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董冬正在另外一个县城,走访和慰问困难群众。
年底的走访慰问,是每个单位的“规定动作”,体现民本民生的为民情怀。
本来,这次是局长亲自带队,会同市民政局的同志们,一起去扶贫点看望村里的困难家庭,给他们送去过年物资和慰问金。
怎奈,临行前的一天,局长突然患上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只能委托董冬作为他的“特派员”,又临时协调市民政局一个副局长带队,共同完成这项工作。
市民政局来的邹澎副局长,是80年代的老大学生,原是在中学当个“教书匠”,后来,因为文字功底好,市民政局又缺一个写材料的人,所以才被“挖”了过来。
如今,在民政局已经工作了20多年了,说话办事都非常老道,一看就是经验丰富的行政领导。
他到了困难群众家里,不但没有半点嫌弃的样子,而是拉着他们的手,一起聊天拉家常,摸摸被褥暖不暖和,看看锅里有什么吃的……
有时,别人递给他半截玉米,他也高高兴兴的接过来,直夸好吃,有小时候的味道。
有时,碰到满脸泥巴的顽皮孩子,他也会像个慈祥的爷爷一样,把孩子拉到自己身边,掏出身上自带的湿纸巾,帮孩子脏兮兮的脸擦干净。
送给别人米,油,面,红包,他也就像是走亲戚一般的自然,轻描淡写的将东西放在角落,嘱咐他们保重身体,还给他们留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说有什么困难可以打电话给他。
他不会像有的领导一样作秀,又是握手,又是合影,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来送“温暖”一样。
跟随他的脚步,一路走了七八家困难群众,董冬越看越觉得心里佩服,对这样和蔼可亲的老领导也有一种亲近感,似乎不像自己才认识的人。
董冬心里清楚,作为家境普通的一般人,像邹局长在体制内当个市局副局长,也算是职场中的“天花板”了。
再说,他已经快到55岁了,再往上升是绝无可能,大多数人只是秉承着责任心,站好最后几年的岗。
像邹局长这样,还能充满热情、饱含爱心去干工作,这是一种很珍贵的品质。
工作完了,大家徒步从村里返回乡镇,公车停在乡镇政府的院子里,他们吃个简单的工作晚餐就返回江未市。
为了打发路上的无聊时间,大家开始轻松的聊起天来。
董冬问他:“局长,我想知道,你是怎样消除职业倦怠感,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工作的?”
邹局长笑了一笑,说:“民政工作,跟你们商务工作不一样。你们基本是跟社会精英、年富力强的人打交道,我们基本都是跟老残病弱的弱势群体打交道,只能用情用心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千万不能怕麻烦,也不能有高人一等的心理和心态,只有将自己和他们的位置摆正,老百姓才会跟你交朋友……”
两人聊了一路,董冬发现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确实还存在着许多不同,尤其是跟邹局长这样的“老革命”在一起,他会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一路经历,一路感悟,自我感觉收益良多。
两人越聊越投机,简直是相见恨晚的忘年之交。
正当邹局长分享自己读大学的趣事的时候,董冬的手机响了起来,他不好意思的说:“我先接个电话,等会再跟您聊。”
按下接听键,只听见对方在问:“请问,你是董冬同学吗?”
“是的,我是。”董冬已经很久没听见有人叫他同学了,一般都是叫他董科长,正在猜测的时候。
电话那头,却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祝贺你,你已经被我们学校录取了!”
哇咔咔!
董冬顾不上自己还在工作的路上了,挂掉电话,沿着乡间小路一阵狂奔,在田野之中尽情欢呼:“我考上了,我终于考上了!”
一行人都惊呆了,不知道他受了什么刺激,又考上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