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了吗?这次是王翦将军和蒙恬将军率兵以少胜多,打了漂亮的一仗!”
“没错没错,两位将军真是太厉害了……特别是蒙恬将军的实力有目共睹啊。”
“别忘了王翦将军!据说他在楚地仅凭少数兵力就歼灭了两倍于己方的敌人。”
众人热烈辩论,各自坚持心中最强的那位将军。
突然,远方传来隆隆声,接着马蹄如雷。“哒、哒、哒”,尘土飞扬之中骑兵的身影渐渐显现。“来了,他们来了!”人群中有人喊道。
随着队伍的逐渐靠近,人们激动得难以言表,高声欢呼起来:“快看,是王翦将军和蒙恬将军凯旋而归!”
面对百姓的热情,王翦和蒙恬不由得放缓了马速,遵照咸阳城内的规定——除特别紧急情况外,不得纵马疾驰。此时二人心绪复杂,他们望着四周为自己加油鼓劲的人群。
实话说,他们觉得自己实在不该受到这样的赞誉,因为在这次战役中,他俩基本上扮演的是边缘角色,大部分时间是在外面清理逃敌,收尾工作做得多过直接参战。这功劳真的不算是他们的。
正当感到些许愧疚之际,他们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个名字——长公子!他才是真正的主心骨,在皇帝的指示下统领大军清剿叛军的大功臣!
可惜此时不知长公子身在何处,大家心里都是一阵黯然,觉得没法向皇帝交代此行的情况。好在长公子为皇帝留下了一封信函,稍稍缓解了一些尴尬和焦虑。无论如何,正是他的存在,才确保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因此,大家都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尤其是王翦更是将长公子视为最坚实的支持和依靠。
对于此次胜利,几乎可以说全赖夷陵勇士们的力量得以实现,而长公子作为与夷陵合作的关键桥梁,自然是最值得称颂的人物。没有长公子的协调,或许他们早已葬身楚地。此时此刻,对长公子的情感更加深刻且坚定。
两人思索至此,已心中有数,稍后进宫,定会将事情全盘托出,向陛下详尽汇报,此役长公子功不可没!
两人绝对不会居功自傲。
不多时,大军便浩浩荡荡地进城。路旁的欢迎人群中,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两名戴着斗笠的人收敛气息,互视一眼,眼中透露着决然。农家大军既已败北,正是他们上场的时候了。这两人乃是鬼谷一脉春秋时期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曾是风云变幻中的重要人物。
此次作为反秦的后手棋,他们的任务便是静待咸阳城中传来农家战况的消息。若农家获胜,则无须出手;若农家落败,则必须登场。
目标正是大秦腹地咸阳宫里的核心人物——秦王嬴政。
在咸阳宫内,章邯与众将军商讨完事宜后,决定先行回宫报信,将好消息传达给陛下。
“陛下,现今农家叛军已被彻底平定。此战当属长公子的殊功。” 章邯恭敬抱拳,详细地将事件的来龙去脉报告给嬴政,并提及了夷陵对秦帝国的巨大助力以及夷陵强者对长公子的支持……
由于他的忠诚,尤其是对陛下的赤诚,他毫无保留地透露出所有情况:“夷陵的前辈们多次助我长公子一臂之力,即便是面对农家复杂的阵势,也都一击即破!”
嬴政听闻此言喜出望外,连说几个“好”,心情愉悦:“这是夷陵先人的认可。”
“唯有真正的天之骄子才能得如此支持。”
这更增加了嬴政对未来的信心,也确认自己所信任的人没错:夜儿确实是个可堪重任之人!
有了祖上的庇佑,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挑战,他相信夜儿都能应对自如。
眼下这样的大功归于夜儿名下,将来储君之事也不会显得唐突。想到蒙恬和王翦的全力支持,更觉得朝中的阻力应会小得多。即使自己不在了,帝国依旧万世不竭。
想到这里,他对未来更是充满信心。看着盖聂微笑道:“盖聂啊,吾的夜儿得到了夷陵强者的认可以及祖先们的护持。纵使日后我不在了,亦有人为他铺路。”
“陛下言重了,您必将长命百岁,见证长公子阖家欢乐、孙辈绕膝的美好时光!” 盖聂笑着说道。
盖聂深知长公子从小就表现出卓越才华与过人能力,其未来必然是非同凡响。嬴政继续叮嘱道,“如果将来有什么意外发生,你要好好辅佐夜儿,并且帮他清除一切阻碍。”
说完,嬴政轻拍着盖聂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再次叮咛。
“陛下何出此言,长公子亦是我的徒弟,自当全力以赴辅佐他。”
“哈哈哈,好!好!好!”
嬴政放声大笑,笑声迅速传遍了咸阳宫。与此同时,两个气息沉稳的身影悄然潜入宫中。
在这同一时刻,儒家领袖伏念和颜路正在议事堂密谈。“若此次无法一举覆灭大秦帝国,对我们而言将是灭顶之灾。”
“我们唯有寄希望于刘季的大军……”
“我听说他的军队已经将蒙恬的部队围困在山洞中。”
“但据我所知,楚地已被击败,分出去的援军也难逃王翦大军和夷陵守军的围剿,现在王翦的部队已经深入楚地中心。”
“并且城民欢迎他们进城,几乎是兵不血刃便攻下核心地域,还顺便平息了周边的一些叛乱,如今正向刘季的地盘进发。”
“你是否担心那里的防御?我们知道神农氏的‘地泽二十四阵’威力惊人,更有高人相随。如今刘季有真龙气加持。”
“确实,王翦大军若是进攻,无异于是自寻死路。只能寄望刘季的大军尽快击溃对方……”
两人正谈得起劲时,一位儒家成员突然闯进来报告:“桑海之城外发现大量敌军!”
大量的敌军?
显然不是刘季的大军——他的队伍人数不会有这么多。
难道会是夷陵的援军吗?
二人相视而惊慌失措。他们的呼吸急促,后颈寒毛竖立——怎么可能?
不祥的预感笼罩心头,仿佛一块石头坠入深渊、不再发出回响。
但他们必须保持冷静——无论如何都不能乱了阵脚!
伏念尽量保持镇定,对前来汇报的 ** 说:“你可知那是哪方军队?大概多少人马?”
农家的代表恭敬回答:“都是装备精良的重骑兵,估计有十万人马,未能确认具体来源。”
十万之众!
如果是冲着儒家来的,还有生还的机会吗?
对儒家乃至山海之城来说,这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打击。二人互视一眼,感到心事沉重,不敢贸然决定。
急忙唤来另一人传达命令:“快,立刻请师叔荀子前来!速战速决!”
汗珠悄无声息地渗出背部,两人都在暗自思考应对之策。接下来该如何处理这个情况呢?
考虑到有十万精锐大军压城,他们目前的人数显然无法与其抗衡。虽然前几天和他们一起回来的有不少人,但大部分都在山下从事反秦宣传工作。如果真要与这十万多军队对抗,那对他们的结果只有一条死路。
荀子到达后,伏念望着他并告诉他桑海城外如今汇聚了十万精良重骑兵的兵力正在逼近。听到这个消息后,荀子沉思片刻,尝试判断这支部队的来源。
三个人彼此看了一眼,都感觉到事情极为棘手。十万人的大军可不是一般的势力能够集结的,更别提这些全是装备精良的重骑兵。培养这样规模的骑兵需要耗费庞大的财力、物力以及时间和心血。
当今天下能召集到这么多兵马的只有三个主要势力:秦国、夷陵,还有反秦的农家。农家军由于其组织形式多是在各地游走招募成员,几乎不可能迅速召集这么多兵力,更别说全都是重骑兵。如果秦国真的培养了这些士兵,早该有一些风声传出来,而且十万大军每天所需的粮食和供给是巨大的,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
假设大秦和夷陵联合也不太现实,王翦和蒙恬率领的军队现在还在与刘季的军队激战中,怎么可能突然调集这么多部队,即便大秦帝国动用全部力量也不应该这么悄无声息。至于自给自足的可能性也很小。
还剩下最后的可能性,就是……夷陵的军队。特别是夷陵老祖能在一夜之间调动这么多支军队的能力更为突出。因此,这股未知的势力极可能是来自于夷陵。对于儒家而言这不是什么好消息。如果真如所料,桑海城恐怕难保安全……
在这紧张时刻,又有更多的情报不断传来:“报告,城外各个方向又发现了大量集结的军队,估计也有接近十万众。”
三人面露忧色,已经没有更多的惊讶,甚至还没有回过神来时,新的消息传来:“报告,从西南方向发现有装备精良的重骑兵,估计也有十万左右。”
情报一个接着一个,仅过了约一刻钟,就已经接收到十次之多。这意味着,此刻桑海城已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神秘势力重重包围,总计可能达到一百万之众。形势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