堺港被大明舰队一日攻下!
这个消息在倭国、在朝鲜,都引发了巨大的震荡。
“什么?大明要攻击倭国,轻取了对马岛?”
“什么?大明舰队轻取了倭国堺港?”
当朝鲜国王李芳远还没有从大明舰队要攻击倭国的第一个消息中反应过来,第二消息快马加鞭的送了过来,大明舰队轻取了倭国堺港!
李芳远人都傻了,然后在早朝时一阵沉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事情。
朝鲜一直以来是中华的藩属国,特别是自唐之后,一直都是以天朝上国的态度对待,中华也是一直给予他们保护。
唐朝白江口之战,就是唐朝派兵帮助他们打击倭国。
当时还没有朝鲜,但没关系,是他们前朝的前朝,也是他们自己人。
所以,朝鲜对待中华是心安理得的认为自己是小弟。
但是,对待中华其它的藩属国,朝鲜的心理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对待倭国这个讨厌的邻国,一直以来也是想暴打对方的。
只是可恨,力不能及,反而一直以来被倭国欺负,从唐朝开始就被欺负,一直到现在,倭寇肆虐。
对马岛那个地方倭寇盘踞,打造成了劫掠朝鲜的桥头堡。
别说什么倭寇不是倭国人,倭国也深恶痛绝,对朝鲜来说倭寇就是倭国人,只不过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罢了,真以为我朝鲜没读过历史啊?
倭国是强大的,和朝鲜一样是天朝上国的小弟,是朝鲜力不能及的讨厌的邻居。
现在,倭国被天朝上国大明暴打,接连两天,倭国就丢掉了对马岛、堺港两个地方,大明舰队像畅通无阻一样的走了过去。
对马岛这个地方,前些时候李芳远老爹李成桂在位时,就已经派遣了军队去围剿,结果屁用没有。
天朝上国果然是天朝上国,战斗力就是强悍!
然而,倭寇被暴打,李芳远高兴归高兴,但他并没有高兴多久,反而忧心忡忡了起来,因为大明今天能主动攻击小弟倭国,明天就有可能主动攻击同为小弟的朝鲜。
倭国被暴打,它朝鲜面对大明的攻击还有救吗?只怕三两下就会灭亡。
“大王,大明不得不防啊!”
有心腹大臣读懂了他的心思,跳了出来大声疾呼:“当年大明太祖将倭国列为不征之国,今日明朝皇帝就违反了太祖的铁律,明日就有可能,不,是一定会攻打我朝鲜啊~”
李芳远平静的问道:“你认为该如何?”
心腹大臣立即回答道:“单凭我们的实力并不能抗衡大明,微臣认为应该和倭国取得联系。如果大明此次攻打倭国失败,大明必然偃旗息鼓,不再主动对外发动战争……”
他巴拉巴拉说了一堆,主旨就一个,那就是联倭抗明!
李芳远顿时心动了,这的确是个好主意啊,而且不用朝鲜主动跳出来去对抗大明,只需要在背后悄咪咪的支持倭国就可以了。
当大明进攻倭国失利,大明就会重新想起当年明太祖的“不征之国”,改扩张策略为保守策略,于是朝鲜也就可以保全了。
这个逻辑非常正确,因为它符合人性。
李芳远回想了一下当年见到的明太宗朱棣,朱棣毫无疑问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朱棣现在刚上位就攻打倭国,在他看来不外乎是想要干一番超越他爹明太祖的功绩,以此来证明当年明太祖选择朱允炆为皇帝的决定是错误的,朱棣才应该是大明的继承人。
李芳远和朱棣有共通之处,所以他非常理解朱棣的心理和想法。
“既然如此……”
李芳远想了想,准备做出决定。
另外一个大臣突然跳了出来,声色俱厉道:“大王万万不可,此乃取祸之道!大明舰队轻取对马岛、堺港,足以说明大明舰队此时的实力远胜往昔。一旦被大明知道我朝鲜支援倭国,调转回来攻打我朝鲜,我朝鲜是万万不能抵挡的!”
李芳远恼怒道:“难道就看着大明灭了倭国不成?”
面对李芳远的怒火,这大臣并没有慌乱,镇定自若道:“大王有所不知,大明此次攻打倭国的舰船,和以往的大明舰船都不一样,上面还有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武器,这足以说明大明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倭国不知,我朝鲜也无人知晓。”
“自古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我们并不知道大明的情况,怎么可以冒然的参与到大明和倭国的战争当中去呢?”
这位大臣也不是没有建议的,他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微臣愚见,大王应立即派人前往大明金陵,探听大明皇帝的想法,探寻大明的变化。与此同时,大王还应立即召见大明使臣,告诉大明使臣我朝鲜全力支持他们攻打倭国。”
李芳远愣了一下,怒火渐渐熄灭,若有所思问道:“这是为何?”
的确,朝鲜对现在大明的情况并不了解,这个时候做出的决断都是冲动的,都是有问题的。
大臣道:“大明此次攻打倭国非常保密,大明使臣还带了三百骑兵驻扎在釜山港,明显是对我朝鲜有所防备。这个时候,如若我们朝鲜有任何异动,大明势必会有所反应的。所以,我们必须予以安抚。”
李芳远这时回过味来了,这是要暗度陈仓啊,表面上释放善意,内里加紧准备。
“善!”
李芳远点了点头。
大臣却没有停下,继续道:“当年大元两次攻打倭国,都无功而返,足以说明跨海作战难度极大,远非陆地作战可以比拟。如今大明舰队轻取对马岛、堺港,和当年大元攻打倭国前期顺利的情况并无区别。以微臣看来,我们可以再等待一段时间再看!”
话说到这,李芳远脸上露出了笑脸:“爱卿真知灼见,深得寡人之心。好,就按你说的办!”
随后,李芳远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使团,从海上出发,前往大明金陵,名义是“朝见大明皇帝”。
与此同时,李芳远派出了一支十艘船的舰队去和朱高煦汇合,名义是“协助大明讨伐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