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先生在城南一个煤矿工作,他负责矿上的文化宣传工作。当时领导把他安排在老干部活动中心,那里有一个图书室,一个台球室,一个象棋室,还有几间空房子用来办公,里边可以居住。田先生收拾了两间房子,里边放了床、桌子和沙发,还有做饭用的电炉子,他带着小茜儿和皮蛋就住在那里。田先生的工资不高,在单位也没有达到能够分房子的级别,只有住公用的房子。
前几年就是因为条件有限才只把两个最小的孩子接到县城来上学,把小西贝留在农村落后的小学里。
现在小西贝也来了,四囗人住两间房子显得更加拥挤。
当天晚上,小西贝就和小茜儿住一间,田先生和皮蛋住一间。
第二天早上,田先生到小西贝住的那间房子问问夜里热不热,有没有蚊子。小西贝只说比家里热多了,蚊子倒没有家里的多。
田先生一看窗户,两扇玻璃窗是关着的,他随手把玻璃窗推开,说道“打开窗户就不热了。”
小西贝起床之后帮田先生做了饭,四口人围着两张挨着放的桌子就坐在床上吃饭。当时小西贝住的屋里一共有两张单人床,是那种宽一米长两米的带床头的铁床,靠东西墙一边放一个,两张床之间是两个写字台式样的桌子,中间对在一起,两边抽替对着床,方便小西贝和小茜儿做作业。靠门的位置有一个电炉子,每天就用它来炒菜,烧稀饭,平时每天到矿工食堂买些馒头,就可以吃饭了。
田先生和皮蛋住的那屋也有两张床,也是同样的桌子,田先生在两张桌面上铺上毡,用来画画。皮蛋那时还在上小学,他要是做作业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做,可以到两个姐姐的桌子上做,也可以让田先生把画画的桌子匀点空给他。
简简单单吃过饭之后,小西贝收拾了一些要洗的脏衣服,几双小茜儿和皮蛋的白帆布运动鞋,用一个大塑料盆一端着,到不远处的职工宿舍楼道里去洗。
图书室门外本来有个水池子的,可惜坏了没人修,田先生只好每天用自行车到职工宿舍去驮水。
小西贝几分钟就走到了八号楼的楼道里。在一楼的中间位置,有一个公用的水池,水池上方有四五个水龙头,平时在这楼上住的人就在这里洗衣服、提水。这样的水池每层楼都有一个。
八号楼的一楼住的大多是职工家属,还有从农村转学到县城上学的矿工的孩子。
小西贝随便打开一个水龙头,一件一件地洗了起来,比较脏的就洒上洗衣粉耐心地用手搓,不太脏的就直接放进洗衣粉的溶液里揉一揉,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小西贝带来了一只竹把鞋刷,把弟弟妹妹的鞋刷得干干净净。
最后,她端了满满一盆拧过水的干净衣服和鞋子回去在他们四口人住的那个院子里晾晒。
田先生问小西贝:“你一次洗那么多衣服不嫌累吗?”
小西贝傻笑着:“嘿嘿,我喜欢洗衣服……”
“哪有喜欢干活的?人家都是喜欢看电影,喜欢逛街,喜欢吃好吃的……”田先生说道。
“我也喜欢看电影,哪天有时间你带我去看一场电影吧?”
“好的,到星期六有场好电影,我带你们三个都去。”
第二天就是九月一号了,吃过早饭,小西贝就跟着爸爸到自己要复读的新学校去了。田先生和这个学校里的美术老师关系不错,美术老师的女儿今年也上初三,和小西贝在一个班。
田先生带着小西贝找这个找那个,最后见到了初三年级的班主任。这个男老师四十岁左右,也姓李,他女儿也在这个班里。李老师见到田先生第一句话就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呀!”田先生客气了两句:“以后这个孩子您就多费心啦……”
李老师把小西贝安排在第三排,和一个同样也是从农村转学来的女生坐同桌。小西贝课间和她聊天得知,她叫张青松,也是复读生。
小西贝打量着一个个陌生的面孔,他们的年龄看起来都比自己小,衣着打扮也比农村的那些同学显得洋气。
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姓张,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老师,他的儿子和女儿也在这个班里。英语老师是一位二十多岁的漂亮女老师,她烫着披肩的头发,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说话声音语速适中,待人温和,小西贝很喜欢她。
经过一个暑假的自习,小西贝的数学成绩慢慢地稳定了,英语成绩也大幅提升,开学一个月后,小西贝还用英文给邓真真写了一封信。想想在张村联中连简单的单词都分不清,小西贝特别庆幸遇到这么好的老师。
这里的数学老师讲课很细,只要上课注意听,都能很容易就学会。
小西贝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不能辜负爸爸这一份期望,也要对得起各位老师,对得起自己……
很快到了周末,田先生带小西贝、小茜儿和皮蛋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院离住的地方不远,步行五六分钟就到了。田先生刚进煤矿工作的时候就在这里放电影,现在站在电影院入口处检票的都是他的老同事。他们看到田先生都热情地打招呼:“兄弟,好久不见了,好想念你呀!”田先生一边笑着回应他们,一边喊三个孩子跟着他入场。
小西贝感觉这个地方好熟悉,小时候跟爸爸妈妈出过一次远门就是到这里来的。后来让田爷爷田奶奶接回去的。
电影院里很快坐满了人,一阵铃声响过之后,所有的电灯都被熄灭了,人群里传出一阵喧哗声,还有几个吹口哨的声音。短短一两分钟之后,电影就开始放映了,人们立刻又安静下来。这时候一声声磕瓜子的声音汇成一片,电影院的会堂里飘荡着葵花籽的味道。
后来,小西贝每个周末都来看电影,却很少买零食吃。她知道爸爸带着三个孩子在城里上学有多不容易,他工资不高,不能再浪费他的钱了。
平时周末时间小西贝也不回老家,她除了要做家庭作业还要洗衣服。到了国庆节学校放了几天假,小西贝才和爸爸一起回家去了一趟。
家里只剩下田嫂一个人,她继续养鸡,大门口猪圈里还有她养的一只大肥猪。她还要管理地里的庄稼和蔬菜,要是一家人全部到城里去生活现在确实负担太重,田先生一个人也承担不起。
因为国庆节正是地里该掰玉米棒子的时候,小西贝和爸爸要回来帮忙把家里那三亩地的棒子收了。
小西贝穿上旧的长袖衣服,长裤子,戴上套?,跟田先生来到玉米地里,她用一个盛化肥的大袋子装玉米,装满一袋再背在肩上送到地头上的车箱里。
玉米地里不透风,非常闷热,小西贝却坚持一袋一袋地背了一下午。
田奶奶听说小西贝回来了,摘了一大包毛豆,让她回去的时候带走,到城里煮着吃。田嫂还装了半袋子自己家磨的小麦粉,让他们烧稀饭的时候用。小西贝又到菜地里摘了茄子豆角,装了很多。
回去的时候小西贝搭了一辆机动三轮车,把田奶奶给摘的毛豆不小心弄丢了。下车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却意外地发现三轮车的棚子下边有个洞。心想这下谁要是拣到这么多毛豆不得开心死?
田奶奶也听说毛豆丢了,小西贝再次回来的时候故意问道:“小西贝,那毛豆好吃不?”“好吃。”小西贝回道。“怎么吃的?”田奶奶又问。“谁知道人家怎么吃的!”小西贝不想再骗奶奶了,随口说道。田奶奶笑了笑说:“我听你妈妈说了,毛豆你没吃上。可惜了那么好的毛豆……”
在城里小西贝经常帮田先生做事。由于皮蛋所在的小学离家较远,需要每天接送,只要田先生有事,小西贝就会骑自行车去接他。田先生学画画的老师偶尔也会来,小西贝就帮着炒两个菜。桶里没水了,小西贝就学着爸爸的样子骑自行车到职工宿舍楼道里去驮水。每次她总是提着一大桶水挂在车把上,然后再小心翼翼地骑着驮回来。
那个时候皮蛋经常尿床,每次把褥子搭在绳子上晒的时候田先生总是警告他,不许再有下次了,睡觉要机灵一点,再尿床非打死你不可。皮蛋自己也不想尿床,十来岁了谁不怕丢人啊!可是他真的无法控制。
有一次他觉得想尿尿就到处找厕所,不找到厕所坚决不尿。最后终于找到厕所了才放心撒了一泡尿,谁知道睁开眼睛发现正躺在自己床上,原来是做梦了……
小西贝经常给皮蛋晒被褥,那天她突然又发现褥子湿了,赶快抱出去搭在了晾衣绳上。只见褥子上已经出现一圈圈的尿花,像画的地图似的。田先生看到生气地喊道:“给你说小心尿床,你就是做不到,你看看这褥子晒到这里,不怕被外人笑话吗?”皮蛋委屈地说道:“我知道不能再尿床了,我找了一夜厕所,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才敢尿的……”
后来田先生听人家讲小孩尿床是一种病,在某个地方有专治小孩尿床的。他到处打听,想带皮蛋去试一试。很多天以后终于找到了,皮蛋喝了他的方药,真的再也不尿床了。
和皮蛋相比,小茜儿就让家长省心多了。小茜儿是一个很自律的女孩子,平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上起床自己叠被子,家庭作业不需要家长看管,都是自己独立完成。
有一次田先生关心她的学习情况,随便问了问,最后又嘱咐了一句,“一定要努力学习。”小茜儿听了爸爸的话是这样回应的:“爸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担心我不好好学习。我实话告诉您吧,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从不自己出去玩。昨天晚上我做完作业又自己看书,快半夜12点了才睡觉。你还能让我怎么再努力?”听了小茜儿的话,田先生再也不催她学习了,他知道没有这个必要。
小西贝和小茜儿姐妹俩相处得特别好,天天在一起写字看书,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学累了就一起下棋,象棋、五子棋都会下。以前小西贝个子比较高,小茜儿显得比较瘦小。现在小西贝已经不长个子了,小茜儿长得却很快,她俩已经一样高了。小茜儿小时候没穿过新衣服,总是穿小西贝穿小了的衣服。现在两个女孩一样高,再也不用拾姐姐的旧衣服穿了。每次爸爸给买衣服,就买两件一模一样的,姐妹俩一人一件。外边的人见了她们俩,经常会问是不是双胞胎,这让她俩觉得有点好笑。
有一次小茜儿去买馒头,卖馒头的阿姨笑着说:“这个小闺女又来了,昨天刚在我这儿买的馒头。”
小茜儿愣住了,她告诉卖馒头的阿姨,这是第一次在这里买馒头,平时都是爸爸在食堂买。
那个阿姨说:“不对呀,昨天明明有一个小女孩在这儿买了一块钱的馒头,也是和你的个子差不多高,连衣服都一样,长得也很像。你说从来没来买过馒头怎么可能呢?”
“哦,”小茜儿笑起来了,“那肯定是我姐姐,回家我问问她。”
见了小西贝,小茜儿真的问她昨天有没有去买过馒头。小西贝说去买了,最近爸爸忙,没去食堂买馒头。
小西贝和小茜儿边说边笑,在她们看来,姐妹俩长得一点也不像,在外人看来咋就那么像了呢?
两个女孩都特别听话,从不惹田先生生气。皮蛋却相反,也许是因为男孩子天生好动吧,皮蛋经常会做出一些淘气的事情。田先生当着三个孩子的面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对皮蛋说:“你小子给我听好喽,不许惹你两个姐姐,如果你们三个哪天惹了气,我只打你自己。”皮蛋点点头,以后也并没有像田先生想像的那么淘气,反而变得越来越懂事了。
小西贝十五岁那年,小茜儿十三岁,皮蛋十一岁。
那时皮蛋已经上小学六年级,在班里任副班长,他们班里还有一个正班长,是一个小女孩,她在班里每次考试总是第一名。
皮蛋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优秀。还记得他刚报名上幼儿园就当上班长了,由于他的淘气,第一天上课就带领全班小朋友一起喊“老师坏”,班长这个职务又被撤消了。
现在他所在的学校是县里排名第二的正阳小学。排名第一的是实验小学,除了实验小学,没有哪所小学能和正阳小学相比。学校领导都很重视教学质量,老师们的责任心都很强,班里的几位老师也很器重皮蛋。
皮蛋的胆子很大,十岁那年就带着小茜儿夜晚从县城火车站乘火车回家过一次。路上下了火车还要转一次汽车,再行驶十里路在新建的工人村下车,然后步行十分钟才能到家。
皮蛋在学校里也表现得很勇敢,遇到什么事心里从来不慌,总是能想出解决的办法。
有时候田先生忙,没人到学校门口去接皮蛋,皮蛋就站在一个固定地点一直等,直到学校门口没有人了,他料到这次不会有人来接他,就自己背着书包走回去。
班里哪位同学的课桌坏了,皮蛋就找了钉子用小铁锤把课桌修好。
皮蛋还经常练毛笔字,能写一手好书法。由于从小受爸爸的影响,皮蛋对写字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逢周末,小茜儿和皮蛋就一起到县文化馆去上美术课,小西贝没学美术,就在家自己做作业,炒菜做饭,洗衣服。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田先生用他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四口人的生活,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考虑三个孩子的日常生活。田嫂在老家,田先生在这里真是既当爹又当娘,非常不容易,但是为了孩子们的前途,他一直咬牙坚持着。
在田先生负责的老干部活动中心,有一个图书室,那是一个只有三间屋大的图书室,大约五六十平方。图书室里有一个女职工,每天到那里去上班,她三十多岁,小西贝称呼她崔姨。
崔姨脾气特别好,手里成天抱着毛衣织啊织啊,小西贝每天都见她在织毛衣。
后来小茜儿没有毛衣穿了,就让田先生买来毛线,拜托这位阿姨给帮忙织一件。崔姨很爽快地答应了,只用了一个星期,一件暂新的软绵绵的毛衣就织好了,小茜儿穿上正合适。
田先生喜欢画画,也喜欢看花,他在院子里靠墙种了许多丝瓜,一到夏天,满墙开着金黄的丝瓜花特别漂亮。结的丝瓜也不少,崔姨说她家里人喜欢吃丝瓜,田先生就让她随便摘,只要墙上有能吃的丝瓜不用打招呼,直接摘了拿走就行。那一年的丝瓜都给崔姨了,小西贝一家四口不吃丝瓜。
刚开始结的时候,田先生摘过一次,炒了一尝有一股异味,难以下咽,以后再也不吃了。他不理解为什么崔姨一家那么喜欢吃。后来小西贝和崔姨聊天的时候偶尔聊一聊怎么做菜,崔姨讲了一些怎么炒丝瓜才好吃的话题。小西贝听了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家炒的不好吃了,那只是因为他们家不知道丝瓜需要削皮。
等到墙上又长出几根长长的丝瓜的时候,小西贝摘了下来,用刀慢慢把皮削掉,洗干净切成薄片,又用热油把蒜瓣爆香,再放切好的丝瓜,加少许醋,食盐,翻炒均匀出锅。当她把炒好的丝瓜端到桌子上让爸爸和弟弟妹妹品尝的时候,都说好吃……
中秋佳节那天,学校放了一天假,田先生红烧了一条大鲤鱼,又炒了两个素菜,四口人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苦,姐弟仨却总是感到很幸福。三个孩子就是三个希望,田先生的生活有盼头,他甘愿做出自我牺牲,默默地为三个孩子无私奉献。
那时候,田先生本来可以跳槽到更好的单位发展的,为了孩子们的学习,他放弃了。煤矿领导提拔他当科长,他为了有更多自由时间可以照顾三个孩子,也推辞了。田先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培养这三个孩子的问题上。
有一次小西贝突然注意到田先生瘦了。那天田先生和平时一样骑着自行车从工人宿舍过来了,车把上挂着一个大水桶,他费力地用手使劲扶着车把,唯恐稍不注意把水洒到外边。小西贝远远看着他,田先生在一身黑色西装的衬托下,显得又黑又瘦,小西贝立刻想起了老师刚教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看着逐渐憔悴的爸爸,小西贝心想: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将来拿什么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田先生待人很温和,他和孩子们说话总是用商量的语气,从不大声呵斥他们。他是一个非常谦虚又勤奋的人,每天默默地练习画画,直到深夜才睡觉,他把画画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始终坚持不懈地奋斗。
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什么也不用说,因为他的德高望重,他的威严已经深深刻在孩子们心里。
不料有一次田先生工作时被一块玻璃划伤了手臂。那天他正在换厨窗里的宣传材料,一块破裂的玻璃突然掉下来落在他的手臂上,鲜血一瞬间流了出来。到医院包扎以后,手不能沾水了,小西贝就每天照顾爸爸,给他洗脸、洗头,替他做饭,大约持续了半个月才恢复了,四口人又重复以前的生活模式……
几个月之后,小西贝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变得不像刚来时那么拘谨了,她炒菜的时候会很放松,有时还随口唱出几声熟悉的歌曲来。
那天小西贝一边做饭一边唱道:“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生活,究竟为什么……”
田先生正在隔壁房间画画,他听得清清楚楚,没想到小西贝唱歌唱这么好。午饭后他有空的时候对小西贝说:“中午我在那屋听到你唱歌呢,你唱的是什么歌那么好听?”
小西贝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唱着玩的。那是在家看的电视连续剧《渴望》的主题曲。”
田先生让小西贝重新唱一遍给他听,小西贝清了清嗓子,从头开始一直唱完。她那清脆的声音,抑扬顿挫的音调让田先生啧啧称赞。唱完之后,小西贝又开始写作业去了。
尽管田先生不像某些家长那么有钱,可他对孩子们的爱不比他们少一分。
也许生活在条件好的家庭里的孩子每天有吃不完的好东西,也从不缺新衣服新鞋子穿,他们的父母在物质上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他们,但是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未必比田先生强到哪里去。
小西贝、小茜儿和皮蛋姐弟三个从小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这是客观事实,是改变不了的。但是田爷爷的勤劳朴实,田奶奶的慈祥宽容,田嫂的通情达理,还有田先生的虚怀若谷与拼搏进取,源源不断地为孩子们输送着精神营养。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将来会比他们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