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皇家秘闻,建文帝下落大揭秘……”小报童游走在,广州府的街头,卖力的叫喊着。
每卖出五份报纸,小报童就赚取一分钱。想到这些,小报童叫喊的更加卖力……
“来!给我来一份。”说完。行人掏出两个铜板,递给小报童。
小报童极为熟练,收到两分钱后,很快便拿出一份报纸。
“我也要一份!”
“好咧!”
有一个人购买,路上行人像是闻着味一般,纷纷找小报童购买。
小报童身上的几十份报纸,很快售卖一空。顾不得满头大汗,又飞快的前往邮局……
相比于大明日报,平常百姓更喜欢杂记。
看到这个头条新闻,小报童觉得一定会大卖。就拿出所有的积蓄,购买了五十份杂志报。
长时间的卖报经验,只要有皇家、秘闻、大揭秘的字样,杂志报一定会大卖。
果然如小报童猜想的一般,今天足足卖出两百份,是平常的几倍了。
与小报童的欢喜不同,看到报纸的路人,则是一脸震惊。
能在广州府的人,都不是寻常人家。自然知道建文帝是谁,那可是太祖的孙子。
要不是靖难之役,恐怕现在的皇家,就是建文帝一脉了。
建文帝不知所踪,一直是个悬案。
这一期的杂志报,详细的说了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先是逃到贵州行省,随即又逃到南洋,最后辗转回到琼州。
这个惊天大瓜,成为人们饭后话题,纷纷议论杂志的真实性。
像这样的事情,杂志社爆料过不少。虽是捕风捉影,但也有一定的真实性。
什么嘉靖帝沉迷炼丹,差点被宫女杀死;
夺门之变。兵不血刃,皇位易主,这是怎么做到的;
天启帝落水后,是感染风寒而死?还是政治阴谋。
这些惊天秘闻,一旦发表都会大卖。
这些皇家秘闻,在北方别说发表了,就是讨论也是杀头的大罪。
在王成的地界,不仅可以刊登出来,也成为寻常百姓讨论的话题。
不管是政治阴谋,还是捕风捉影,无疑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传闻王成自立的消息,在民间也有不少人知晓。
现在又在这个关键时期,发表建文帝一脉的下落。有心人看出,这不是简单的八卦。
果然如同有心人猜想一样。
接下来的几期,杂志报都会刊登,建文一脉的消息。
先是建文在贵州白云寺出家。太子朱文奎遭到成祖迫害,融入苗人部落……
最后就是建文帝,在琼州的一脉子嗣,名单也写的详细。
王成也赫然在列,是建文皇帝的六世孙。
一时间,整个广州府沸腾了。
涉及到王成,寻常百姓也不敢明面上讨论了,只敢私下议论真实性。
加上王成自立的消息,在民间也是流言纷纷。
难道王成想自立,打着建文后裔的幌子?只是以王成的威望,有没有建文帝的光环,都无关紧要。
在寻常百姓眼里,王成已然是他们的王了,王成自立也只是时间的事情。
而在士大夫眼里,王成要是自立了,儒家学派肯定会没落。
一些落户广州的大儒,也是坐不住了。一边享受广州的安宁,一边卖力的抨击王成。
王成身为大明臣子,深受大明的恩惠,却想要磨灭大明。此等乱臣贼子,天理难容……
退一万步讲,就算王成是建文的后裔。
身为王室的后裔,在大明危机时刻。应该摒弃个人恩怨,拯救大明于水火,帮助崇祯皇帝平定祸乱。
对于夺位之仇。
这些“胸怀天下”胸怀天下的大儒,却只字不提,仿佛王成就该为大明付出。
这些反对声音,在广州也只是少数。
大多数人,还是站在王成这边。
王成的成绩有目共睹。
十年的时间,王成不仅将偏僻的南方,发展的极为富裕。
就是整个南洋,也归于王成麾下。
就是不依靠皇家血脉,以王成的功绩,也足可以自立了。
这也只是民间百姓的想法,就算他们是对的,也不能成为主流思想。
好在这些年,拥护王成的学子,也不在少数。
这些学子有的是,有的是来自北方,对这里的新气象折服。
他们更愿相信,王成是皇家血脉。就该承担皇家的使命,带领大明走出阴霾……
南方的本土势力,自小接触新思想。
对于王成也最为拥护,不仅力证王成的身份。对于王成自立,也是极为的拥护。
有的更是直接谏言,王成虽是皇家血脉。
但这些年的发展,王成是以一己之力,建立诺达的基业。王成就该脱离大明,直接建立新的王朝……
这也是新旧思想,第一次激烈的碰撞。以大儒的失败而告终。
一千余年,历代帝王独尊儒术,使得儒家一家独大。可谓天下读书人,同时出自儒学。
只是王朝的出现,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在广州府王成的地界,犹如先秦时代百家争鸣。
儒学也只是一门思想,在这里反而有点鸡肋,更体现百无一用是书生。
反观法家思想,可以更好的治国。
就是墨家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在南方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这虽是一次小小的碰撞,再次展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也是新旧思想,第一次激烈的碰撞。
失去君王权利的支持,儒家学说,这一次是完败。
这就像一个人,他就算武功盖世。面对天下武人,他的胜算可想而知。
这不是一次单挑,而是一次群殴。
儒学思想面对的是,华夏五千年的文化。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对决……
不管同文馆,一众学者如何争论。文章写的是多么华丽,都改变不了王成自立的事实。
崇祯十七年二月二。
王成带着广州府的一众文武,在中央大广场祭天祷告,同时宣布自立。
自立极为怪异,没有采用新的国号,任是以大明自居。
王成自称为大明王,似乎有那么点不合情理。
只是在昭告天下檄文中,发给十几个行省的告示,加盖了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的印玺。让王成的自立,仿佛是顺应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