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传统音乐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急需新鲜血液注入。音乐院校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方案制定
音乐院校组织了由资深音乐教授、非遗研究专家以及非遗传承人组成的专业团队,共同研讨制定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制定前期,团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他们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到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发源地,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传承者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各个项目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
基于调研结果,结合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涵盖了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史等基础课程,还针对不同的非遗音乐项目,开设了极具针对性的特色课程。例如,对于蒙古族长调这一非遗项目,专门设置了蒙古族长调演唱技巧、蒙古族音乐文化研究等课程,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长调的发声方法、独特的旋律特点以及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部分,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引入大量的田野调查案例和学术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实践教学则紧密围绕非遗项目展开,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亲自传授技艺,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非遗传承人成为了课堂上的主角。以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教学为例,一位年过古稀的非遗传承人,怀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每周都会按时来到音乐院校授课。他从木卡姆的历史起源讲起,生动地描绘了十二木卡姆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演变,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
在传授演唱技巧时,他耐心地示范每一个音符的发音、每一个颤音的处理,手把手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他强调,十二木卡姆的演唱不仅仅是声音的表达,更是情感的传递,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十二木卡姆的演唱精髓,能够用歌声表达出其中的深情厚谊。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音乐实践活动。学校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合作,定期举办非遗音乐演出。在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学生们精心准备了一场以传统音乐非遗项目为主题的音乐会。他们身着传统服饰,用精湛的技艺演奏着各种传统乐器,演唱着一首首经典的非遗音乐曲目。音乐会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们被这些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音乐所打动,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深入民间,参与非遗音乐的田野调查。一群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来到贵州的一个偏远山村,对当地的侗族大歌进行田野调查。他们与侗族村民同吃同住,学习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传承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成果展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在非遗音乐传承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学校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非遗音乐传承成果展示会,吸引了众多音乐界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展示会上,学生们表演了丰富多彩的非遗音乐节目。有气势磅礴的西安鼓乐,学生们手持各种传统乐器,配合默契,演奏出激昂的旋律,仿佛让人看到了古代长安城的繁华与热闹;还有优美婉转的苏州评弹,学生们用软糯的吴语,唱出了江南水乡的柔情与韵味。每一个节目都展现了学生们对非遗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除了舞台表演,展示会还设置了非遗音乐作品展览区。学生们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创作的与非遗音乐相关的作品进行展示,包括改编的传统音乐曲目、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创新作品等。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非遗音乐的核心元素,还融入了当代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观念,展现了非遗音乐在新时代的活力与魅力。
在成果展示会的现场,一位来自音乐界的资深专家表示:“这些学生的表现让我非常惊喜,他们不仅掌握了非遗音乐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门艺术充满了热爱和敬畏之心。我相信,有了他们的努力,非遗音乐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通过这次成果展示会,学生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也为非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音乐院校将继续探索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成果展示会后,音乐院校收到众多反馈,不仅有其他院校抛来合作橄榄枝,希望借鉴其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一些文化企业也表达了合作意向,期望共同开发非遗音乐文创产品。学校顺势成立非遗音乐传承发展中心,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在课程方面,新增非遗音乐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课程,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助力非遗音乐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舞台。实践活动也进一步拓展,学生参与非遗音乐进社区、进校园公益活动,在传播中加深理解,激发更多人对非遗音乐的兴趣。未来,院校计划与国际院校交流合作,将中国非遗音乐推向世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绽放独特光彩,让古老非遗音乐在全球文化舞台上持续闪耀。