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玉脸上仍是带着笑意说道:“郭将军,此事日后再议。如今刚获大捷,当务之急是整顿兵马,以防敌军反扑。”
郭虾蟆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恢复常态,应道:“将军所言极是。”
随后,两人便各自去安排战后事宜。郭虾蟆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才能见到太子殿下,而郭宝玉则在思考着如何应对郭虾蟆的请求。
几日之后,郭虾蟆又寻到郭宝玉,再次提及此事:“郭将军,这几日我是夜不能寐,一心想着能面见太子殿下,还望将军成全。”
郭宝玉眉头微皱,沉声道:“郭将军,你应当知晓,太子殿下事务繁忙,并非轻易便能相见。”
郭虾蟆急忙说道:“将军,我郭虾蟆对太子殿下真心仰慕,绝无他意。若能得见,定当为太子殿下效犬马之劳。”
郭宝玉看着郭虾蟆急切的模样,郭宝玉想起杨康临行前话语,郭宝玉觉得时机差不多了,过犹不及。最终说道:“罢了,我且为你试一试,但成与不成,尚未可知。”
郭虾蟆大喜:“多谢将军,若能事成,郭某定当厚谢。”
又过了几天,郭宝玉告诉郭虾蟆:“太子殿下回话了,大同守军也参照其他地方一样,裁撤老弱,定编三万前往中都进行为期6个月集训,集训完成后换装新式武器”
郭虾蟆听闻,眼中顿时绽放出兴奋的光芒,大声说道:“如此甚好!有了新式武器,我们定能更好地抵御外敌!”
然而,兴奋过后,他的眉头又微微皱起,似是在思考着什么难题。片刻之后,他开口说道:“只是这裁撤老弱之事,怕是会有诸多麻烦。那些老兵虽年事已高,可他们作战经验丰富,若就此离开,实乃一大损失。”
郭虾蟆接着说:“很多老兵,他们没有谋生手段,一旦到了地方,对于地方也是一件难事。”
郭宝玉点了点头,说道:“郭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但太子殿下早有准备。按照自愿原则,愿意回乡的给田地和退伍安家费,不愿意退伍回乡的老兵将编入生产建设兵团,专心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前线士兵年轻化。”
郭虾蟆听后,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说道:“如此安排,倒是妥善。既解决了老兵的去处,又能为前线提供有力的后勤支持。只是这生产建设兵团的具体事务,还需仔细规划。”
郭宝玉回应道:“这是自然。太子殿下已下令让相关官员拟定详细章程,确保生产建设兵团能够有序运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郭虾蟆感慨道:“太子殿下考虑周全,实乃我等之福。那我们需尽快将这些安排告知众将士,让大家安心。”
郭宝玉点头称是:“事不宜迟,我们这就去办。”
于是,两人即刻行动起来,向将士们传达太子殿下的决策,以稳定军心,为后续的整编和集训做好充分准备。
郭虾蟆经过一段时间裁撤最后剩下三万年轻化军队,这三万人不只是大同府守军,还有三晋大地北部其他各地军队。
杨康派来新的军队前来接防雁门关到大同府守卫。郭虾蟆带着三万大军踏上前往中都城的路。
郭宝玉已经带着大军继续攻击速不台。速不台大同惨败之后,太原也不敢守,直接往后撤退到了平阳。
郭虾蟆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且细致入微的裁撤工作,终于完成了整编任务,最后剩下三万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化军队。
这三万人不仅来自大同府的守军,更汇聚了三晋大地北部其他各地的精锐力量。
与此同时,杨康派来的新军队也已抵达,准备接防雁门关到大同府这一重要防线。
在一个清晨,阳光洒在郭虾蟆坚毅的脸上,他带着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前往中都城的征程。
军旗飘扬,脚步声整齐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而另一边,郭宝玉已经率领大军继续对速不台展开攻击。速不台在大同遭受惨败之后,士气低落,信心尽失。
面对郭宝玉大军的凌厉攻势,他深知太原也难以坚守,于是毫不犹豫地直接往后撤退到了平阳。
一路上,蒙古军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曾经嚣张跋扈的速不台,如今也只能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昔日的威风早已荡然无存。
中都城
这里现在汇聚了燕云十六州原来金国所有裁撤老弱之后十几万军队了。
杨康开始着手整训工作,现在金国朝气蓬勃,就是军队太少,限制了扩张速度。
杨康决定给士兵教习文化,随着新式武器增多,军队士兵不能再是文盲。
杨康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台下整齐排列的士兵,大声说道:“诸位将士,如今我们金国虽日渐强盛,但要实现更大的抱负,就必须让每一位战士都拥有知识和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新式武器,发挥出更强大的战斗力!”士兵们齐声回应,声音响彻云霄。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康请来众多学者和老师,为士兵们开设课堂。
从识字算数到兵法战略,士兵们在训练之余,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一段时间后,效果逐渐显现。士兵们在理解战术安排和操作新式武器时更加得心应手,军队的整体素质有了显着提升。
然而,杨康也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要让金国真正强大起来,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发展。
杨康望着远方,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金国走向辉煌。
丘处机经过一段时间寻找,终于在中都城军营找到正在训练士兵的杨康。
丘处机快步走到杨康面前,杨康见是师父,赶忙行礼。
丘处机神色凝重地说道:“康儿,为师寻你许久,今日终得相见。”
杨康不解师父为何这般神情,问道:“师父,所为何事?”
丘处机长叹一口气道:“康儿,你本是大宋子民,根在牛家村。如今你身处金国,为其效力,这是不忠不义之举。为师劝你离开金国,回到大宋牛家村认主归宗。”
杨康面露难色,说道:“师父,我既然生在金国,长在金国,就是金国之人,父皇待我恩重如山,如今大业未成,怎能背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