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遥在部落中日复一日地坚持烤制砖头,至今已进行了十余次,其中不乏使用木炭烧制的尝试。
尽管最初几次砖头颜色略显焦黑,但后续成品色泽稳定,质地依旧坚硬如初,基本满足了宋遥的建设需求。
这样的砖头质量,已足以支撑起砖窑的搭建。
然而,区区十余块砖头显然远远不够。
宋遥便嘱咐狼陶和狼瓷,有空便多加烧制。
他的心中盘算着,力争在今年秋季前将砖窑建成。
毕竟,秋收之后部落将迎来人力充沛的时期,届时可大展拳脚,全面开展部落建设。
即便不急于建造房屋,砖头在其他用途上也远胜于木材。
然而,部落当前的烧砖速度却不容乐观。
两天内能产出五十块砖头,已是牺牲其他陶器生产速度的极限。
要在入冬前凑足所需砖块,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陶砖暂不可用,土砖却仍可作为替代品。
尤其在加固牲口圈等辅助建筑上,土砖能发挥不小的作用。
毕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落生产的砖头将优先用于主要建筑,牲口圈等设施恐难分一杯羹。
但土砖的运用,恰好能在此类建筑中弥补砖头的不足,毕竟支撑结构的主力仍是木栅栏。
部落成员如今每日又添了一项新差事,那便是制作土坯。
每人每日大约需完成十块,十几人合力一日便能产出近两百块,不出几日便能筑起一面墙。
土坯的原料并非稀有的黏土,而是最常见的黄土,只需掺入些许草料,便能制成质地坚实的土块。即便从高处跌落,也不会瞬间碎裂成粉末。
虽说用这种土坯建造房屋略显勉强,但用来搭建猪圈、羊圈却是游刃有余。
土坯之间无需复杂的粘合剂,只需普通的黄泥便能牢固粘合。
宋遥曾试验过仅用这种土砖砌墙,若墙体足够厚实,其硬度颇为可观,即便用脚踹也不易倒塌,用于建造一些要求不高的建筑再合适不过。
宋遥计划用黄土砖对部落内外所有建筑进行加固,这样不仅能节省木材,还能减少柴刀的磨损。
毕竟,每一块木头都是靠柴刀一刀刀砍伐而来,刀刃的损耗已近四分之一,节约使用势在必行。
相较于烧制的砖块,土坯的体积要大得多,每一块仿佛一块巨石。
宋遥也曾尝试制作小块土坯,但极易碎裂,最终还是觉得做大些更为稳妥。
虽然搬运时略显沉重,但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不便。
宋遥在部落中忙碌不已,既要制作土坯、练习投石索,还要处理各种部落杂务,几乎没有片刻的闲暇。
尽管身处部落无需外出,但时间依然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经过十几天的精心沤制,那捆麻终于达到了宋遥预期的效果。
然而,那股臭味简直让人难以忍受,即使宋遥戴上了自制的兔子皮口罩,臭气依然钻入脑门。
他强忍着胃里翻腾的食物,用毅力压制住呕吐的冲动。
这也是制作麻布必经的过程,习惯了就好,宋遥只能这样自我安慰。
好在麻的量并不大,捞出来后挑回部落,放进缸里简单清洗,去除表面的杂质。
接下来是剥皮环节,经过沤制的麻果然容易处理,用手轻轻一撕,麻皮便从麻杆上剥离下来,不一会儿一捆麻就被剥完了。
最终,宋遥得到了他想要的麻纤维,但一捆麻最后剩下的纤维仅有一小把,数量稀少,和直接从麻上剥下来的纤维根本无法相比,这样的处理方式损失确实不小。
这些麻纤维比麻皮细得多,宋遥用手将它们搓成了一根根细线。
由于纤维数量有限,麻线的长度也相应较短,直接按照纤维的长度来,每根大约只有七八十厘米长。
完成搓制后,宋遥才意识到,自己制作的麻线似乎还是有些过长,毕竟这些线织不出多少布料。
但转念一想,这已经是根据麻纤维的长度所能做到的最短极限了,再缩短确实不易。
反正将来也不会只制作这么一点,纠结于此并无必要。
只要部落的麻产量提升,宋遥打算全面采用这种麻线。
这种完全由纤维搓成的线,其韧性远胜于普通麻皮制成的线。
宋遥轻轻捏了捏,发现即使将这种细绳做到麻皮能承受的最细程度,其抗拉能力依然出色。
最细的麻皮绳稍用力便会断裂,而这种纤维线则坚不可摧。
忙碌了一上午,宋遥终于将所有纤维搓成了麻线,每根线大约一毫米粗细,这已是他的极限。
再细一些虽然技术上可行,但心里却没底。
不过,这样的粗细也算适中,第一次尝试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实属难得。
成线后本应进行绞团处理,但总共才两百来根麻线,这一步骤倒是可以省略了。
接下来便是制作麻布的最终环节,只需将这些线按经纬顺序排列,便能形成一块布料。
宋遥记得,制作布料通常需要织布机,然而在后世,机器织布已占据主导,手工织布机几乎成了传说中的物件。
即便博物馆中偶有收藏,也难以有机会深入探究。
不过,若仅是排列出一小块布料,单凭手工也并非不可行。
关于织布机的设计,宋遥深知需深思熟虑后再与狼匠商讨。
否则,单提“织布机”三字,任谁都会感到茫然。
复杂的织布机自然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但若只是简单的经纬织布机,经过一番细致琢磨,未必没有研制成功的可能。
若要让部落顺利制作出布料,织布机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所幸今年的麻已全部收割完毕,下一季的收获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时间上相当宽裕,至少有一个冬天可以用来潜心研究。
在缺乏织布机的情况下,宋遥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
他横竖各固定两根木头,经线被两根木头绷紧,线与线之间留有微小的缝隙。
一百多根线排列开来,也不过十几厘米的长度。
按照这种方式,这些麻线勉强能织出一块手帕大小的布料。
横置的纬线一端牢牢系在木条上,余下的部分则需要宋遥逐一穿过排列整齐的经线。
尽管一百多根线看似不多,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极为耗时,尤其是每根线都必须交错穿插,一根压住另一根,如此反复上百次才能完成。
每次最多只能穿引十来根线,再多便难以掌控。
好在总量有限,否则单是穿线这一环节就足以让宋遥感到崩溃。
尽管过程繁琐,但每次十根的进度还算稳定。
经过一整天的辛勤努力,宋遥终于完成了这块十六七厘米见方的手帕。
每一根线都经由他亲手压实,尽管所用麻线不算细密,但成品质量尚可,几乎看不到透光的孔隙。
麻布虽不够柔软,却也不至于硬邦邦无法使用,质感与部落中鞣制不充分的兽皮相近。
在炎热的夏季,若实在缺乏合适的衣物,这块手帕便能派上用场,勉强凑合着穿。
倘若能将麻线进一步细化,手帕的柔软度想必会更上一层楼。
如此面积的麻布竟需耗费整整一天,这是宋遥未曾预料的。
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了搓线和布线环节,而最终的穿线过程其实并未占用太多时间。
宋遥推测,随着技艺的精进,速度必定会有所提升。
何况,目前所用的仅是最原始的方法,若能借助织布机或其他工具,效率定会大幅提高。
宋遥对效率的要求并不苛刻,只需两三天能完成一件衣服所需的麻布即可。
若进展过于缓慢,未免太过耗费人力。
总的来说,这一天的辛劳并非徒劳无功,至少验证了用麻织布的可行性。
然而,若想提高效率,还需制作几件合适的工具,单凭手工难以织出理想的布料,且速度缓慢。
最终,宋遥并未将这块麻布据为己有。
主要原因在于四周拆下的线实在太多,若仅是一块光秃秃的麻布,使用也无妨,但如此长的线被切割下来,实在太过浪费。
这些线切下后,长度最多不过二三十厘米,难以派上用场。
耗费大量麻料却仅得这点布料,显然不符宋遥的风格。
于是,他索性将麻布重新拆解,既然不舍得使用,不如继续将其作为麻线利用。
如此细腻的麻线用于缝制衣物简直完美,相较于粗犷的麻皮绳,它不仅更为纤细,还具备更强的耐用性。
宋遥刚将这些麻线分发给部落中负责制衣的妇女们,瞬间便引发了哄抢。
为了公平起见,宋遥不得不平均分配,每人约莫分得十几根。
尽管数量有限,但四五人协作,也足以缝制出一件完整的衣物。
然而,除了为宋遥和巫师制作衣物外,部落的女人们似乎并不舍得用这等优质的麻线去缝制其他人的衣服。
既然宋遥已将麻线交付她们手中,自然不会过问她们的具体用途,只要不造成浪费,便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