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冯陈抬头看了皇帝一眼,见他并未生气便说道,“大皇子聪明上进,奴才瞧着大皇子比较喜好表现自己。毕竟大皇子的母妃是舒贵妃,大皇子性格张扬一点也不足为怪。”
“二皇子文武双绝出类拔萃,为人沉稳大气,虽贵为皇室嫡子,但待人谦逊宽和,立储大典之后要选派一批宫人过去东宫当值,奴才们削尖脑袋都想往东宫去呢,不少人都来老奴这托关系。”冯公公笑着说道。
“你倒是诚实!”皇帝哈哈一笑。
“陛下放心,去东宫当值的人,老奴会带殿下自己去选的。”冯公公笑着说道,“陛下可要亲自选几个人?”
皇帝看着冯陈思绪万千,呵,上一世自己就因为年纪渐长得了某种帝王通病,由于多方猜忌反而被有心之人钻了空子,导致失去了许多肱股之臣……其中也包括忠心耿耿的冯陈。
“陛下?”
皇帝回过神,看了他一眼:“安排一个人,只汇报东宫日常情况,不要干涉澜儿的私事。其他的让澜儿自己选吧!你接着说!”
“三皇子性格跳脱,是几个皇子公主中最能闹腾的孩子了,弘文馆的先生时常对三殿下束手无策,据说贤妃娘娘对此也颇为头疼呢。”
“老三确实一直顽皮……若非朕时常要考察课业,恐怕这孩子根本不愿读书!”皇帝皱眉道。
“陛下宽心,殿下们年纪尚轻,将来定然都会是栋梁之材。四皇子虽有先天不足之症,不良于行,但其资质出众聪颖好学,先生们多有夸赞,课业这些陛下心中更为清楚,老奴就不多舌了。”
皇帝脑海中浮想起老四的模样,这孩子继承了他母妃的美貌却也继承了他母妃的体弱。
上一世自己忙于政务执着权势,对后宫和孩子们不甚关心,以至于最后竟然没一个皇子能担起君王职责,这一世才痛定思痛,决心重视对孩子们的培养。
正如冯陈所说,上一世也基本如此。
老大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老三膏粱锦绣骄奢纨绔,老四体弱多病不良于行,至于澜儿……这孩子和自己上一世甚至都无父子之缘,皇后怀胎九月却一尸两命。
皇帝叹了口气,拿起朱笔准备继续批阅奏折。
“陛下……”冯陈犹豫了一会,还是开口劝道:“时候不早了,您该歇息歇息了。”
皇帝沉默片刻,点头道:“罢了,朕去休息吧。”
“臣妾求见陛下——”皇帝刚转过身,便听外面传来一声娇柔女音。
姜怿恒顿住脚步,看向门口,眼神闪烁几许,最终还是迈步走了过去,“这么晚了贵妃寻朕何事?”
“臣妾只是想念陛下了。”舒贵妃盈盈行礼,莲步轻移,走近皇帝:“陛下操劳国事辛劳,臣妾熬煮了一碗参汤,请陛下尝尝。”
舒贵妃接过宫女手中食盒,捧到皇帝面前。
皇帝脸色变得有些古怪,“朕不爱喝汤。”
“表哥……”舒贵妃咬唇,似乎有些委屈,“您很久都没去过我宫里了,是不是思檀哪里让表哥不高兴了?”
她抬眸望着皇帝,眼睛红红,带着淡淡水光,楚楚可怜,令人不忍拒绝。
“朕最近太忙,等过段时间,会抽空去看望你。”皇帝避开舒贵妃目光,转身往内室而去。
“陛下,陛下!”舒贵妃追了两步,停下来看着皇帝背影,贝齿轻咬下唇,眼底掠过一抹冷意。
她深呼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心绪,将手中食盒交给一旁宫人,转身往寝宫走去。
自从诞下大皇子以后,皇上就很少再来自己宫里了,若非太后姨母施压,自己压根就见不到皇上几次。
舒贵妃回到自己屋中,气的砸了好几个青瓷花瓶。
一旁的嬷嬷见状赶紧劝阻:“娘娘切莫动气,当心气坏了身子,此事若传出去,会让人觉得娘娘对皇上不满呢。”
“本宫知晓。”舒贵妃坐到椅子上,拿起帕子擦拭了一下眼角泪滴,“本宫又怎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
“奴婢瞧着皇上最近也并未召幸其他妃嫔,或许是最近皇上政务繁忙吧。”
“但愿吧。”舒贵妃幽幽叹了一口气,“可是他却能时常去皇后那里,本宫真的是不甘啊!”
秦思檀红着眼睛,面色狰狞。
“娘娘……”嬷嬷安慰道:“陛下既然答应了您,就一定会做到的,您别急……”
“本宫倒不是担忧这个,”舒贵妃苦笑了一声,“本宫只怕自己再这般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失宠……你说,会不会是我们当初做的事被皇上知晓了……”
“娘娘!”嬷嬷立即跪了下来,“万万不可再说!”
舒贵妃闭上嘴巴,没有再说下去。
她之所以身份尊贵能位居四妃之首,甚至一度能和皇后分庭抗礼,就是因为她是太后的外甥女皇帝的表妹。
可他身边之人却不是她!他们的孩子就算是长子,却也只能是庶子,这让她如何甘心!
没想到方如玥如此命大,不但自己没事,还生下了皇子!如今她的儿子更是被立为了储君!
皇上这些年来,对姜云澜母子真是极尽荣宠,明明当初表哥是很看重自己的,可自从皇后诞下皇子后,皇上就对自己十分冷淡,真不知道她方如玥,到底给皇上灌了什么迷魂汤!
如今皇后和其子虽然无恙,但若是皇上知晓了她曾经想要谋害皇嗣的事情……恐怕不仅仅是失宠这么简单了!
可这么些年一直风平浪静,想必其实皇上也并没有察觉出什么,但皇帝却莫名常年冷着自己。
如今越是这种平静,反而越让人觉得不安。
“娘娘,夜深了,早点歇下吧。”嬷嬷低头道。
“本宫知道了,你下去吧。”舒贵妃摆了摆手,疲倦地挥退了身旁之人。
一盏烛台孤零零摆在桌面上,闪烁的灯火仿若她此刻不平的心绪。
——
宣正十七年九月,立储大典结束后三日,前线捷报传回。
镇北大将军大败北狄,收复失地晏城,结束了长达两年多的战争,不日将回朝献捷。
此消息一出,满朝哗然,举国振奋,无论文武百官还是普通老百姓,纷纷奔走相告,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热闹至极。
“好啊!打胜仗了!”
“真是太好了!”
“终于赢了!”
“北方蛮子被赶走了!”
“皇帝陛下万岁!镇北侯威武!镇北军威武!”
整个京城都沸腾起来,街道两旁的商铺门口挂满了红灯笼,路上行人奔走相告,街头巷尾处随处可见张灯结彩的画面,就像过节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