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背景
- 鞑靼侵扰:自成化六年起,鞑靼加思兰部、孛罗忽部、满都鲁部入驻河套地区,常到宁夏、甘肃、陕西等地抢掠,明朝三次聚兵8万欲收复河套,均因主帅未敢轻进而无果。
- 战略抉择:成化九年,满都鲁等各率精锐出河套抢掠,陕西参赞军务左都御史王越决定趁其主力出掠,捣毁其巢穴红盐池,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
战争经过
- 奔袭红盐池:王越与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率兵4600人,从榆林红儿山出发,昼夜兼程。历经艰难跋涉,抵达距红盐池50里处。
- 初战红盐池:王越将弱马放于阵后虚张声势,精骑布于阵前,许宁、周玉分率左右队,又派1000余精骑埋伏营侧。明军进至鞑靼营地外20里,鞑靼集众抵抗,明军伏兵突起,前后夹击,斩首355级,获大量驼马牛羊器械,焚其帐篷庐舍。
- 归途再胜:王越得知孛罗忽、癿加思兰、满都鲁等满载而归,率部西进,在红城儿与蒙古主力相遇。明军虽疲惫但奋勇作战,明朝援军赶到形成合围,蒙古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孛罗忽与满都鲁仅以身免。
战争影响
- 军事上:给予蒙古鞑靼沉重打击,使其短时间内难以组织大规模侵扰,解除了河套地区对明朝西北边境的威胁,为明军夺取河套战略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 政治上:提升了明朝的威望,巩固了朱见深的统治,增强了明朝军民对抗外敌的信心。
- 经济上:使边境地区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为西北边境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和平环境,促进了当地农业、畜牧业等生产活动的开展。
...
红盐池之战后:
- 持续加强军事防御:明朝继续强化北方边境的军事防御体系,在长城沿线增修防御工事,包括加固长城、增建烽火台和城堡等。同时,保持较大规模的军队驻扎在九边地区,并且更加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更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应对蒙古可能的再次侵扰。
- 开展有限的招抚政策:对一些在战争中被俘或主动归降的蒙古人,明朝采取了招抚和安置的措施。将部分归降的蒙古人安置在边境地区,让他们从事农牧业生产,一方面可以增加边境地区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他们来了解蒙古的情况,起到一定的情报收集作用。一些有能力和影响力的蒙古首领归降后,明朝会授予他们一定的官职和爵位,如封王、封侯等,以吸引更多的蒙古人归附。
- 维持有限的贸易往来:在部分边境地区,明朝依然保留了与蒙古的马市贸易,但贸易的规模和频率可能受到双方关系以及边境局势的影响。通过马市,明朝可以获得蒙古的马匹等畜牧产品,而蒙古则可以换取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因经济需求而产生的矛盾,有利于边境的稳定。
- 分化瓦解蒙古势力:明朝利用蒙古各部落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对一些与明朝关系相对较好的部落,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赏赐,鼓励他们与明朝合作,共同对抗那些对明朝威胁较大的部落。
同时,明朝还通过扶持代理人、挑拨部落之间的关系等手段,使蒙古各部落之间相互制衡,难以形成统一的强大势力来对抗明朝。
...
收复哈密:
- 哈密失陷:成化八年,吐鲁番首领阿力趁哈密国都督把塔木儿病逝,其子罕慎请求继承职位未被明朝同意,哈密群龙无首之机,率兵攻占哈密,掠走哈密王母及金印,并派其妹夫牙兰拒守,明朝第一次失去哈密。
- 首次收复尝试:成化九年(1473年),明朝派遣高阳伯李文、右通政刘文率兵经略甘肃,但刘文等人懦弱怯战,不敢出兵,无功而返。成化十四年(1474年),朱见深下令以哈密都督罕慎为统帅,抽调罕东卫、赤斤卫的蒙古兵和苦峪的乜克力畏兀儿兵西征哈密,罕慎被速檀阿力击败,逃回苦峪。
- 罕慎收复哈密:成化十八年(1482年)春,哈密都督罕慎联合罕东、赤斤二卫的明朝官兵,集合一万余人,一举攻占哈密城,成功收复哈密。不过,朱见深并未马上册封罕慎为哈密王,而是一边稳住罕慎,一边联络吐鲁番的阿黑麻,欲图保持吐鲁番和哈密的均势。
只不过,朱见深去世后的弘治元年哈密便又再次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