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张伟一直忙到大年三十当天,才把所有重要的客人全部见完。
精疲力尽的张伟坐在太师椅上,喃喃自语说:";权利和义务果然是相等的。";
张伟享受了内阁副相的权力和威风,自然也要承担起这个职位的责任和义务。
大昌四年,刚过完春节,休息了十多天的张伟已经满血复活。
节后正式恢复办公的当天,首相谷少海就把郭义正和张伟两位副手叫到自已的值房。
三人一番寒暄后,谷少海说:";两位,各省的主官和六部主事官员很长时间没有轮换了吧?";
这是谷少海发出的,要进行人事调整的信号。
张伟和郭义正两人作为副相,自然也会在人事调整中有一定的话语权。
张伟和郭义正心领神会。
郭义正的回应说:";的确是,像是西域总督,越南布政使等关键位置都快十年没有换人了。
这种情况对朝政不好,是时候进行轮换了。”
张伟补充道:“正好,去年进行三年一度的京察,正好可以根据京察的结果对相关官员进行一些轮换和调整。”
谷少海:";这样以内阁的名义,责令吏部尽快拿出一个初步调整方案交给内阁来讨论一番。
该提拔的尽快提拔,该换位置的换换位置,该回家养老的赶紧回家养老去。”
";我们三人回去各自准备一份名单,然后结合吏部提交的名单。
最后形成一份职位调动的清单,咱们内阁尽快讨论通过,内阁初步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拿到小朝会上,由陛下和百官共同定夺。”
这就是谷少海和前任首相王楠工作的不同风格。
王楠绝对不会让内阁讨论完再去上小朝会决定。
对于谷少海的安排,郭义正和张伟两人都没有异议。
毕竟谷少海还是分了一部分权利出来给两人。
张伟作为内阁副相,这还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这的人事调整时机。
正好他可以趁此时机,对朝廷人事进行一定布局。
把自己的影响力深入到朝廷方方面面。
借这次调整,自己的亲信,投靠自己的部分官员都可以进行一定的提拔。
张伟在和自己的首席幕僚周师爷及房内参谋关琳商量之后,拿出了一份长长的官员调整名单。
当然,张伟清楚自己的定位,自己只是副相之一。
这朝中人事的最高决策权,肯定是大昌帝和首相谷少海的。
即使大昌帝现在比较懒政,但是对二品以上朝廷大员的任免还是比较重视的。
顶级的文武官员调动,想要通过非得征求大昌帝的同意不可。
其他中高层人事安排,一般也是以首相谷少海的意见为主。
副相郭义正和张伟的意见只能做一般的参考。
张伟给出的这份名单是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地位和实际需求的。
张伟的名单中,首先考虑的是朝廷的中枢衙门。
吏部衙门是阁老洪涛的地盘。
自己能安排进一个关键的考功司郎中王阳,已经达成了初步的目标。
这次调整,再安排一个亲信李宁国去担任文选司的员外郎就差不多了。
礼部衙门比较复杂,自己是从礼部尚书升上来的,现任的礼部尚书刘于桂也是内阁成员。
所以张伟和刘于桂两人对礼部的影响都比较大。
这次调整中,张伟主要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老下属于洋从礼部右侍郎,提拔为礼部左侍郎。
于洋的升迁,加上自己在礼部多年的耕耘,可以确保自己在礼部的优势。
兵部衙门是郭义正的传统地盘,虽然张伟的准盟友左定宇任兵部左侍郎,但是在兵部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所以张伟只能安插自己的学生进兵部去担任员外郎和主事级别的中层官员,作为自己在这个衙门的耳目。
接下来的刑部衙门张伟还算有点资源,毕竟他曾经在刑部任职七年。
在张伟担任阁老之后,大批刑部的官员打着老下属老同事的名义投靠在张伟名下。
所以张伟虽然掌控不了刑部的高层,但是对中下层还是相当的影响力。
自己老部下赵康年的侄子赵磊也被安排进了刑部。
这次调整准备把赵磊升为山西清吏司的员外郎。
至于户部和工部,张伟确实没有什么可靠的资源。
只能像掺沙子一样,安排进去一两个中层为自己充当工具和耳目。
至于张伟最看重的两位学生,大顺二十八年的状元朱光宁,探花郎肖振宇。
张伟让他们在太子詹事府攒够了资历,提升了品级之后。
这次准备把他们外放到重要州府去担任主官,积攒地方主官的经验。
其他的朝廷衙门,督察院有亲家卓不凡。
通政司张伟有党羽何再道任副使和学生熊勇任参议。
大理寺有黄东山任少卿,顺天府有同知杨渥。
这两个衙门,张伟也都有安排学生进去充当次一级的中层官员。
整体来看,张伟在朝廷中枢的各个衙门都有一定的势力。
但在各地方衙门,张伟的力量就非常薄弱了。
张伟影响力最大的是他自己任职了近十年的苏北省,但张伟也不能做到完全控制。
其次自己的家乡湖南省,这里完全要靠投靠自己的同乡,同窗,亲朋来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只能算成自己内阁副相的权利在自己家乡的投射。
再次像是河北省,张伟只能靠身为儿女亲家的河北布政使来保持一定的影响力。
至于说张伟推荐的浙江左参政孙东湖,他和财像向守辉的关系更密切。
所以即使孙东湖顺利上任浙江布政使,张伟对浙江的影响也有限。
张伟的老同窗高启功,张伟这次推举他为四川左参议,但是这个职位太比较低,发挥不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像湖北,贵州,广东,河南等省们,都有布政使和左右参政这样级别高官向张伟表达过想投入门下的想法。
张伟也含糊的表示过自己会接纳其中一些人作为自己的亲信。
但这些都还没有经过实践的考验,也不能作数。
所以纵观大夏近三十个省份中,张伟能绝对控制的地方省份,居然一个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