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披了件厚些的外衣去了秦淮书的书房,去时秦淮书已在屋里点好烛火,还放了炭火,书房暖烘烘的,倒没外头那么冷。
楚易安有些诧异:“大哥也这般怕冷吗?”
秦淮书:“……嗯。”
两人在桌前坐下,如往日那般拿出笔纸,没有一个人提秦淮书明日要离京之事。
都好似在刻意回避。
楚易安拿过砚台开始磨墨,屋外似飘起细雨,屋内烛火轻晃。
她突然不合时宜的想起一句词: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楚易安回过神来愣住了,赶忙晃了晃脑袋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杂念都丢出去,忙活起眼前的事来。
不必看昨日的稿纸她也记得写到了何处,嬴政处死嫪毐,囚禁赵姬,修建郑国渠。
对于兴修水利以‘疲秦’这样的计策韩非又无奈又痛心,还觉得非常荒谬。
以前苏秦也使过‘疲齐’计,但苏秦是鼓动他们修建宫室园林,让齐人耽于享乐,堕齐王心智,而不是兴修水利工程。
荒不荒唐?
郑国渠建成的消息传回韩国,不只韩王生气,朝臣们也都愤怒了。
明明是他们出的主意要郑国去秦国修渠,修成了,还以郑国的名字命名,好像在狠狠打他们的脸。
他们便开始骂郑国,还要他赶紧逃出秦国回韩国来,否则杀他全家。
只是没过多久韩王就收到了秦国的威胁,只得老老实实把郑国的族人都交出去。
一并交出去的,还有韩非。
嬴政读过韩非的着作,《韩非子》,大感韩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想将他带入秦国后重用。
只是韩非是王族公子,岂能轻易投秦?
之所以来到秦国,除了受到威胁外,也是想为韩国争一线希望。
可他也知道,他根本改变不了嬴政一统六国的想法。
韩非曾经仔细研究过秦国变法的历史,山东六国以为秦国只有商鞅变法,却没看到这变法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秦孝公奠定根基,让秦国崛起。
秦惠文王铲除了以甘龙为首的复辟势力,彻底结束了封地制。
秦昭襄王遏制了外戚势力……
这变法一直持续到现在。
反观山东六国,哪个不是变一代或者两代就停的?有些甚至只是开了个头就没了后文。
秦国一直在变法图强,而山东六国只是一直图存,如何能不灭?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正是明白这点,韩非才更无能为力,最终选择自尽,死在了秦国狱中。
韩非死后不久,秦国开始威胁韩国割城,否则攻打韩国。
无奈之下,韩王只能割让王族根基。
秦王政十四年冬,韩王俯首称臣。
秦国君臣商量了一整个冬天,要怎么把韩国灭了,毕竟灭国牵扯实在是大,以前有很多例子摆在面前,容易又被联手针对。
只是商量来商量去也没个定论,最后嬴政拍案决定,不管了,灭了再说。
韩国君臣当然也察觉到,派人到处求援。
魏王根本不敢说话,敷衍几句把他的人打发了。
赵王要他守三个月,你守三个月,我就来救你。
燕王这会正在图谋赵国呢,对韩国是死是活根本不感兴趣。
齐国表示,我都跟秦国说好了,不掺和你们之间的事。
楚国倒是答应了,却更过分,不只要韩王拖三个月让他们偷袭,战胜后还要把好多重要城池割给他们。
气得韩王直骂人。
求援无望,秦军山呼海啸一样打过来,短短时间,韩王及一众大臣被俘,只有一个叫张良的人逃走了。
公元前230年,韩国亡,韩国国土并入秦国,建立颍川郡,
楚易安停了下来,秦淮书写完后也选择了沉默。
国破家亡一直都是沉重的话题,历史发展到这一步,是人为的努力,可好像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结果。
不过有一点秦淮书很清楚,一个国家变法能持续这么长时间,离不开所有君王的努力。
对身处这段历史的人来说这很沉重,但看楚易安喜欢嬴政的程度,便知后人是如何看待韩国灭亡的了。
完全不为这个国家的消亡感到惋惜。
毕竟韩国灭亡是大一统的第一步,他们只会惊呼总算到这里了,老祖宗万岁。
秦淮书提着笔,略一思索,道:“下一个该灭赵国了吧。”
楚易安愣了愣,这家伙,也不知道该说他敏锐还是脑子好使。
她嗯了声,点头。
其实秦国灭韩国之前就曾多次进攻赵国,可是赵国有名将李牧,秦军好多次进攻都没有多大成效,自己还战死了十几万人。
在李牧手下真真是吃了好大的亏,久攻不下之下,这才转头去灭韩国。
可谁知在灭韩之时,赵国发生了大地震,还没缓过来又爆发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接连天灾对赵国来说是打击,可对于正想灭赵的秦国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嬴政赶忙命人多路发起进攻,赵王任李牧为大将军倾全国之力抵抗。
李牧确实是个厉害的将领,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还能守住赵国,跟秦军僵持住。
秦军大将王翦知道,如果不除掉李牧,短时间很难取胜,于是使出反间计。
派人潜入赵国都城邯郸,重金收买赵王近臣郭开。
郭开是个有职业操守的人,既然收了人家的钱,事情当然得办到位。
他在赵王面前造谣李牧和秦军勾结,准备背叛赵国。
昏聩的赵王连调查都不去调查便信了他的话,派了其他人去取代李牧。
李牧接到命令后非常生气,为了赵国江山社稷,坚决不从。
然后被赵王设计斩杀。
这个郭开也确实是个人才,后世人戏称他为‘大秦战神’,硬是凭着一张嘴就解决了秦国几十万大军也解决不了的赵国两位名将。
廉颇,李牧。
李牧在军中很有威望,他被杀后赵军军心溃散,王翦意识到时机成熟,集中兵力发起总攻,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邯郸。
赵王被俘,赵国战败。
赵国储君带着人提前逃走,还派人前往燕国寻求庇护。
后来王翦的儿子王贲带着军队消灭了赵国的剩余势力,俘虏了逃走的赵国储君。
公元前222年,赵国彻底灭亡。
占领了赵国的土地后,秦国便与燕国接壤了。
秦国将下一个目标放在了燕国身上。
接下来的故事耳熟能详,随便说一说都能勾起不少学生的回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受燕国太子丹所托,带着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拿着献给秦国的土地地图,还有徐夫人的匕首,去了咸阳。
他将匕首藏在地图里,献上地图时告诉嬴政地图有玄机得以靠近嬴政。
地图缓缓展开,最后却露出一把匕首,这便是成语图穷匕见的由来。
接下来便是秦王绕柱,王负剑的经典场面。
楚易安站了起来,比划了一下自己的身高,有点遗憾:“我都没他的剑高。”
秦淮书:……
楚易安:“不过我才15岁,我还能长,我在那个世界可是有172的,在这里我相信我也能长到180!”
秦淮书:……
秦淮书低低笑了起来,这人对身高好像挺执着。
他站起身来:“你们那个世界的计数我不太懂,你以前若与我站一处,我们谁高?”
楚易安:……
楚易安嘴角抽了抽,疯了吧?
她走过去比划了一下,就到他下巴的位置:“我以前差不多就这么高。”
秦淮书看了看她现在的个子,评价道:“确实比以前矮不少。”
楚易安:……
在她发飙前,他又赶忙道:“不过你确实还小,还能长,而且你没发现吗?你进国公府后已经长了些许。”
楚易安愣住,眨了眨眼,摸了摸脑袋瓜,嘴角控制不住的咧开:“啊?是吗?我没感觉啊。”
“不过人嘛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就长高了。”
“说不定等你回来的时候,我已经更高了。”
秦淮书眼睛弯起来,嗯了声。
楚易安更高兴了,伸直胳膊:“崽啊,秦良玉将军身高186呢,跟你差不多高,你说我能不能也长这么高?”
秦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