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台州城三十余里的地方有个村子。
此时村里男女老少两百余口正满脸惊恐地被一群凶神恶煞的倭寇驱赶着走进了一处破败的茅草房内。
一个全身倭国武士打扮的年轻人站在不远处皮笑肉不笑地看着他们。
“足利大名,这些人怎么处置?”
一个倭寇跑到他面前,非常恭敬地鞠躬问道。
“按照老规矩处置。”
年轻人摆摆手道。
“遵命!”
倭寇给恭敬地给年轻人鞠了一个躬后,一路小跑到关押着村民的茅草屋外,对其他倭寇喊道:
“足利大名吩咐了,烧死他们!”
现场其他倭寇听到之后,发出了病态的狞笑。
“太好了!”
“我最喜欢这些明国人惨叫了!”
“我要看着他们在火里打滚!”
这些癫狂的倭寇们,一边兴奋的嚎叫,一边把四周的能燃烧的东西全部堆在茅草屋外面。
等茅草屋外面的可燃物堆积的差不多了。
他们点燃了十几个火把,从茅草屋的四周一同扔了上去。
很快,关押着两百多村民的茅草屋燃起了熊熊大火。
屋内的村民们见着火了,强烈的求生本能让他们不顾一切的试图逃出去。
可是茅草屋四周都堆满了可燃物,他们跑过来无异于自寻死路。
“啊!”
“救命!”
“请饶我儿子一命!”
……
不多时,茅草屋内就传出来了此起彼伏的惨叫声和求救声。
屋外的倭寇们看着这燃烧起来的熊熊大火,听着屋内传来的惨叫声。
他们全都兴奋的手舞足蹈,就像一群暴躁的精神病人一样。
不远处的年轻人看到这一幕,脸上也露出一个阴狠的笑容。
此刻“桀桀桀”的笑容在他脸上具象化了。
“明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诩,可我们却在他们的国土上肆意抢掠,屠杀。”
“他们却无能为力。”
“就这种实力还想让我们倭国向他们称臣纳贡,真是痴心妄想。”
年轻人看着火光冲天的茅草屋,脸上露出轻蔑的表情。
他叫足利义嗣。
虽然看起来很年轻,但实际岁数也不大。
他是这支拥有数千人马的倭寇的首领。
他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能当上倭寇首领,是因为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好哥哥——足利义持。
在大明可能没多少人认识足利义持。
可在倭国,他就是人尽皆知的存在。
因为他是倭国足利幕府的征夷大将军,也就是倭国实际的话事人。
至于后世人痛恨的天皇,现在跟朱允炆的处境一样,都在当傀儡。
有权有势,吃穿不愁的足利义嗣跟其他混吃等死的纨绔公子不一样,他也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可倭国是他自己家的产业,他不能动。
旁边的朝鲜又太弱了,没有一点挑战性。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大明。
他很想看看这个能把凶猛的蒙古人赶回草原,并制霸周围一切小国的天朝到底有多强?
于是他在足利义持的默许下率领了五千名精锐的武士,乘船抵达了大明。
为了不引起大明朝廷和足利幕府之间官方的冲突。
他们对外宣称这支倭寇都是在倭国内斗争失败的浪人组成的。
足利义嗣的身份也被严格保密。
可当他们来到大明后,他们惊奇的发现大明的军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
这些大明军队非常狂妄自大,只能依靠人数优势打顺风局。
稍微有点挫折,就会被他们追的满地跑。
当初王海刚来的时候,也是非常轻敌。
仅仅带领数千人就朝足利义嗣的大营冲,结果被足利义嗣手下的倭寇砍的丢盔弃甲,狼狈逃跑。
后来他们之间有交锋过几次,虽说互有胜败。
但总体来说还是王海这边损失要大的多。
王海想着既然剿灭不了,那干脆一起发财吧。
于是他派人去联系了足利义嗣。
足利义嗣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没有大明官兵的干扰,他们可以抢的更多,表现的更加肆无忌惮。
因此他们两个一拍即合,开始狼狈为奸。
“足利大名!”
“我们刚刚得到了消息。”
“跟我们合作的王海被明国朝廷杀了。”
“现在台州的军务全归当今大明监国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掌管。”
就在足利义嗣津津有味地看着已经被烧的面目全非的茅草屋的时候。
一个倭寇跑了过来,向他汇报了大明的最新情报。
“呵呵。”
“真是太好了。”
足利义嗣轻蔑的笑了一下。
“我是王子,汉王也是王子。”
“我倒要看看是他这个明国王子厉害,还是我这个倭国王子更胜一筹。”
足利义嗣显然没有把朱高煦放在眼里。
在他眼里明国的达官显贵都是一样的贪生怕死,哪里有他们倭国人厉害?
“大名,明国的这个汉王还是不能小觑。”
“他早年就在北方跟蒙古人打仗,后来又跟随他父亲以二十万兵马打败了他堂哥上百万人马。”
“去年他还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安南,三个月之内就消灭了拥有二十多万人马的安南胡一元。”
一名武士见足利义嗣有些膨胀,怕他到时候轻敌,所以把朱高煦那些辉煌的战绩说了出来。
“我不是刚来明国。”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
“而且我还知道明国这个汉王是出了名的头脑简单,非常轻敌易怒。”
“只要我们稍稍的激怒他一下。”
“他就会掉进我们的圈套里。”
“你说,我们要是把明国大名鼎鼎的汉王给抓了。”
“那明国的脸是不是就丢完了?”
“我要告诉全天下,我们倭国才是最强的!”
足利义嗣说着突然激动的站了起来。
“大名万岁!”
“倭国万岁!”
周围癫狂的倭寇们见到足利义嗣激动了,他们也个个兴奋起来,就像吃了违禁品一样。
……
台州城,都指挥使司衙门。
朱高煦刚刚清点完了当地的兵马人数,只有两万多人。
“台州周围有不少卫,一卫有兵五千六百人。”
“怎么只剩下两万多人了?”
朱高煦皱着眉头问道。
“回禀殿下。”
“台州卫所兵丁缺少,一是因为靖难之役抽调了许多人走,导致卫所兵丁长期不满,二是因为这两年跟倭寇作战损失了不少人。”
台州当地的将领回答道。
“这些倭寇真的就这么厉害?”
朱高煦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