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跟捣蒜一样连续点了好几下头后,突然停了下来。
他脸上又露出那清澈而愚蠢的表情。
“皇兄,不对呀。”
“哪里不对?”
朱允炆也被朱高煦突然的反驳给弄的不自信了。
以为自己哪里百密一疏了。
“就算我们把三保太监举荐成了水师的统领,他也只能在南洋打一打陈祖义和佛郎机那些黄毛。”
“他总不能带着大明水师的战船跑去默伽朝圣吧?”
朱高煦想着就算举荐成功了,三保太监也只能在南洋活动。
不可能跑到默伽去朝圣。
他要是带着大明水师的战船去默伽朝圣,恐怕还会被当地人以为大明要来默伽开疆拓土了。
“嗐。”
“朕还以为是什么不对呢。”
“原来是这个问题。”
朱允炆听完朱高煦的疑问,刚刚脸上的不自信瞬间消失。
因为这个问题,他已经考虑到了。
“陈祖义在盘踞南洋多年,狡猾的很。”
“如果公然派遣水师去围剿他,可能连他的毛都没看到,他就躲起来了。”
“南洋那么大海域,还有无数的岛屿,他要是真的躲起来了。”
“找他就无异于大海捞针。”
“所以,朕觉得你在给燕王举荐三保太监成功后,还可以建议燕王让三保太监不要以大明水师的名义出海。”
“而是以通好他国,怀柔远人的名义出海。”
“这样一来既可以麻痹陈祖义,让他觉得这次大明出海只是为宣扬大明威德的行动。”
“又可以让三保太监顺路跑去默伽朝圣。”
“可谓是一举两得。”
朱允炆早就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了。
“果然,还是皇兄考虑的周到。”
“弟弟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朱高煦听完朱允炆的解释后,原本清澈而愚蠢的脸都变的豁然开朗了。
“皇弟谬赞了,要不是皇弟信任朕,朕可能在燕王进城的那天就驾崩了。”
朱允炆面带感激地对朱高煦说道。
借机又夯实一下他们之间的“兄弟情”。
“嗐,皇兄,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字。”
“这些话,你就不用说了。”
“反正弟弟向你保证,你就是我的亲哥哥。”
“谁动你都不好使。”
“要是有机会,我们俩一起干死老头子!”
“到时候我主大明,你主安南。”
“我们以兄弟之国相称。”
上了头的朱高煦拍着胸脯给朱允炆保证道。
“好!”
朱允炆抿着嘴,眼眶红红地点了点头。
心里却暗道:“傻弟弟,不好意思,哥哥又骗了你,希望你以后不要怪哥哥。”
......
次日清晨。
朱高煦早早地跑进了皇宫,去面见朱棣。
“汉王殿下,请问你找燕王有何事?”
站在文华殿外的三保太监尖声细语地问汉王。
“这不是父王昨日让我们举荐统领水师的人吗?”
“我昨晚回去以后,认真地想了一下,还真有这么一个合适的人选,所以今天一大早就来给父王禀报了。”
朱高煦语气温和地说道。
三保太监有些诧异地打量了朱高煦一眼。
要知道,他平时来找朱棣,在面对三保太监的时候,一直都是不屑一顾的。
今天态度的突然改变,让三保太监还有些疑惑。
“好,烦请汉王稍等一下。”
“我先进去给燕王通报一声。”
三保太监朝朱高煦微微躬身,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缓步走进了文华殿。
“哎,我要是个正常人就好了。”
三保太监在进殿的途中,心里暗叹了一口气。
其实在昨天朱棣当众征求适合统领水师的人选的时候,三保太监就想毛遂自荐。
可他想着自己只是一个阉人,自己要是毛遂自荐,恐怕会只有自取其辱的份。
今天听到朱高煦这么快就有合适的人选了,他心里又隐隐有些不甘心。
“殿下,汉王求见。”
“他说找到了适合统领水师围剿陈祖义的人选。”
三保太监收起自己的小心思,恭敬地给朱棣通报道。
“哦?”
“老二这么快?”
“让他进来吧。”
朱棣原本以为朱高煦是不愿意干这种事情的,没想到他这么积极。
赶忙让三保太监把朱高煦招了进去。
“汉王殿下,请随我来。”
三保太监把朱高煦迎了进去。
“老二,听说你找到适合统领水师的人选了?”
“是谁?”
朱棣仰坐在椅子上,饶有兴趣地看着朱高煦。
他也很好奇朱高煦会给他举荐谁。
“回禀父王。”
“儿臣昨晚回去以后,经过彻夜思考。”
“发现了一个人既懂得航海,又懂得用兵,实乃此次统领水师的不二人选。”
朱高煦并没有马上说出是谁,而是卖了个关子。
“那你快说说看,是谁?”
经过这个关子,朱棣更加好奇朱高煦举荐的人了。
一旁躬身低着头的三保太监心里也很好奇,朱高煦口中这个不二人选到底是谁?
“回禀父王,儿臣举荐的人正是一直伺候你左右的马三保。”
朱高煦恭敬地朝朱棣拱了拱手。
此话一出,朱棣和三保太监都愣了一下。
他们以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你说你举荐谁?”
朱棣确认道。
“马三保,三保太监!”
朱高煦再次肯定的回答,并看向了一旁满脸震惊的三保太监。
此刻的三保太监心里是五味杂陈,就像一个不敢表白的舔狗,突然听到女神跟她父亲说她喜欢自己一样。
“老二,你没开玩笑吧?”
“三保太监虽然对本王忠心耿耿,但让他担任水师统领去围剿陈祖义,这是不是有些天方夜谭了?”
回过神来的朱棣,同样质疑起了三保太监的能力。
三保太监听到这话,默默地将头又垂了下去。
此时他的心情就像听到女神的父亲说他和女神不适合一样。
“父王,三保太监虽然常年都只是跟随在你身旁伺候你,但其实他文治武功都很不错。”
“不知道父王还记不记得当年的郑村坝之战?”
“当时我们以八万人马对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全军上下都没有什么士气,认为此战必败。”
“可最终我们听从马三保的建议,左右夹击李景隆,取得了大胜。”
朱高煦也举了郑村坝之战的例子。
这让一旁的三保太监感觉心里暖暖的。
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人记得他在郑村坝之战的功劳了。
他心里对于朱高煦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改变。
在这之前,他可一直都认为朱高煦只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纨绔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