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特区的变化,是大明其他地区从未有过的,亦或者说,历史以来从未有过的。
因为纺织业的异军突起,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从而吸引农民百姓聚集到了工厂,以打工为生,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人流聚集的情况。
所以,松江特区的城镇,特别是一些纺织重镇,相比以前还要热闹十倍不止。
人一旦聚集在了一起,光是吃喝拉撒,都是顶天的大事,就拿最基础的小便来说,如果在农村,这都是不用在意的小事,因为大自然会帮你分解掉,但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就不一样了,如果大家都还是那么随意,那么整座城市很快就会臭气熏天。
这就逼着城市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住房,饮水,用水,饮食,穿衣,排污,交通,公共设施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随着人口聚集开始暴露出来。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城市的管理者不得不想办法去解决这些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推动着整座城市的发展。
所以,在松江特区,人们许多生活方式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甚至一些传统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女工。
在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里,以农耕为主,而女人一般负责在家里织布,少与外界接触,但是现在反过来了,织布成了主业,所以,女人的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们甚至成了纺织业的主力军。
她们可以赚到和男人一样的工钱,甚至更多,而拥有经济基础,也让她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而且女工们上班的时候聚集在一起,必然会进行一定的沟通,有沟通就会有思想的碰撞,有思想的碰撞就会让眼界和思想都在渐渐打开。
所以,松江特区的许多东西,都正在打破常规,展现出和别的地方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形态。
还有一点区别很大的就是银行。
银行这个概念,在朱辰讲给朱元璋听以后,朱元璋就在京师和松江两个地方分别做了两个试点。
然而,银行在京师发展得很慢,但是在这里,银行却发展得十分的迅速,可以说是速度惊人。
这里的人们,上至身家百万的资本家,下至打工谋生的打工人,大家似乎都接受并习惯了银行,而且渐渐的,离不开银行。
因为在这里,银子的流通速度比以前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你在工厂里赚了银子,然后你要用这些银子去换别的商品以满足生活的需要,银子的流通速度高了,银行的作用也就越发的凸显。
甚至,其他地区没有人肯用的大明宝钞,在这里却是畅通无阻,人们不再愿意携带笨重的银两,而更愿意将银两存进银行,换成宝钞,这样就大大方便了使用。
松江特区的一切,让巡视队伍的人又是好奇又是惊叹,特别是第一次跟着一起来的徐妙云,感觉自己就像是来到了一个新世界一般,一切都颠覆了她以往的认知,对于一手打造出松江特区的皇上,她可以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他皇子们也都是一样,他们每年都要来一遍,可以说是一路见证了松江特区的发展与改变。
事实上,就连朱元璋自己,也感觉松江特区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想象……
……
巡视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回到京师的时候已经接近年底了。
年底最重要的工作自然是年底的小朝会和大朝会。
大朝会是展示国泰民安的,而小朝会则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而每一年小朝会上,最重要的讨论依据,是户部统计出来的数据。
今年也不例外。
不过今年户部的统计与往年相比,还有点不一样,那就是统计结果的出炉要快了很多。
往年,户部都要提前一个多月开始清算,而且算出来的账册也是厚厚的一大沓,但是今年,户部不仅只用了半个多月时间就出结果了,而且统计的册也薄了不少。
究其原因,当然是用了皇上教给的法子,用数字符号替代数字汉字,替换过来后,不仅计算简单了,计数也简单了,速度自然也就上来了。
这个办法好用归好用,但户部的人都在疑惑,皇上的这个法子究竟哪来的?而且还有教材?还是启蒙教材?
户部尚书杨思义也曾尝试着问过,但皇上让他别多问,杨思义也就不再多问。
在杨思义的眼里,皇上是愈发的高深莫测了。
此刻,在小朝会上向皇上汇报户部的统计结果,杨思义也始终抱着一种敬畏的心理。
“仰仗皇上的天德,过去一年咱们大明不仅安稳度过,而且还实现了盈余,去年一京十三省全年的税银共为三千七百六十三万两,去年年初各项开支预算为二千五百七十七万两。然而,根据各部报来的账单统计,去年实际耗银三千一百六十六万两。”
“如果和去年年初的开支预算核对,去年一年超支了五百八十九万两,接近六百万两。”
“但实际上,即使超出了预算近六百万两,咱们大明的国库仍旧盈余五九七万两,也是将近六百万两。”
话音落下,举殿哗然。
实际开支超出了预算近六百万两,而实际结算下来,却还盈余了近六百万两。
往年年年亏空,去年才依靠松江特区刚刚填平,今年就开始实现盈余了?而且一下子就是六百多万两?
松江那边发展得如此之快?
面对着举殿疑惑的目光,杨思义继续汇报道:
“大明国库今年之所以能够实现盈余,究其原因,是来自三个地方的贡献,贡献最大的是蓟州遵化的大明钢铁厂,一共贡献了八百八十七万两银子。”
“其次是松江特区,一共贡献了六百七十三万两银子,最后是山西的煤矿,一共贡献了四百九十六万两银子。”
举殿再次一片哗然。
没想到贡献最大的竟然不再是松江特区,而是后来居上的钢铁厂。
而且让他们更为惊叹的是,三个地方的收入,已经是实打实的超过了大明其他地区的总和。
对于钢铁厂的贡献超过松江特区,朱元璋意外也不意外。
说到底,还是商税的问题。
现在松江特区几乎完全放开了商业,如果商业税再不改革,这些财富其实并没有流入朝廷的口袋,更多的是流向那些商人的口袋。
不管如何,朝廷的财政实打实的实现了盈余,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开始有了余粮。
“臣为皇上贺,臣为大明贺!”大臣们纷纷拜倒祝贺。
朱元璋却是摆了摆手:“贺不贺倒是其次的,咱觉得咱大明不只这三个地方,也不能光靠这三个地方,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要开始改变了?”
群臣点头。
“好,那咱说一说咱的想法……”
随后,朱元璋把摊丁入亩,以及官绅一体纳粮的想法说了出来。
这一次,举殿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