗人的预言最容易让皇帝心里起波澜。
散布这种瞎话的人,肯定不是李隆基,只能是太平公主干的。
他压根儿没想到儿子和妹妹之间的冲突会闹得这么大,自己历经世事,很明白问题出在哪儿。
要是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安排在一起共事,那肯定得闹矛盾,他真心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妹妹这样相互伤害。
考虑了好几次之后,李旦最后决定把这两个人分开。
所以,李旦决定把太平公主送到更远的山西蒲州去,紧接着,他又把六品及以下官员的任免权和徒刑以下的审判权都交给了李隆基。
这意思很清楚了,李旦就是想给妹妹换个养老的地儿,同时给自己儿子加点权力,好让他站稳脚跟。
但是,太平公主的权谋手段能和武则天相提并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一听说自己要被赶到蒲州,太平公主立马慌了神,但很快她就镇定下来,打算给李隆基来个下马威,让他清醒清醒。
接着,太平公主使出的招数真是挺厉害。
一开始,她就让身边信任的人去跟皇帝说坏话,想给姚崇和宋璟找点麻烦。
太平公主的亲信大臣所提的建议,说的是姚崇和宋璟当上宰相后,使劲儿撤掉那些“斜封官”的事儿。
斜封官就是说,在以前的皇帝李显治理国家时,韦后和安乐公主这些人把朝政搞得一团糟,她们靠卖官职赚钱,只要你肯出钱,她们就给官做。这样一来,好几千人都花钱买了官职。
所以在姚崇和宋璟当宰相的时候,他们下了大力气进行整治,把这些人很多都撤了职,或者直接赶出了皇宫。
这时候,太平公主的亲信对皇帝说,要是真这么做了,那就等于是故意把先帝的错摆到台面上,还会让现在的皇帝惹人怨。
说白了,你刚当上皇帝,就这么着急要给前任皇帝抹黑吗?
再说这些斜封官人数众多,要是全把他们撤了,很可能会闹出大乱子,导致朝廷动荡不安。
说白了,皇帝这样做一点好处都没有,反倒会惹来一堆麻烦,但那些推行这些政策的宰相,却能因此落得个整顿官员、清廉正直的好名声。
这话意思是说,姚崇和宋璟大批裁掉那些斜封官,其实并不是真的为了大唐的国家利益,而是想给自己捞点政治好处。
不出所料,李旦一听这话,立马火了,心里憋屈得很。姚崇和宋璟这俩人,这不是明摆着把皇上当工具,好给自己捞政治好处嘛!
当李旦感到非常生气的时候,太平公主出现了。
跟那些老爱跑到皇上面前抹眼泪的妃子不同,太平公主没选择哭鼻子,她是借着跟哥哥告别的由头来的。
见到李旦,兄妹俩简单聊了几句后,太平公主就转而聊起了“斜封官”的事,接着她引用了好多例子来说明罢免“斜封官”会带来不少麻烦。
太平公主真会说话,把李旦说得连连点头,心里头是一百个赞同。
太平公主这招厉害在哪儿呢?
首先,他派了自己信得过的大臣,按照他的想法先去提建议,先铺垫一下。而且啊,提建议的时候也不直接点名说李隆基和姚崇他们的不是,而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讲讲这些事对皇帝有啥坏处。
然后,太平公主找了个要告别的借口去见皇帝,这个听起来挺温情、没啥攻击性的理由,先让李旦放松了警惕,以为她只是来聊聊家常,而不是来哭鼻子诉苦的。
接着,太平公主说了一番话,她也是从皇帝哥哥的角度出发来讲的,满满的都是妹妹对哥哥的体贴和关怀。
这样一来,李旦就觉得,他这个妹妹被赶到外地去,居然没有半句牢骚,走的时候还想着帮哥哥解难题,因此他非常高兴,对太平公主说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
太平公主刚一离开,李旦就马上下令不再罢免那些斜封官,打算根据他们的才能来任用他们。
贾静雯
为啥太平公主非得揪着斜封官不放呢?说白了,这些斜封官大都是以前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手下,现在全归了太平公主。要是他们倒了,太平公主的势力肯定也要受影响。
因此,只要留住那些斜封官,就能稳住自己的权力网络。有他们在身边,哪怕不在长安,她也能随时了解朝廷的情况。而且,这样还能找机会削弱李隆基身边的重要助手。
但是,太平公主还剩下最后一件事没做,那就是去见见李隆基。
姑姑要走了,哪能不见见侄子呢?但她不是去告别,而是大张旗鼓地跑到李隆基家,狠狠地把他训斥了一番。
李隆基看到姑姑那凶得像要吃人的样子,被骂得不敢吭声,只能让她把心里的气都出完了。
太平公主离开后,李隆基从秘密渠道了解到,太平公主和她那一帮人在李旦跟前讲了不少姚崇和宋璟的坏话。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李隆基觉得情况很糟,要是他再不站出来,宋璟和姚崇在太平公主和她那帮人的打压下,恐怕性命难保,甚至可能会连累到自己。
想了一会儿,李隆基决定鼓起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去见皇帝李旦认错,说自己做错了事。他还说,姚崇和宋璟让皇帝把大哥李成器和高宗的亲孙子李守礼调到京城外面,还想把太平公主赶去洛阳,这样做是在挑拨他们兄弟之间以及他和姑姑的关系。
因此,李隆基提议要对姚崇和宋璟施以重罚,甚至是死刑。
太平公主听到姚元之和宋瓃的计谋后,非常生气,责怪起了太子。太子心里害怕,便向皇上禀报说姚元之和宋瓃挑拨离间姑姑和哥哥的关系,请求对他们严惩不贷。——《资治通鉴》
大家都知道,姚崇和宋璟站在李隆基那边,他说话这么狠,很明显是心里有数,觉得老爹不会真的动手杀人,才敢这么讲。
没错,李旦最终没对姚崇和宋璟下杀手,只是把他们贬到地方上去当刺史了。
于是,李隆基为了保住自己,忍痛割舍了一位重要助手,身边也因此少了两个出谋划策的人。
这一轮,李隆基可以说是被打得大败,吃了个大亏。
任嘉伦
让人没想到的是,才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旦就突然把宰相们都叫来,说他们不想当这个皇帝了,干脆直接把皇位传给太子算了。
这话一说出来,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吭声。他们都是官场上的老手了,心里都在琢磨,皇上这话到底是啥意思?是不是想试探下太子,或者看看我们这些大臣的心思呢?
这时候,李隆基的亲信大臣李景伯站了出来,直接替太子拒绝了这个提议,但李旦还是执意要把皇位让出来。
这下李隆基可急了,老爹这是啥意思?莫非是想试试我?我要真对皇位上了心,那还不得马上被踢下台啊。
还有啊,太平公主虽然不在京城了,但她的影响力遍布朝廷和民间,所以咱们得更加小心才行。
虽然之后看来,李旦主动退位确实是很真诚的,但在这种权力交接的微妙时刻,李隆基当时觉得皇帝只是在试探自己而已。
因此,他先主动上书表示不要那个位置,接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要求更严了,生怕别人误会他有想当皇帝的念头。
他知道李旦很看重家人,所以李隆基直接上书,要求把被贬到外地的大哥李成器和李守礼,还有姑姑太平公主都接回京城,这样做是为了展现太子没有忘记兄弟姐妹的情谊。
就这样,太平公主在离开京城一个月后,又重新回到了这里。
可他们俩的矛盾已经闹得不可开交,接下来就只能拼个你死我活了。
【最后的对决,太平公主政变失败】
太平公主归来后,李旦还是很看重她。那时候,李旦对当前的宰相们不太满意,所以就把整个宰相班子都给撤换了。
太平公主瞅准机会,提议把她的亲信安排到宰相团队里。
因为太平公主的大力插手,朝廷里的宰相总共有7个人,其中竟然有5个都是太平公主的亲信。
太平公主仗着皇上的势力,胡作非为,跟皇上有了矛盾。七位宰相里,有五位都是她的人。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半都依附于她。——《资治通鉴》
到现在,太平公主已经站上了权力的最高处!
随后,太平公主再次发起攻击,没想到这回却搞砸了。
712年的时候,太平公主让一个会看天文历法的亲信大臣去跟皇帝说:
我瞅瞅天上的星星,发现最近彗星冒头了,这就是说要有新变化,老的要走,新的要来。最关键的是,代表皇上的那颗星星位置动了,这就是说太子要接过陛下的担子,当上新皇上了。
这话背后的意思就是,拿天上的异象当借口,冤枉太子李隆基想抢老爹李旦的皇位,想让李旦出手废掉太子。
一般来说,皇帝都不会允许别人觊觎自己的皇位,就算是亲儿子也不行。像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这样的明君,也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哎,没想到李旦那边竟然出事儿了!
太平公主压根儿没想到,她那当了皇帝的四哥李旦,听完这番话后,立马就说,自己对权力和地位早就不在意了,也不想再管朝廷的事情了。既然这是老天爷的意思,那就顺着它,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算了。
太平公主找了个术士对皇上说:“彗星出现意味着要除旧迎新,而且皇上您的星座和心宿前星都有变化,这说明皇太子该当皇帝了。”皇上说:“把皇位传给太子,避开灾祸,我心意已决!”
太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气得差点当场晕过去。
她明显不太懂自己的四哥,别的皇帝可能无法忍受别人觊觎自己的宝座,但李旦对当皇帝根本不在意,甚至还多次主动让位,和那些特别想掌权的人大不一样。
就这样,在八月份的时候,李旦把皇位正式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还换了年号叫先天,李隆基就成了唐玄宗。
但是,太平公主真是个聪明人,发现问题后,她马上就想办法解决了。
经过一番好言相劝,李旦虽然当上了太上皇,不过他仍然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还有对重大刑事案子做决定的权力。
因此,尽管李隆基当上了皇帝,但他并非手握全部权力的君王。
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李隆基心里一直紧绷着弦,太平公主步步紧逼,让他感觉压力山大,都快喘不过气了。
在心爱的得力助手提议后,他打算策划一次政变,就像之前除掉韦后一伙那样,把太平公主也扳倒。
没想到,他们的计划被走漏了风声,虽说没直接让太平公主知道,但这事儿还是被一个不是李隆基亲信的人给知道了。
真不知那个人会把这事儿告诉给谁,万一太平公主知道了确切情况,那自己可就惨了。
于是,为了保住自己,李隆基趁着太平公主还没得到确切消息,又玩了一出狠心的自我牺牲的把戏。
他自个儿上书,把身边亲近的刘幽求等人给告发了,说他们想暗中搞鬼,策划政变来对付太平公主,希望朝廷能对他们处以重刑。
这就像是他把所有事儿都甩锅给了自己的心腹,自己还装糊涂说不知道,结果等发现问题了,他又站出来扮演正义使者,严惩了心腹。
结果,李隆基自己没事,但他身边的几个得力助手却都被发配边疆了。
到现在,李隆基身边的人又被清理掉一批,他眼看就要变成光杆司令了。
可是,太平公主一听说李隆基打算通过政变除掉她,气得不行,从那以后,他们俩都把杀掉对方当成了头等大事。
没过多久,太平公主就动手了!
太平公主想彻底除掉李隆基,便叫来了好多出谋划策的人,一起商量了个详细的办法。
简单来说,就是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让在宫里专门给李隆基送药的宫女元氏,在他的药里放毒,把他毒死。
要是这个计划行不通,咱们就马上启动第二个办法,也就是搞政变。
太平公主收买了禁军头头常元楷和李慈,计划分头行动。一路直冲李隆基办公的武德殿,把他给干掉;另一路则火速抢占各个重要权力位置。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投毒这个计划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李隆基是提前知道了太平公主想要政变,所以才抢先动手的。而且,他是在太平公主失败之后,才把元氏抓起来审问的。
然而,太平公主虽说足智多谋,能力很强,政变方案也完美无缺,可偏偏运气不佳。
由于这个超级秘密的计划不小心走漏了风声,让一个名叫魏知古的宰相给知道了。
所以,魏知古早早就把这事儿跟李隆基说了。
魏知古说公主打算在这个月的四号造反,让元楷和慈带着羽林军冲进武德殿,而怀贞、至忠、羲他们会在南牙起兵响应。
就这样,姑侄俩的最后一场较量不知不觉地到来了!
李隆基知道太平公主想造反后,跟谋士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抢先动手,一下子把太平公主那帮人给除掉。
他先让亲信将领王毛仲带着300个贴心的亲兵,悄悄藏在虔化门附近。接着,他又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一道命令,说皇帝要见常元楷他们。
被叫去的那几个人,都是太平公主打算政变时要用的禁军头头。因为诏书是真的,他们没多想就去了,没想到在虔化门被直接杀掉,这样一来,禁军的指挥大权就完全落到了李隆基手里。
接着,李隆基亲自带着禁军冲进大殿,像闪电一样快速抓捕并杀掉了萧至忠等许多太平公主的同伙。
太平公主听到消息后,知道自己已经没办法改变什么了,就赶紧先跑了,藏到终南山的一个寺庙里。不过,她在庙里待了三天后,还是决定回家,结果一到家就被赐死了。
到现在为止,从武则天退位算起,短短不到十年里,李唐王朝就遭遇了四次政变,这种老是出乱子的日子总算是到头了。
政变平息之后,太上皇李旦实在没办法,只能把全部大权都交给李隆基,这样一来,李隆基就完全掌控了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
从那以后,李唐的朝政慢慢步入了正轨,多亏了李隆基和好多宰相一起努力,最后才有了开元盛世这样的好时候。
其实在这场较量里,李隆基虽然也挺有本事,但他确实也靠了点运气,更重要的是有他老爹李旦罩着他。要不然,要是碰上个特别想掌权的皇帝,李隆基很可能就被踢出局了,想赢可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