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御书房
眼见朱佑樘如此的坚持,张山风也不好继续反对。
只是,张山风内心还是很疑惑,于是好奇的问道:“寿哥,图书馆罢了,你似乎很关心。
以前也没见有多么重要,有必要这般看重吗?”
后世的图书馆,虽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曾经一度是文艺青年最喜欢的场所。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的兴起,逐渐没落。
最后,除了大学校园,其他地方的图书馆,就没几个人去了!
张山风暗自嘀咕:哪怕是图书馆最高光的时刻,他也没怎么去过,所以没看出图书馆,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也许,类似省级,国家级别的图书馆,在查询资料的时候很有用。
但是,那种开在各地,那个半天都没一个顾客的图书馆,除了卖教材,连基本生存都很难维持,更别说其存在的意义。
网络的兴起,电子书以及各种阅读网站的崛起,对传统图书馆和书店,几乎是毁灭性的冲击!
此时,朱佑樘算了算时间,感觉户部和礼部的人来的太慢,老半天还没到,就让萧敬亲自去催了!
于是,御书房又只剩下张山风和朱佑樘。
面对张山风的质疑,朱佑樘摇了摇头,提醒道:“时代不一样!
后世的大中华,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扫盲教育,有极其完善的义务教育,以及完整的教学体系的。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老百姓,不需要图书馆,仅仅凭借普及的学校教育,也能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教育方面,后世比大明,完善太多了。
很多人不需要额外的读书,仅仅义务教育,就能具备很高的学识,这在大明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今大明的百姓,刚刚识字的都不多,没有完整的教学课程,只能靠着一点点的积累,靠他们自身额外的补充,完成知识的积累。
这个过程,图书馆的作用,将被放大无数倍!”
张山风眼神一亮,他明白了:大明的教学,极其不合理!
各种儒家的教学,如私塾和学院,可以直接忽略,除了愚民,没有参考的价值。
剩下的,哪怕是大明学校,所教授的也只是他和朱佑樘,凭着记忆编着的书籍。
这种教材,不仅教授的知识少,而且漏洞多,范围小!
而上一世,不仅有许多成功教材可以参考,还有无数先驱的摸索,以及数代人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合适民族,合适时代的教材。
这些,在目前的大明,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
朱佑樘能做的,只是将各种森罗万象的书籍,做一个系统的归纳,全部丢入大明图书馆,然后让有需要的人自己去学!
最后,经过大明学校一代一代的完善课本,一点点的找到一部合适大明的教材体系!
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在漫长的改良过程中,有些天资聪敏之辈,就需要额外的知识摄取。
在书籍匮乏的年代,这些天资聪明的一群人,想要学习额外的高深知识,就需要渠道。
这个渠道,目前只有图书馆。
书,就是知识!
知识,是一种传承!
图书馆,是这个传承的载体!
传承给大多数人的,肯定不是一个民族所有的东西,而是适合让大部分人掌握,且能在社会上生存的东西。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图书馆,就是少数顶尖人才自我升华,完成更进一步知识储备的唯一途径!
如果说,大明学校是树根,大明大学是树干,支撑起了大明教育的基础结构!
那么,图书馆就是阳光!
普通人才是树梢,顶尖的人才就是绿叶,这些绿叶吸收了阳光,用光合作用之后,将大明这颗大树推向新的顶峰!
给一些进步人士,提供一个进步的机会!
这就是图书馆真正的意义!
想到了这里,朱佑樘不禁憧憬道:“疯子,哥或许操之过急了。
但是,图书馆一定要建立!
百姓皆可读书,才能让锻造工艺后继有人,才能让更多人开拓视野,打开新思路。
如果能更进一步,催生科技飞跃,那将是不朽的基业!”
张山风没有说话,图书馆的重要性,他已经明白了。
只是,朱佑樘的确操之过急了。
因为,目前的书,少得可怜!
哪怕算上徐家的万卷楼,算上皇室藏书,也不见得有啥效果。
数量虽多,却多半是儒家经典,名人传记,就是大儒注释。
这些东西,对于技术和科技,没有一点提升,反而遏制创新,效果是反的!
眼见朱佑樘高兴过头了,张山风不得不泼一盆冷水:“书虽多,可用者甚少!
一堆四书五经,前朝秘闻,大儒和名人的手书,有何意义?
他们对于研究农业无用,对于工业更是遏制,更谈不上科技!
寿哥也许……高兴得太早了!”
朱佑樘并不以为意,解释道:“能读书的人多了,人才就多了。
人才多,想法就多!
后世的科学家,不也是从什么理论都没有,一点点累计起来的吗?
图书馆只是提高一个视野,给更多人打开新思路。
只要我们控制书的内容,经过时间的沉淀,更多人会在现有的书的基础上,将探索的成就,编着成新书。
如此循环往复,几十年后,图书馆自有海量新书,大明各方面自然得到海量人才!
人才辈出,文化和思想的升华,将可以把大明推向真正的盛世!”
朱佑樘乐呵呵的继续说着:“那些朝臣以为的,人口暴增,国库充盈,文治武功,名臣辈出,就是盛世。
他们整天嚷嚷着盛世降至……
哈哈哈,可笑至极!
他们说的这些,都是明君,圣君的盛世,一个人的盛世罢了,而不是王朝的盛世!
一人之盛世,不可久!
待君王作古,名臣逝去,繁华终归衰退,留下的除了追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浮梦罢了。
哥……要铸造一个王朝的盛世!
王朝的盛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没落,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衰败!”
张山风喃喃自语:“君王盛世……?
王朝盛世……?”
他有些惊讶的看着朱佑樘,哪怕他一直都知道,朱佑樘是有雄心壮志的人,也没想过朱佑樘的野心,已经不再局限于超越大唐,不再局限于几十年的太平盛世。
他要缔造一个永恒的王朝盛世!
朱佑樘看到张山风的震惊,十分满意,拍了拍张山风的肩膀:“这样的王朝的盛世,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
以如今的大明,真正称得上人才的,唯有疯子,你一人而已。
这是不够的!
所以,大明需要老百姓思想的升华,让所有人的思想,由一个时代,步入另一个新时代!
这种属于思想的时代进步,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文化兴盛!”
张山风有些茫然了,这些东西,他从未想过,没有琢磨过,更加没有听过。
他的理解,依旧在国富民强,依旧是枪械弹药,依旧是朝堂家庭……
总之,他还停留在物质基础上。
这种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从时代的角度,从思想解放的层面看问题,他从未尝试过!
也许是打开了话匣子,让朱佑樘显得有点兴奋,他继续讲解道:“疯子,知道百家争鸣吗?
各路学说的兴起,诸子百家游说诸侯,你知道它们真正的历史意义吗?”
张山风脸沉默了,他与所有人一样,在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怀着的是满心崇敬。
他根本不曾想过,这其中有什么历史意义!
朱佑樘看着张山风懵b的表情,很有成就感的解释起来:“上古先民由于工具不足,不仅开垦难,生产低下。
而且,他们经常受到周遭蛮夷,以及野兽的威胁!
及至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不得不推行大量有利的国策。
比如,大规模生产青铜,私斗禁止,以及保护农耕等一系列的举措。
于是,先民渐渐能吃饱,富足起来!
然后,那些吃饱了的人,就开始研究学问,开创各种学说,着书立传,游说四方。
于是,诞生了诸子百家!
有研究治国之策的,如法家,儒家,墨家等等!
有研究天文历法,玄黄之术的,如道家,阴阳家等等!
也有研究征伐之术,如纵横家,兵家等等!
更有研究生老病死,万物生养的,如医家,农家等等!
这是大中华第一个文学盛世——百家争鸣!
这也是中原盛世的开端!
百家争鸣为秦汉,乃至后世,奠定了盛世根基!
这个时期,各大诸侯积极变法,农业大幅度进步,军队更加强大了!
于是各路诸侯粉墨登场,不仅对内能称霸称王,互相攻伐,对外可以驱除蛮夷,以彰华夏威严!
这个时期,工业开始萌芽,纺织,冶铁初具雏形!
诸子游说四方,带去的各地的,可不只有治国理念。
还有技术!
农家带去了农耕技术,让粮食能亩产更多。
兵家带去了练兵之术,最着名的莫过于齐技击和魏武卒!
墨家带去了守城技术,墨家墨子与公输家的博弈,更是推动了城池攻守的武器革新。
如今攻城所用的云梯,还是一千多年前,公输班所创,至今没有本质进步!
……
这就是各路学说带来的好处!”
张山风没有说话,他很清楚朱佑樘想表达什么。
朱佑樘继续自顾自的说着:“其后的大唐盛世,更是大中华历代王朝,几乎争相追逐,几近无法超越的巅峰!
凡夫俗子羡慕盛唐的富庶,耕者有其田,家家有余粮,更是盛世的最高境界!
文人士子敬仰盛唐的诗词,恨不能与太白共饮,与谪仙同醉!
但是!
你我乃非常之人,当看清本质!
大唐包容,国库富庶,乃兴于商!
事实上,工与商,其实是一个整体。
只有强大的工业,才能满足本国老百姓的需求之余,还有剩余产出,对外通商!
大唐能将外夷的钱赚来,能让商者通达,农者富足,所以才叫盛世!
如此,大唐才有诗万首,词千曲!
大唐的文学兴盛,其实只是盛世的果实,而非起源!
文学的兴盛,只是表象,而没有引起人才思维的改变,更加不可能带动社会的发展。
文学兴盛若斯,竟然只停留在文字之美,沉迷在诗词歌赋的意境之美,而未有人走出笔墨,升华工农,实属可惜!
所以,大唐的兴盛,不可长久!”
张山风深感赞同:“因为兴盛,才有空间和时间去吟诗作对!
否则,如同夏商先民,吃都吃不饱,拿什么吟诗作对呢?
然而,吃得太饱的大唐,却将精力用于诗词,实属走偏了!”
朱佑樘点评道:“走偏只是表象!
本质在于,大唐文学的兴盛,仅仅只是产物!
唐诗,虽然华丽,却也只是被拿来用作消遣和娱乐攀比,而非类似百家争鸣那般,转化为治国,强兵,富民,更加没有催生工农业的改革!
不过是落魄士子的唉声叹气,亦不过是风流文人的风花雪月,再或者就是无聊者的顿悟感慨,不过尔尔!
诗仙剑艺不凡,终究只是谪仙。
诗词再如何华丽,依旧救不了一个王朝!
文学的兴盛,带动思维的飞跃,用于科技探索,实现在工农科技,才是正道!
所以,大唐的兴盛,只是商业的兴盛,文化的兴盛只是点缀!
大唐没有将其转化为农业之盛世,更触及不到工业之盛世!
如此盛唐,羸弱不堪,不足一哂!
哥可以断言,就算没有安史之乱,就算没有内部矛盾,也最终会被戳破。
虽富强而不思更强,量变而不思质变!
唐之灭亡,错的不是一个人,一个节度使,或者一个君王,又或者一个女人。
大唐错的是一个时代!
错的是国之富庶让文学兴盛,然而文学兴盛,却没有反哺国之富庶!
最终文学的兴盛,不过是沦为纸醉金迷,华丽的玩物罢了!
这就相当于无水之浮萍,其花再怎么绚丽,然而在内忧外患面前,毫无抵抗之力,一击即破!
终究,盛唐不过尔尔,昙花一现罢了!”
朱佑樘的语气,充满了对盛唐的不屑,以及无尽的感慨。
听懂一切的张山风,似乎打开了一扇窗。
从这扇窗看盛唐,除了感慨盛世繁华,除了惋惜盛唐短暂。
此刻,他也与朱佑樘一样,对这个号称王朝巅峰的大唐,多了一分不屑。
如此也敢称盛世,配吗?
甚至,还不如诸子百家的春秋,至少那个时期,科技是进步的!
张山风知道,朱佑樘说的没有错。
富庶王朝孕育了文学兴盛,然而如果文学兴盛沦为了玩物,没有形成科技进步,结果不过就是虚假的,昙花一现的盛世!
这种盛世不长久,不要也罢!
张山风似乎悟了:文学的兴盛,可以带动的诸多奇思妙想,通过文字和图画记录!
欧洲的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彻底的释放了人的想象力,解放了思维,让许多超越时代的想法凭空冒出。
于是,有人看见水蒸气顶着水盖上下跳动,就想着能否利用这种方式,完成固定的上下跳动的工作,于是就诞生蒸汽机,于是就有了工业革命!
文学的兴盛,其历史意义,不在于写了多华丽诗,写了多豪迈的词,更不在于写了多凄美的小说,多感人的戏曲。
其意义在于:思想的解放!
但是,这种解放有极其不确定性!
于是,唐人去写诗去了,宋人去填词去了,清人更离谱,又回去骑马射箭了。
这种挖空心思的,在文字本身上面做文章,其实已经陷入了误区,待富庶不在,盛世过去,留下只是一堆空壳文字,和一串感慨。
如今,朱佑樘如此热衷于图书馆,本意就在埋下这颗种子。
控制图书的种类,加速刺激人才的思维,待萌芽之际,大明将腾飞!
……
眼见张山风悟了,朱佑樘欣慰笑了,两人对视而笑。
原来,寿哥追求的盛世,从来都不是那群文官以为的盛世!
……
此时,萧敬领着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带着一帮侍郎和郎中小弟来了。
很明显,户部也不愿出钱!
既然有人冤大头来了,张山风乐得开溜。
他不信,朱佑樘能说服这帮儒家官员。
想让户部出这么大一笔钱,礼部完成史无前例的恐怖工作量?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字记之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