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这不是我们的姜大作家嘛!”
米晚晴端着餐盘,在姜什对面坐了下来。
消息传的比姜什预想中的更快,从她身边走过的学生们,总是会投来些打量的视线。
姜什斜着眼睛剜了一眼米晚晴:“好啊晚晚,连你也调侃我,是不是没在一个班,让你忘记我的厉害了!”
说着姜姑娘伸出手,对着米晚晴比划了两下。
“可不是我说的,现在年级里都传疯了,好多人都想来找你要签名。”
米晚晴看着姜什还没摸清楚状况的样子,提醒了她一下。
“不至于吧……”姜什是真没觉得这有什么可吹捧的。
自己现在也不过才刚迈过门槛,一年多的时间出版两本作品,可以算的上是急功近利的速度了。
不过姜什忽略了一个问题,相比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前辈作家,她是个平时就可以亲眼见到的同学。
一个诞生在自己身边的“传奇人物”,自然是比那些只听说过名字的人更加让人在意。
这还是姜什早就用作文大赛之类的奖项,给所有人打了好几次预防针之后的效果。
“姜姜,你现在算是真正坐上四中第一人这个位置了,有什么感想?”黄琦琦笑着问。
“我只想静静。”姜什叹了口气。
“为什么不是想冉冉?”米晚晴见缝插针的问。
“米晚晴,我看你是真皮痒了吧!”姜姑娘撸起袖子。
最后还是白大小姐站出来,阻止了两人想把餐桌当战场的行为……
而学校之外,姜什的新书销量也在以一种恐怖的速度增加着。
让人耳目一新的谍战故事加上耳熟能详的三国角色,很快就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海量的讨论。
那些都没能在史书中留下名字的“配角”,背后说不定也藏着波澜壮阔的故事。
距离《风起陇右》发布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石清兰没去看首周销量。
因为她在昨天就接到了编辑部里传来的消息:加印!
《羔羊》首印十万本,而《风起陇右》则是准备了两倍的数量,足足二十万本。
加印则意味着这二十万本的首印量完全不够市场消耗。
而且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冲击百万册的销量也不是没有可能。
百万册的销量,这是一个让石清兰都有些微微呼吸停滞的数量。
现在不是想那么多的时候,石清兰拍了拍脸。
这么一座金山现在就明晃晃的摆在自己面前,至于能不能从里面挖出更多的黄金,还需要更加努力……
206宿舍。
今天晚上的姜姑娘一反常态,抱着笔记本电脑回到了自己床上。
煤球的专用猫窝被挤占,它喵了两声表达了自己不满。
但很快就被方兰雪用猫条吸引走了,方兰雪终于是如愿以偿的把小黑猫骗进了被窝。
郁雯洗完澡,正好看见姜什在对着电脑屏幕发呆。
“怎么了姜姜,是有什么麻烦的事情吗?”
“是也不是,还记得之前在咖啡厅和我聊天的那个麦编辑吗,还得给他写一篇稿子……”
看了眼电脑屏幕上的一片空白,郁雯笑着说:“没灵感吗?看起来并不是很顺利?”
“是也不是……”姜什纠结的反而是,她手里的可选项有点多。
但这很难和郁雯解释清楚。
怎么在满足麦诗尧条件的情况下,一炮轰开国内推理小说市场的大门,需要一本极为优秀的作品。
将零散的记忆慢慢整合,姜什隐约察觉到自己正在接近目标。
……
采访当天,姜什穿着校服来到了行政楼的会议室。
不过等她走进会议,却顿时傻了眼。
只见长枪短炮一个接一个架着,仿佛是回到了燕京新书发售会的时候。
不是说只有一家《江城晚报》吗?现在这是什么情况?
何知业带着姜什给她一个个介绍,然后才开口解释。
原本确实是只有一家《江城晚报》,不过随着姜什新书在互联网上迅速爆火,90后少女作家甚至被顶上了围脖热搜。
就连之前参加全国作文大赛的经历都被挖了出来。
也就是姜姑娘这些时间没怎么上网冲浪,还被蒙在鼓里。
而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江城附近一些新闻报纸媒体,也纷纷过来询问。
本着一次解决不浪费时间的想法,何知业索性就把它们都凑到了一起。
这才搞得现场像新闻发布会一样。
采访开始之前,先是拍了些照片,接着才开始正式采访。
各家媒体显然也是准备充足,负责和姜什一对一采访的是一位女记者。
她手里有各家媒体汇总过来的问题,算是一个代表人的身份。
毕竟大家全都一拥而上的话,反而谁都讨不到好处。
“姜什同学,不用紧张,请坐吧。”
“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阳子晚报》的记者庞靖雁,姜什同学现在是在上高二?”
女记者水平很高,没有上来就直入主题,而是先尝试着和姜什拉近距离。
这招对于普通高中生也许会很有效果,但可惜对姜什没什么用处。
寒暄之后,女记者也听出了姜什嘴里的客套话。
“姜什同学,请问你创作《沉默的羔羊》和《风起陇西》这两本作品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两本书风格迥异,不太像是高中生能够涉猎到的范围?”
姜什对着镜头轻松一笑,接着才开始回答道:“我平时看的书范围就比较广,而且虽然类型不同,但这两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
“哦,姜同学能不能详细说说?”女记者来了兴趣。
“两者的核心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锋,也是情感的碰撞……”
“只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在所受到的外界影响下,做出了不同 的选择……”
少女没有露出丝毫怯场的表现,谈吐大方,即使是面对着这么多媒体,也依旧是泰然自若。
随着姜什的话音落下,也是响起了不少的掌声,这一番发言让人完全挑不出毛病。
不过很快,女记者就抛出了一个另一个尖锐的问题。
“姜什同学,也有些人认为你的两本作品都太过商业化,完全是为了迎合市场喜好进行的创作,文学性不足,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听到这个问题,何知业也是捏了把汗。
和一个十几岁的高中女生探讨文学性这些东西,不就是明摆着在挖坑。
就算是让高校里的那些大学生研究生来,都不一定能说的清楚什么是文学性。
但姜姑娘的关注重点却是在这个“有些人”上。
记者能问出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有些人”肯定也是股不小的声音。
不过这也在姜什的意料之中,一点反面的声音都没有,那才奇怪。
姜什停顿了几秒,在场的众人都在等待着她的回答。
是坦然承认自己只是追求作品的销量和财富,还是想当做跳板,挤进严肃文学的领域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