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赵辉联合了黄福、杨时溪、何忠、郑和、兴安伯徐亨一同上奏。
主要说明了两件事,一是黎利在各地的残军还有几万人,还占据着红河与白藤江之间大小七八座城池,再说黎利生死不明,远不是撤军的时候。
二是交趾百姓怀念陈朝,为了安抚黎民,迅速稳定局势,还是建议立个陈朝后裔为王比较好。
当然,明朝立的安南王,当然跟黎利拥立的安南国王大不相同,一个是等同藩王,一个是外藩君主,权力与地位天差地别。
京师,御前会议已经吵翻天了。
杨士奇、夏元吉认为,先前因找不到陈朝后裔,所以明朝才把交趾郡县化的,这是太宗皇帝吞并安南的法理,至少是冠冕堂皇的。
现在,如果还要封一个安南王的话,从法理来讲,应该把安南还给陈朝后裔。
所以,这安南王绝对不可以立,立了难免有遗老遗少心怀不满,所以,立还不如不立。
杨荣、金幼孜等人则认为,交趾已入华夏二十余年,今虽找到了真正的“陈朝后裔”,那也不可能再裂土分藩了,杨荣说“岂有分夏土于化外、弃礼义绝中国之理”?
朱瞻基在王通、柳升接连战败之后,确实动过封陈朝后裔为王的念头,但那也只是在连续战败后强行挽尊的行为——意思就是告诉世人:啊,我不是打不过你,只是我爷爷当初说过要立陈朝后裔的,现在既然找到了,那就封王吧!
如果能用拳头让敌人屈服,何必再议和呢?
朱瞻基最后拍板,同意封王!
然后新的议题又冒出来了,既然封陈朝后裔为王,那王府要不要有护卫?一般藩王是三护卫,要不要给陈王护卫?
还有就是既然分封了,那陈王新立,局势不稳,是不是得有人充当总督,既管军又管民?
众人又纷纷想到了赵辉,这家伙打仗是把好手,当初镇守乂安府,也干得有声有色,很能威服四夷,如果要设立安南总督,那非赵辉莫属啊!
杨士奇不同意,说道:“朝堂诸君忘记吴权故事乎?”
五代十国时,交趾由静海军节度使管理,后来渐渐生出分离之心,经过内战后,吴权成功夺取静海军权力,自立为王,废除静海军节度使之职,被视为安南分离之始祖。
言下之意是,如果设立安南总督这样统管军民的封疆大吏,很难保证交趾不会再次分离。
金幼孜道:“此言差矣,总督乃是流官,由中枢委派,三年或最多四五年一换。况且朝廷还可以轮流调发士卒前往交趾更戍,戍卒心向中国,这样一来,如何会有自立之心?”
夏元吉嗤笑道:“荒谬,谁不知番上班军之辛苦,你还要士卒去交趾上番?派十万人去,中途不得逃走九万九千?”
大家纷纷憋着笑,明军中最苦的就是班军,真要派两广甚至湖广、福建、云南的士卒去交趾上班的话,逃亡率真的会相当的高。
朱瞻基最后听得不耐烦了,打断了众人道:“交趾新定,一应制度都在草创,不如交给总督去办,三五年之后,交趾大定,自然已有定策。”
算是给定下了设立总督的基调。
那么问题又来了,谁来干这个首任总督呢?杨荣等人还是力荐赵辉,毕竟地方是他打下来的,接盘管理最是方便。
杨士奇道:“大乱新定,不如先由赵驸马暂行总督之权,待一二年后局势平稳,再派流官。”
这么做可以避免赵辉在交趾拥兵自重,也可以说是很稳妥的方式,大家便都同意了。
于是由内阁拟旨意,封陈扬龚(即黎饿)为安南王,以何忠为王府长史。以赵辉为总督安南诸军事,是为又管军又管民的真正封疆大吏。
中枢特意升陈忠为礼部侍郎,坐船前去交趾册封安南王。
……
赵辉松了一口气,朝廷终于走对了这一步棋,还授予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巨大权柄——皇帝特许他安南一应官员即行任免,也就是说,整个安南,除了不能废立安南王以外,都是赵辉他说了算。
妥妥的交趾太上皇啊。
赵辉终于可以在这里大刀阔斧地实行变革了。
第一步,他派遣大军四出,剿灭还在负隅顽抗的黎军残部。并下令,凡是负隅顽抗的黎军,按造反论处。主谋夷九族、凌迟弃市,从者一律杀杀杀!
第二步,进行反向的改土归流,即将当地土蛮聚居的州县,改为宣慰司、安抚司以及各个大小土司。只在汉人及其后裔聚居的城市实行郡县制。而各土官可以世袭,但袭职必须通过总督认可,如此一来,总督对于地方各土官的掌控力就大大增强了。
第三步,卫所制与郡县制并行,在红河三角洲增设多个实土卫所,卫所不仅掌握大量土地,还可以管理区域内的百姓,成为类似“生产建设兵团”这样的机构。这些卫所不仅可以为都司提供大量粮食,还提供了稳定的兵源。
第四步,也是赵辉最不敢干,但是又不得不放到最后一步才去干的事——停罢内官采办诸事。也就是朱瞻基派来安南的那些太监,原来是来督办金银矿的、来收(打劫)珍珠的、来收(打劫)扇子的,统统罢去。
这四件大事干完,整个交趾为之一震,百姓们松了口气,终于不再有疯狂压榨人民的死太监了,也不再有各种苛捐杂税了。
大战之后,人心思定,许多百姓开始回到老家,恢复耕种。
整个交趾的局势开始一步步地向好的地方发展。
赵辉心中大定,内心十分欣慰,看着曾经的千年故土在自己手中又稳固了下来,历史的遗憾在他手中得以弥补,不得不说,这是穿越者最大的快乐。
“妈的,现在唯一遗憾的是,黎利那老小子还是没抓到啊。”赵辉喃喃道,只有抓到了黎利,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他才好放心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