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对陈与义的介绍,赵炅顿时拉长了脸。
第一次看见“靖康之难”的内容,他就已经发过一次火了。收复燕云无果,脾气变得有些阴晴不定的他更是让人深感畏惧。现在天幕开启,除了第一次,后面这两次他都是直接让人退下,选择自己观看,哪怕知道其他人在家也能看到,但自欺欺人的他宁愿身边无人。
他想起自己的皇兄,忍不住想到:传下去的皇帝,真的这么无能吗?
夜半惊醒,睡梦中都是赵匡胤对他破口大骂,他现在对着天幕是又恨又怕。
赵炅心中烦闷,猛地将手中拿着的东西摔在桌上。
旁边候着的内侍们吓得赶紧跪地,连大气也不敢出。
赵炅扫视了一圈,怒吼道:“都给朕滚出去!”
待内侍们退出宫殿,赵炅一拳砸向桌子,喃喃自语道:“皇兄,难道我真的不如你吗?”
他越想越气,转过身不愿再看天幕,但天幕的声音依旧悠悠传来,他想不听都不行。
国破家亡、国仇家恨……赵炅恨恨地想到,别让他知道是哪个孙辈作下的孽!
他自认自己文韬武略样样在行,比之皇兄也不差什么,但前有对辽的战败,后有不争气的子孙,实在怨不得他多想几分。
【这首词看似明快悠然,是词人对洛阳旧事的回忆,实则字里行间满是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
夜登小阁,他望着明月垂落的淡淡月光,忍不住回忆起当年在午桥畅饮的场景——有满座的英雄豪杰,有及至夜晚、随波荡漾的似水月光,还有他们在杏花的淡影中婉转吹响至天明方歇的竹笛声。
现在回想起来,前面那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就像是一场春梦一样,我虽身在,但回首往昔却依旧胆战心惊。今夜在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忍不住感叹到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上片忆旧,下片感怀,但今昔对比,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
【陈与义也曾有过意气风发的年纪,青年时期,他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和当时的朋友一起在午桥宴饮,把酒临风,就像唐时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在午桥吟诗唱和、举杯相欢一样。
那个时候多美好啊,他们白天畅饮,夜晚奏乐,碧空清月,杏花缤纷,流水潺潺,初春的清婉恬静在回忆中以一种美好朦胧的印象在他的脑海中回荡,和现在国破家亡、战事连连的残酷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李世民现在已经很有经验了:“现在讲他的过去有多美好,那么接下来就该讲他后来的遭遇有多糟糕。”
国破家亡吗?又是生活在北宋和南宋之交的时期吗?
再次看见靖康之难的消息,他也忍不住多关心几分。他们唐朝也有个坎,现在也不甚了解,他也想看看后人是怎么过的,不知道能不能了解一二。
——虽然他们直接就灭国了,而唐朝好歹还延续了下来。
李世民也是从战乱中走过来的,隋末的惨状,他历历在目。加之有着靖康之难的对比,他已经能够想象到安史之乱的战火纷飞和百姓流离失所的样子了。现在他和他的臣子每天兢兢业业,想的都是恢复人口,复苏经济,一想到后来一切都从最鼎盛时化为乌有,就心口绞痛。
真的不要让他知道那个唐玄宗是谁!不,最好让他知道是谁,再好就是更够让他好好教训教训,他大唐的基业也不是这样让人败的。
不过他又看到了自家朝代的诗人出场,焦灼的心还是有些美滋滋的。
“白居易,刘禹锡,裴度……”
感觉怎么看怎么顺眼啊。
【这样快活的日子并不能长久,靖康之变到来了。北宋沦亡,陈与义在金兵入侵后,经历了流离失所的逃亡生活,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家园被毁、百姓受苦的惨状,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直到逃到南方后,才得以喘息。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他也曾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什么,当时的宋高宗一心偏安江左,丞相劝谏无果,陈与义身为高宗旧人,也是能够说得上话的,他也主战不主和,但宋高宗许是真的被打怕了,议和之心毫不动摇。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古往今来的多少大事都是随时间渐没,大概只有把它们编成歌谣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也是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失望之下,便以病托辞退职。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现在是难得的休整时期,宗泽领着岳飞等人,安静地看完了这段内容。
宗泽眼睛微眯,沉吟片刻:“陈与义……”
两人并无交集,但听到有人也是一力主张抗金,他还是很高兴的。
只是现在其实整个南宋上下都带着一股难言的氛围在——自从天幕点出了当今没有打回汴京、收复中原的心思,反而是一门心思的议和之后。
他们看着天女再一次强调了官家的心思,都有些无言。
想也知道南都的陛下现在一定又在发火了,他的脸面一次又一次被扯下来,他还毫无办法,能不恼怒吗!
现在,抗金之意愈加激昂,也不知道高宗陛下能够压到什么时候。
“金人对我朝觊觎已久,陛下又何必执迷不悟。”宗泽忍不住叹道。
“不过现在天幕的出现也未尝不是转机,陛下的心思都被抖落出来,说不定会改了呢?”
岳飞紧攥着拳头,恨恨道:“只恨我不能立刻率军杀到金人老巢,将他们一举歼灭。”
宗泽拍了拍他的肩膀,叹气道:“莫急,欲速则不达。我们当务之急是整军备战,以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