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熊勇看起来很普通,但他一开口,张伟就从他身上发掘出一股子非常强烈想要往上爬的冲劲。
他见到张伟既没有假模假样的请教学问。
正经的学生,谁考完之后向主考老师请教学问?
也没有另怀目的向张伟请教殿试方面的知识。
这里或许有确实无辜的学生,但大部分考生真正的意思都是:老师殿试的时候提携一下我啊。
熊勇直接开口就表达了想为张伟效力的决心。
熊勇跪在地上对张伟道:";恩师,学生熊勇愿为您效犬马之劳。";
没有背景的新科进士,想要日后在官场上有所作为,最好的出路就主动找一个自己能够得着的大佬主动投靠过去。
当年张伟如果不是有邹家和刘胜武的背景,说不定也得走上这条。
和普通人对这种行为有所鄙夷不同,张伟倒是挺欣赏他这股子主动和积极的狠劲。
但张伟在没有了解他的过往人品和为人处事之前,肯定不会贸然的收下他当门徒的。
说实话,现在朝中的官员们想投在张伟名下给张伟效力的多的是。
张伟在苏北还有一大帮的门生故吏等着自己提拔。
所以,即使熊勇主动要求效力,张伟要好好挑一挑再说。
现在的张伟再等殿试之后,本届都会到自己的府上来拜访,到时候自己再从中挑选几名合乎心意的做自己的门徒。
打发走熊勇之后,张伟让周师爷安排人手去打听打听这个熊勇的为人。
同时,张伟为了让自己不成为瞎子和聋子,他决定让周师爷出面雇佣一批各衙门的令吏和书办,专门帮张伟打听各衙门的重要情况和信息。
此事要花费相当不菲的银子,但张伟对此还是很舍得的。
除了雇佣底层的令吏和书办外,张伟也开始着手往各个衙门安排一些自己的人手。
为了妥善的处理此事,张伟特意从苏北行省把服务自己多年的何再道调到太子詹事府担任司经局冼马一职。
何再道担任这个司经局冼马,只是表面安排,他真正的工作是替张伟掌管自安插在各部的耳目。
当然,现在何再道还没来,张伟在各部的耳目也还没有布置完成,这是一份长期的工作。
总之,张伟在想尽办法保证自己能及时收到各衙门第一手重要的信息。
张伟不知道别人位高权重的重臣是怎么做到消息灵通的。
但他了解的自己的恩师刘胜武,还有督察院的前任阁老吕师贤。
他们用的方法大概跟张伟的现在的方法类似。
张伟做完这一切之后,接下来几天都和太子周诚光以及内阁的大臣们商量,本届殿试应该怎么安排。
幸好殿试的规矩都是现成的,所以尽管太子是第一次操持殿试,殿试仍然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时间马上到了四月初十,监国太子周诚光代表大顺帝对本届的贡士们进行殿试。
殿试时,为表郑重,内阁全体成员加上所有的六部尚书和侍郎,督察院的左右都御史,通政使,翰林院大学士,大理寺和鸿胪寺的正卿,在京所有二品及以上的文官几乎全部到齐。
太子周诚光是第一次主持殿试,他非常重视,任命了内阁首相王楠为殿试阅卷官的负责人。
其他内阁成员,再加上张伟和阎良玉这一对会试的正副主考官阅卷官一起组成殿试阅卷组。
太子周诚光给殿试出的题目是";如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张伟看到题目后看了一下端坐在太子宝座上的周诚光,随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个题目是太子与张伟商议过的,显然这个问题非常符合封建社会的大义。
但要答好这个题,免不了谈到对内改革和对外扩张。
这非常符合张伟的政治意图。
其实古人都不傻,对于社会中的精英来说,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最后是怎么覆灭的,他们看的一清二楚。
所以每个王朝大概从中期开始,人口和土地开始出现矛盾时,精英们都会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抑制土地兼并。
只有保证土地被更多百姓拥有,才能保证稳定的社会税源和社会劳动力。
这个是统治阶层精英都懂的道理。
只是出面进行全面改革的代价太大,很少有人会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来进行全面的改革。
即使偶尔出现这样的改革家,他们最终也不会成功。
最终人性的自私自利和社会制度的不可避免的腐朽,会把整个社会拖入三百年左右一个轮回的历史规律。
当然了,进行有限度的改革,延缓一下土地兼并的进程,是每一个朝代的统治阶层意识到土地危机之后都会进行的尝试。
太子周诚光能在此时把土地兼并作为殿试的试题,代表大夏统治阶层已经意识到了大夏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土地恒定不变造成社会矛盾。
这个问题怎么作答?大夏社会上层权贵分为不同的派别。
从根本上来说,分为改革和保守两派。
总体来说,改革派都赞成对祖上传下的现有法律和制度做一定的变更,用以限制官僚和权贵的特权,抑制土地兼并。
当然了改革派内部也会因为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用谁来改,分为无数的小派别。
与改革派相对应的是保守派,他们基本上不赞同做剧烈的社会改革。
当然这些保守派并非不知道社会需要改革。
只是他们出于保护自己的眼前利益和对变革效果的害怕的原因,不会赞成对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革。
比如有人对一个地主说你家土地太多了,你要分一点给贫苦的百姓和佃户。
不然一百年或者几十年之后,他们的后代一定会起来造你的后代的反。
就算这个地主知道你说的都是对的,你觉得地主会不会把现在的土地分给他人?
有时候不是思想决定立场,而是利益决定立场。
保守派也因为各式各样的因素,分为很多小的派系。
在大夏统治阶级的内部,两派之间也是相互交织,相互转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