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方以智后,张好古回到屋里,准备享用晚餐。此时,张老财夫妇俩也正好从厨房里端出了热气腾腾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边吃边聊。
饭吃到一半,张好古突然放下碗筷,对张老财夫妇说道:“爹、娘,我有件事要跟你们说。”
张老财夫妇对视一眼,然后齐声问道:“啥事啊?”
张好古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我接了个差事,需要出远门一趟,可能要过些日子才能回来。不过你们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张老财夫妇一听,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他们原本打算等张好古回来后,跟他商量一下回济南老家的事情。但现在听张好古说是出公差,而且时间还不确定,到嘴边的话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张老财想了想,安慰道:“儿啊,出门在外,一切都要小心。你放心去办你的事,家里有我们呢。”
张好古点了点头,“爹、娘,你们也要多保重身体。等我回来,咱们再好好聚聚。”
就这样,一顿原本温馨的晚餐,因为张好古的这一番话,变得有些凝重起来。但张老财夫妇并没有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他们不想给儿子添麻烦,决定等张好古回来后再找个合适的时机跟他谈回济南老家的事。
经过一夜的宁静,天刚蒙蒙亮,张好古便早早地起床,简单洗漱后,与方以智一同前往邮政司。两人步履匆匆,似乎都对接下来的事情充满期待。
到了邮政司,他们顺利地领取了马车,然后驾车直奔南新仓。一路上,车轮滚滚,马蹄哒哒,扬起一片尘土。
终于抵达南新仓,张好古和方以智跳下马车,径直走向仓大使的办公室。见到仓大使后,张好古恭敬地递上调粮文书,仓大使仔细查验后,确认无误,随即下令打开粮仓。
粮仓的大门缓缓开启,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将粮食装袋搬出仓库,进行称重和装车。这是一项繁琐而耗时的工作,预计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张好古看着工人们辛勤劳作,心中不禁感叹粮食的来之不易。他决定留下方以智和几个文吏在现场监督,确保装车过程顺利进行。而他自己,则另有要事需要去办理——通关文书。
张好古转身离开南新仓,踏上了前往兵部的路途。他深知通关文书的重要性,这关系到这批粮食能否顺利运往目的地。以及地方上的支持。
在完成所有必要的文书工作之后,张好古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南新仓。当他抵达时,他发现已经有一些车辆被装满并封存好了。这些车辆整齐地排列着,周围还有一队由兵部调来的士兵负责看守。
张好古立刻上前与方以智打招呼,两人开始仔细计算起这次运输所需的各种物资。他们首先考虑了路上人马的需求,包括护卫队、邮政司的人员以及他们的口粮。此外,还需要考虑马匹的草料和精料,这需要精确的数值来确保充足的供应。
两人埋头苦算,然而由于涉及的数字众多且复杂,他们很快意识到在这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于是,他们决定暂时停止计算,等回到张好古的家中再进行更详细的核算。
经过一整天的辛勤努力,终于将五千石粮食全部装上了车,并完成了封存工作。这些装满粮食的车辆被妥善地看管起来,由那队士兵负责守护。张好古和方以智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一同回到了张好古的家中,准备继续完成后续的工作。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张好古和方以智用过晚饭后,便一同钻进了书房,开始埋头计算起此次出行所需的粮草以及随行物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两人的眉头也越皱越紧,显然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就在他们焦头烂额之际,突然有人前来禀报,说是黄祥和宋应升两位大人来访。张好古和方以智对视一眼,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匆匆走出书房,来到院子里。
此时,黄祥和宋应升已经迈步走进了院子。张好古见状,赶忙迎上前去,询问两人是否用过晚饭。当得知他们因为急着赶路还未进食时,张好古二话不说,立刻吩咐下人去厨房里准备一些食物。
待一切安排妥当,四人这才一同走进客厅。夏红莲见客人们到来,急忙上前为他们泡上了热气腾腾的茶水。黄祥和宋应升一路风尘仆仆,此刻正口渴难耐,见到茶水,如获至宝,赶忙端起杯子,大口喝了起来。
张好古和方以智也各自端起一杯茶,与黄祥、宋应升相对而坐。四人一边品尝着香茗,一边聊了起来,黄祥和宋应升一接到张好古手令,两人就先带了部分护国军轻装到了青园驻防,两人安排好队伍后,又直接来京城了,并告诉张好古剩下大队人马明天才能到。
当黄祥和宋应升听到张好古与方以智正在商讨如何算计物资时,他们相视一笑,然后告诉张好古不必再去计算护国军那一部分了。原来,他们早已将护国军每天的费用计算得清清楚楚,而且这个数字是固定的。所以,只要知道需要多少天,就能轻松算出护国军的物资需求。
张好古和方以智闻言,心中暗喜,这可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来了枕头啊!有了黄祥和宋应升提供的这个重要信息,剩下的物资计算就变得简单多了。两人顿时觉得压力骤减,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着急了。
没过多久,厨房里飘来了阵阵香气,原来是饭菜已经做好了,并且被端到了桌上。黄祥和宋应升由于一路奔波,早已饥肠辘辘,看到美食,便毫不客气地大快朵颐起来。
待黄祥和宋应升酒足饭饱之后,四个人一同来到书房,继续完成剩余物资的计算工作。仅仅用了半个时辰,他们就顺利地算出了所有的物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