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直播告一段落。玉不识很是松了一口气。
杜甫的诗还不现在的她能够深刻理解、感同身受的。对于她来说,杜甫诗中描绘的离她太远,她可以想象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但生活在和平年代、富足之家的她,想象也只是想象。
而且,杜甫的诗,除了少年意气,更多的都太苦了,所以她会更喜欢潇洒不凡、自有仙气的李白诗。只是杜甫在诗坛中也是重量级的一位,阅读理解做了那么多,说不理解也难。
只是,按照她自己的感觉,总是难免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玉不识静待系统结算完观看值,然后可以好好歇一歇。
只是,【位面连接中……位面S068-0006预计三天后开启直播。】
“S……宋朝?”
玉不识翻了翻她的笔记,乾德四年?
“要链接的位面是宋太祖的?”
玉不识想了想,起身走出她的书房也是她的直播室,“还是先放松一下,还有三天呢。”
接下来是刘禹锡的部分,也要好好准备。其实说实话,不论个人私德如何,诗人她就没有不喜欢的。
******
宋朝,乾德四年。
这一日,赵匡胤正和赵普谈论着前些日子尚未商讨完的要事,忽的听到殿外传来侍从的通报。
“陛下,外面的天幕动了。”
赵匡胤猛地起身,快步走到殿外空处,抬头看向天幕。
这天幕是在三天前出现的,当时很是引起了一阵慌乱,现在安抚的命令也才传至京郊附近。
赵普紧随其后,不多时,赵光义也进了皇宫,来到了赵匡胤面前。
三人抬头看着天幕快速浮现又隐去的画面,听着清脆悠扬的童谣,最后目光都凝聚在赵匡胤手中的麦穗上。
“刚刚的流光好舒服,这个麦穗也是一样的吗?”赵光义还在回味金色流光给身体带来的舒爽感觉,直愣愣地问道。
赵普微微垂下头,他和赵光义身份不同,哪怕好奇,也不会这样直接问。
赵匡胤没有回答,而是思索着手中的金色麦穗的用处。其实就是加强版和实体化的金色流光,赵匡胤抬头看了看天幕,没有犹豫,直接摘下其中一颗送入口中。虽然看着仅有三颗的麦子饱满坚实,但实则入口即化。赵匡胤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身体传来的舒适,常年打仗,他体内自然有着诸多暗伤,此刻好像全然消失了一般。
只是没有等赵匡胤细细体味,天幕已然进入了正题。
【一生乐观,满腔豁达,陋室生辉——是对他的注解。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是他好友白居易的赞誉。
他就是刘禹锡,我们今天要讲的诗人。】
【由诗引人,由人探史。<诗家名人>第六期,“诗豪”刘禹锡。】
玉不识清脆动听的声音传入众人耳边。
垂拱殿外的三人听了不由得对视一眼。
刘禹锡?这不是唐朝的人吗?
只是再多,也说不上来了。
赵普:“陛下,这天幕的内容正正好啊。”
赵匡胤想起自己想要大兴文化的举措,意识到天幕介绍诗人,虽然有些差别,但也不是正正好微妙地契合了?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刘禹锡可以称得上是少年成名,他二十岁中进士,三十岁位极人臣,但他的后半生都在贬谪路上度过。“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当时刘禹锡后半生贬谪生涯的写照。但他没有自怨自艾,反而乐观豁达,一生豪情万丈,坚毅刚强,世称“诗豪”。
从贞元二十一年起,刘禹锡就开始了他的贬谪生涯;直到宝历二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827年,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在谪居年月里,刘禹锡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 】
因为到目前为止,所讲的都是唐朝的诗人,所以李世民对天幕总是比其他几位皇帝重视一些的。秦汉距离唐有些远了,宋朝在唐之后,虽然四个位面互不知道对方所属朝代,但整体来看,还是唐朝贞观年间的李世民对此时的天幕最为关注。
“又是少年成名吗?”现在天幕讲到了第六位诗人,前面无不是年少成名,但总是免不了的颠沛流离。是不是诗人,总是要经受一番苦难才能有所成就?但这也不对,苦难只是磨砺了他们的心志,并没有打倒他们。
孟浩然想要引荐会写“欲渡无舟楫”,王维面对水尽之地有“坐看云起时”的兴致,李白失意时能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也有“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暮年也不忘发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切期盼。
这些诗人所愿所求的,并不是能让他们挥毫的世道苦难,而是想要自由徜徉的盛世愿景。
【关于刘禹锡的乐观豁达,还有一则不知真假的小故事可以分享。】
【长庆四年夏,他来到了和州。也许是当时的县令单纯看他不顺眼,也是县令也是接受了上面的旨意,总而言之,面对被贬而来的刘禹锡,知县开始搞事情了。
按例来说,来和州当官的刘禹锡应该在衙门里住住三间三厢的房子,但知县刁难他,要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非但没有埋天怨地,反而很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话贴在房门勉励自己:“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知县听了消息很不高兴,一看这不行啊,这刘禹锡怎么不抱怨呢?于是他下令,叫衙门里的差役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并且把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环境也算幽美,刘禹锡见了,也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看着刘禹锡依旧自得其乐,安然读书作文,知县更不高兴了。于是他又派人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强迫他又搬了次家。短短半年的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面积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终于怒了。他并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愤然提笔作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于是,《陋室铭》诞生了。
知县虽然依旧很气愤,但面对这篇《陋室铭》,却是一时哑口无言,一筹莫展。】
刘彻:“要我说,这个知县不是个蠢的,就是傻的,这下好了,出名了吧?”
霍去病在旁边吃着糕点,说道:“如果是真的,这样子出名,怎么不算出名呢?”
刘彻看向他,道:“哦?去病是怎么想的?”
霍去病拍了拍手上沾着的碎屑,回道:“他都这样刁难这个刘禹锡了,得到的也只是这样一个‘不知真假的小故事’,甚至他在里面都没有名字。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在后世留下了痕迹。”
话说得没有很清楚,但刘彻明显听明白了。
刘彻笑了一声:“虽然他原意可能不是这个,只是想要讨好上边的人才这样‘刁难’刘禹锡,但显然它也蹭到了刘禹锡的名声,确实在后世有了些许名号。”
“嗯,也算某种程度上的达成所愿了吧。”
【这一年,刘禹锡已经五十多岁了,他年少成名,现在的他可谓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虽然从高位沦落,但他依旧乐观、豪迈、刚毅、倔强,他依旧有豪情万丈,无愧为“诗豪”之名。
《陋室铭》全文仅就短短的八十一个字,刘禹锡借赞美陋室来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哪怕经历了光阴的洗练,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依旧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