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处理韩王信后代时,刘恒就感觉苏云的表现不太对劲,在听了今天二人的对话后,刘恒已经将所有的事情连在了一起。
原来韩信没有死,原来是云哥将他保了下来,好一个云哥,好有本事啊!
他虽然发现了,但他没有选择拆穿。
等刘恒召群臣进来时,吕后早已带着笑,没了气息……
“先皇后,驾崩了……”
群臣一听,皆掩着面目哀伤,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表情略有悲伤,大多数人就是光打雷不下雨。
吕后的政治身份敏感,影响刘恒地位的正统性,群臣都知道刘恒有手段,而且还坐稳了皇位,谁也不敢在这时候哭得很伤心。
只有苏云,默默地离开了皇宫,迎着大雪,迎着寂寞……
泪水和雪水掺杂着从脸颊缓缓滑落,凝结在脚印里,苏云就这样披着大雪,漫无目的的走着,走着……
……
公元前180年,吕后于长乐宫中去世,享年62岁,死后葬于长陵,和刘邦合葬。
由于吕后早已没了权势,所以吕后的死并未在朝中引起多大的响动,很快,朝堂上就恢复了以往的样子。
刘恒一直在想办法提拔一批年轻人才,利用他们来削弱军功集团的势力,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贾谊的一篇文章。
他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兴趣,于是专门将他召进宫中,对他进行了考校。
虽然贾谊现在只是一名文学博士,但是就文学造诣方面,汉朝没几个人是他的对手。
因此刘恒提出的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
而且贾谊还年轻,身为年轻人,做事总是比较激进,总能提出求稳的群臣看不出来的问题,让刘恒大加称赞。
刘恒才23岁,也是年轻人,他们是同龄人,自然在许多问题上有相同的见解。
和那些喜欢弯弯绕、有很深的政治头脑、仗着军功不把刘恒放在眼里群臣相比,和贾谊说话真的很舒服。
刘恒自以为是遇到了知己,于是提拔贾谊为太中大夫。
贾谊可开心坏了,在口头表示效忠刘恒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方法,可以帮助刘恒解决一个心腹大患。
刘恒有三个心腹大患,功臣、刘姓诸侯王、匈奴。
贾谊认为,想要一味地以武力解决匈奴是很困难的,要想彻底根除匈奴的问题,就要不断地将匈奴汉化。
贾谊举出了战国的例子,指出在春秋初期,只有中原地区属于汉族,通过不断地向周边汉化,渐渐地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同化,增强各地区的民族认同,才有了如今的大汉。
春秋战国打了几百年,最终却被西部边陲小国秦国完成统一。
秦故地许多地方都是西戎人,通过不断的汉化,让他们变成中原民族的一部分,这也是秦能逐渐发展的重要原因。
通过不断地向匈奴进行文化物质输出,让匈奴人认识到汉朝物资的好,渐渐地他们就会依赖于汉朝的物资、认同汉朝的文化。
况且,汉匈边境上许多地区原来就是故秦的领土,当地的百姓仍然保留着许多汉人的习惯,争取到他们,也是我们反击匈奴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认为一味的武力,很难解决汉匈双方的矛盾,匈奴人居住于草原,视劫掠为天经地义。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物质输出和文化输出,让匈奴人逐渐汉化,认同汉朝,我们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彻底击垮匈奴人的民族脊梁!”
“啪啪啪——!”
贾谊讲得非常细致、全面,刘恒听完忍不住拍手称赞。
贾谊讲得这一套完全符合现在的情景,刘恒就是想不费一兵一卒,解决汉匈之间的问题,没想到贾谊就将政策提出来了。
刘恒起身,双手一拱,弯上腰向贾谊深深行了一礼。
贾谊哪敢受这礼?
这可折煞他了,赶紧上前扶起刘恒。
“朕正愁无法解决匈奴的问题,如今先生如此系统的提出了解决办法,可以让千千万万的将士免于战火,可以解决匈奴这个汉朝的巨大隐患,先生当得起朕师啊!
既然如此,还请先生回去,将今天说的好好整理一下,写成一道奏疏,改天奏上来,让朕好好看看,并和群臣好好商量一下如何实施。”
如此的知遇之恩,足以让年少的贾谊对刘恒效忠一辈子了。
事实证明,少年的臣子不能遇见太惊艳的皇帝啊!
—————————
几天后的大朝会上,刘恒将贾谊呈上来的奏书当众宣读,在听了贾谊写的奏书后,在座的大臣无不佩服贾谊的才干。
之前有人提出类似的办法,但从来没有人如此系统的讲解,也没有人举出之前成功的例子。
明眼人都看出来,刘恒对这封奏书极为赞同,况且又是有利于大汉的事情,群臣欣然同意。
一时间,贾谊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刘恒将这封奏书里的内容定为了对匈奴的国策,决定按照贾谊写的,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匈奴。
散朝后,贾谊在大家的称赞声中,第一个离开了大朝会。
在最末端的袁盎可看不下去了,觉得贾谊如此出风头,必然会带来大的祸患啊,想要跟上去劝劝贾谊。
袁盎快步走出大殿,却想到了刘恒之前责罚他时说的话,他突然停了下来,没有再追上去……
贾谊这个名字,很快就火遍了整个长安城,成为大家口中讨论不断的角色。
由于苏云现在天天要教太子读书,不能经常去找刘恒,刘恒闲来无事,便会召贾谊前来商讨一番。
贾谊抓住机会,趁势给刘恒指出了大汉面临的许多问题。
贾谊认为,汉朝开国已20余年,在刘恒的治理下,天下已经稳定了下来,一片欣欣向荣,绝对不会走向秦朝二世而亡的极端;
如今天下已定,汉朝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地承继原来的秦朝。
贾谊鼓励刘恒改定历法,变易车马,改换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更改秦朝旧制,重新确立一套独属于汉朝的制度。
贾谊的每句话都说到刘恒的心坎上了,可以说是句句迎合刘恒的心意;
刘恒早就想这么干了,就是没有想好怎么改。
贾谊再次将自己的提议编成了一道奏疏,上呈给了刘恒。
贾谊提出以黄色为尊,祭祀用五种牲畜,其他官名也悉数更改。
在大朝会上,刘恒推辞了两下,表示不肯改制,但群臣明白,刘恒是在演戏,于是纷纷上奏请求刘恒改制。
刘恒开心了,但没有完全按照贾谊说的,只是挑了部分改制。
贾谊提出的,他不是完全赞同,他就想借着这个事,来试探一下群臣。
一时间,贾谊出尽了风头,却也因此得罪了许多的人。
既然是改制,便会影响一批人的利益,那些被影响利益的人不敢恨刘恒,还不敢恨你贾谊吗?
贾谊啊贾谊,你给我等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